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安全性。二战以后,在坦克上已基本没有双发动机的布置方案。
“马蒂尔达”的主要武器为QF型2磅火炮,口径为40毫米,身管长为52倍口径。尽管口径不大,但这种车载火炮是二战前夕英军中有一定威力的坦克炮。它既可以发射穿甲弹,也可以发射榴弹。弹药基数为93发。不过,由于火炮口径的限制,在二战的中后期,它已不能击穿德军坦克的主装甲。1942年中期之后,英军将“马蒂尔达”2型坦克改装成各种特种车辆,如扫雷坦克、喷火坦克、架桥坦克等,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由于穿甲威力不足,在“马蒂尔达”3型坦克上,将主要武器换装为76。2毫米榴弹炮,但它只能发射榴弹和烟幕弹,不能发射穿甲弹,只能作为火力支援车辆使用。
其辅助武器为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2 925发。早期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上,用的是“维克斯”水冷重机枪,身管的外圆直径很大,防盾的开口大,防护上有弱点;后来改为“比塞”气冷重机枪,防盾的形状也有变化,情况就好得多。
其动力装置为2台AEC公司制造的直列6缸民用柴油机,每台的最大功率为87马力;总最大功率为174马力(128千瓦)。两台发动机为并联连接,通过齿轮汇总到一根输出轴将动力输出到变速箱。尽管是民用柴油机,但它是英国较早采用柴油机为坦克动力装置的尝试,这一点是有意义的。后来生产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上,换装为2台里兰直列6缸柴油机,总功率达到190马力(140千瓦)。
其行动部分的特点是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每侧有10个小直径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另一个特点是履带外侧有侧护板及排泥槽。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的优点是行驶平稳,但其缺点是动行程很小,只适于低速行驶的坦克。
二战以后的坦克上,已不再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80千米,尽管比起“马蒂尔达”1型坦克有较大提高,但仍然未能挣脱步兵坦克的桎梏。
扬威北非
英军装备的“马蒂尔达”1型坦克,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便从一线部队中消失。英军装备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北非战场(利比亚、埃及)。1940~1942年间,英军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同意大利军队的坦克作战。“马蒂尔达”2型坦克“实际上可以对付任何一种意大利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给意军坦克以沉重的打击。有趣的是,英军坦克兵为了能抢得先机,主要采用行进间射击的方式,这在二战中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非的沙漠地形平坦、开阔;另一方面,“马蒂尔达”2型坦克负重轮多、车速低,坦克的颠簸不剧烈。这样,双方的坦克谁先开火谁就占得先机。英军的坦克兵训练有素;而炮手的抵肩射击,又有利于炮身的稳定。尽管行进间射击比二战中常用的短停射击的命中率要低些,但由于英军的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弥补了命中率稍低的不足。
后来,“沙漠之狐”隆美尔统率的德国非洲军团开始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来打英军的坦克。88毫米高射炮穿甲威力大,射击精度高;“马蒂尔达”2型坦克吃亏不少。1942年7月的北非战局第二阶段;是“马蒂尔达”2型坦克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之后,2型坦克便被改装为各种特种车辆,继续在战场上服役。
在后来的北非战场和西欧战场上,“范伦泰”步兵坦克和“丘吉尔”步兵坦克取代了“马蒂尔达”2型坦克,成为二战中后期英军装甲兵的主要装备。
援苏和援澳的“马蒂尔达”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坦克数量相当多。就英国而言,占第一位的是“范伦泰”步兵坦克,达2 394辆;占第二位的就是“马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达1 084辆,其中的166辆在海运中随运输舰一道损失掉,918辆运抵苏联编入苏军坦克兵部队。由于“马蒂尔达”坦克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冬季,苏军的坦克兵不太喜欢它,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援助澳大利亚的“马蒂尔达”坦克共409辆。这些坦克除了用于欧洲战场外,还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由于和日本的小坦克相比,火力上不处于劣势,装甲防护上占明显优势,因而,这些“马蒂尔达”坦克深得澳大利亚坦克兵的喜爱,一直用到二战结束。二战后;还作为市民防卫军的预备坦克,一直使用到1955年。
第380章非洲军团制服手册
1940年9月到1943年5月之间的非洲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为人道的一次战役。尽管远离祖国的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人在这里厮杀,但是比较起二战时期的在其他地方进行的战役——例如斯大林格勒和诺曼底——从伤亡的角度来看代价还是比较小的。而且,参战双方都用一种骑士的风度来进行战争,关于双方采取人道主义进行战斗的事例不计其数。这场战役之后,参战的老兵对其都持有积极的评价,而互相之间也存有尊敬之情。在非洲,没有持续的仇恨,也没有让人痛苦的回忆。人们称这场战役是一场“干净”的战役。
非洲战役成就了两个伟大的元帅,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其他将领也都名垂青史;但是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也不应当被忘记。而实际上从此役结束一开始,人们对德国派遣非洲的远征军“非洲军团”(Deutsche Afrikakorps,简称DAK)的兴趣就从来没有减弱过。到目前为止,介绍和研究非洲军团的文章和成果汗牛充栋。但是这些文章大多从战史、人物或者武器的角度来阐释非洲军团的。而非洲军团的制服装备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对其进行一番探究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非洲战役开始于1940年9月。在法国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企图在北非驱逐英法势力,建立“地中海帝国”。9月13日,驻北非意军第10集团军发起进攻,进入埃及,占领西迪拜拉尼,后因后勤补给困难而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装甲部队从意军侧后发起反击,并于11日收复西迪拜拉尼。第二年1月22日英军占领托卜鲁格,随后又于2月6日占领班加西。
意大利受挫之后,不得不求助于希特勒。正如被迫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希特勒本不想在非洲展开战事,他本打算将兵力用于巴尔干。但是如果不接济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而同时,一旦获得非洲战役的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英国。1941年2月中旬,首批德国非洲军部队抵达利比亚。而这支部队一开始就由将因这场战役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埃尔温&;#183;隆美尔指挥。德军于3月31日乘英军兵力空虚发起进攻,占领欧盖莱,尔后声东击西,击败英军,生俘了奥康纳。至4月中旬,英军主力退守埃及,但仍留有部分兵力坚守托卜鲁格;德军进抵塞卢姆后也停止进攻。为扭转北非的不利局势,英军不得不加强驻北非兵力,并在夏天两次发起反攻。遗憾的是,这两次反击均失利了。6月,奥金莱克接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将驻北非英军扩编为英国第8集团军。11月18日,英军发起了代号为“十字军”的大规模进攻,企图以优势兵力消灭驻北非的德意军队。经过激战,英军于12月7日与托卜鲁格守军会合,1942年1月中旬前到达欧盖莱,与德意军对峙。
1941年12月底,德意护航船队抵达北非,德军实力大增。1月21日,德意军队乘英军立足未稳之机再次发起进攻。英军败退艾因盖扎莱,准备在6月中旬发起反击。5月26日;德军先发制人发起进攻,6月13日击败装备占优势的英军,终于在21日攻占图卜鲁格,全歼英国守军3。3万余人;随后乘胜追击,6月30日前到达距亚历山大100余公里的阿拉曼地区。对于英军而言,一旦阿拉曼被占领,开罗和亚历山大