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02表示直升机是此批次的第2架,开始为5架一批,后来改为10架一批。
● 最后的雌鹿——米…24VP
对米…24P的试验表明机炮装机非常成功。但是,雌鹿固定安装的火炮进行瞄准需要调整机身。而且30毫米机炮在某些环境下显得有些过于庞大,而很多任务23毫米的机炮就能胜任。所以,1985年,米里设计局实施了258工程,即米…24VP(装备机炮的米…24V)。从编号上看也能看出它是米…24V的改型,它不同于雌鹿E的地方在于换装了一个装一门GSh…23机炮的NPPU…24炮塔,代替了原来的YakB…12。7机枪和USPU…24炮塔。国家定型验收于当年开始并且一直持续了4年。1989年米…24VP进入量产,但是只生产了25架,最终雌鹿的生产于同年告一段落。
● 俄罗斯时代的改进
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家业的俄罗斯显然无法恢复,也没必要恢复米…24的生产,但是陆军航空兵又需要新型直升机,而它们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米…28或卡…50,为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改进米…24,这样既可以装备俄罗斯自己的部队,又可以用于大量国外用户的改进。
俄罗斯国内的改进计划主要由米里设计局和罗斯托夫工厂进行。历次战争实践表明,雌鹿直升机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夜间航行和作战能力差,因此改进也就是从这方面着手。
米里设计局首先推出了米…24M,1999年的时候原型机已经试飞。这种改进型采用了不可收回的起落架,大大减轻了重量,同时减少采用液压系统的复杂性。此外直升机还计划采用为米…28研制的复合材料旋翼叶片,以增加升力,而原来的大型短翼由一个小型短翼代替。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还安装夜视/目标吊舱,灵活地改变座舱的配置。但这样一个升级方案对俄罗斯军队来说实在是太昂贵了,并且在市场的推广方面也不是很成功。因此米里对该直升机提出了一个长期的逐步的改进计划。最初的改进意见是为米…24配备暴风光电目标搜寻系统,加装半主动激光制导旋风反坦克导弹,该导弹射程10公里。暴风系统包括一台高分辨率电视摄象机,在广角(27&;#215;36)和窄角(0。7&;#215;0。9)范围内,将图像放大23倍。这个摄象机同一个目标跟踪单元相连,这个工作单元能以精度0。6米进行目标搜寻和制导。所有的传感器都装在一个单独稳定的转塔上,活动角度纵向+15…+80度,横向+25…+80度。整个搜寻和瞄准系统的作用距离为12公里。
罗斯托夫作为米…24系列的俄罗斯主制造商,在继续对米…24H进行升级的时候,推出了自己的新型号米…35M用于出口。米…35第一次在西方公众面前亮相是在2001年的巴黎航空展上。它采用最大输出功率为1790千瓦的TV3…117发动机,而先前有人预测是推力更强的卡西莫夫的VK…2500发动机。 罗斯托夫工厂展出的米…35M几乎安装了为后来的米…28生产的所有主要部件,包括X形尾翼,缩短了的机身短翼。工厂为米…35M保留了原来的NPPU…23机炮,并且加装了UOMZ的OPS…24N(包括光电目标搜寻系统,激光测距仪,还增加了红外线)系统,和一台微光电视摄像机。此外,装备了新的KNEI…24航电系统。在座舱里,KNEI…24的组成部分是两个20厘米&;#215;15厘米IV…86…2多功能显示器,分别是为飞行员和炮手准备的,它采用高亮显示器,即使在强太阳光下,也可清晰辨认。这个显示器还能整合显示在电视上的航行和武器系统的信息,也能显示目标的红外图像或全色彩图象。一门法国的GIAT30毫米机炮替代了俄式武器。在反坦克导弹方面,米…35M能携带16枚AT…6反坦克导弹,或是激光指导的9H120和9H120F破甲弹,或是AT…12的空空改型9A220导弹。米…35的改装使得它与北约武器系统相兼容,且其中一些技术改进可能成为罗斯托夫升级计划的卖点。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改进更具灵活性,包括乌克兰、东欧国家、以色列、南非和西方的大公司都在争夺这个市场,例如南非密德朗公司的“超级雌鹿III”,以色列公司为改进雌鹿而研制的“任务…24”系统,这些改进集中在新型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上,新型火控系统和观瞄系统的采用使这些型号具备了夜间作战能力。从总体上看,这些改进型的性能相差都不是特别大,关键是看谁的性能价格比更高或者其政治影响力更大了。有意思的是,原来一手设计制造了如此多型别的米…24的俄罗斯设计局和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这或许是对“雌鹿”的最大讽刺。
● 结语
除了上面涉及的一些型号和技术外,米…24的一些型号还作为新型航空技术的试验平台,如新型发动机、函道式尾桨、进气口滤清器、新型复合材料旋翼,因此说米…24的发展、改进不仅体现了当时苏联直升机及相关武器系统的技术水平,而且还促进了苏联直升机技术的发展。
雌鹿的特征——旋翼与短翼
以当时的技术标准看,米…24武装直升机的气动设计是比较先进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了5片主旋翼和三叶尾桨,这里与米…8“河马”的布局非常相似,实际上它就是从米…8的基础上发展的。几种型别的米…24其主旋翼都相差不大,约为17。3米,等弦长翼型,但是其尾桨却经历了不小的变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气动力科学。
早期的米…24A的尾桨同米…8一样在机尾右侧。在部队试用中发现,米…24A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当它在阵风中进行盘旋时,直升机有沿其纵轴旋转的倾向,而且这种旋转很难控制。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尾桨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所以很多情况下即便飞行员登满舵也无法控制这种旋转,甚至导致事故发生。后来研究发现,早期的生产型米…24A的尾桨位于机尾的右侧,从桨毂方向看去,尾桨顺时针旋转。当尾桨桨叶进入主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中时是顺着气流方向的,这就降低了尾桨的效率。在一些飞行模式下,这种直升机确实难于控制。1972年,设计人员将尾桨位置移到尾翼左侧,就像在米…14、米…8MT/米…17河马H中那样。经过这样一改,平衡旋翼旋转产生的反向力矩由推改为拉,旋翼仍然顺时针旋转,但此时向前运动的尾桨叶片是逆向进入主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中,由于相对速度增大,这显著地增加了尾桨的效率。这种新的设计在1974年生产的雌鹿中开始引入,而一些1973制造的米…24的尾桨布置在机尾左边。另外由于米…24的一些改进型(如米…24D)的原型机是从最初制造的那几架米…24原型机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它们的尾桨也在机尾的右边。
米…24直升机的另一个显著的外形特点是其较为独特的短翼。这个短翼的设计明显继承了米…6短翼的成熟的设计思想。与西方武装直升机平直的短翼不同的是,米…24的短翼具有复杂的角度,而且更长。除了挂载武器以外还起着其他作用。首先两侧的短翼带有19度的安装角,当直升机向前飞行的时候短翼可减少主旋翼19…25%的负载,不过我们尚不清楚这是短翼设计的成功还是主旋翼无法达到要求。不过后来俄罗斯时代米里设计局推出的改进型米…24M采用了米…28的旋翼系统,飞行时可以产生足够的升力,结果短翼的尺寸被大大减小了,以减小阻力。
在初期的米…24上,短翼并没有下反角。但是在后来的试飞中发现当直升机时速超过200公里的时候,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采用自动驾驶仪控制容易使直升机发生摇摆,此时必须有飞行员进行持续的修正。为了提高直升机侧向稳定性,工程师们给短翼引入了12度的下反角。西方的观察家原来认为这一举措是为了减小短翼和主旋翼的下洗气流相互影响,实际并非如此,这一设计一直保留下来。另外由于短翼过长过重,为了减小阻力而设计了约20度的后掠角。
雌鹿的飞行性能
旋翼、短翼和发动机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米…24的飞行性能。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高速性,其最大速度达到了335公里/小时,不仅高于当时的“休伊眼镜蛇”,还高于后来出现的阿帕奇。另外其最大爬升率达到12。5米/秒,高于眼镜蛇的8。2米/秒。但它也有明显的弱点,比如相对较低的低空灵活性(机动性),尤其是在低速飞行时。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战例表明当两种直升机在空中决斗时,能够以低速飞行来摆脱敌机的一方往往能获得制胜的先机。这里有两个例子能充分说明问题。
苏联空军的雌鹿在前东德执行任务时经与在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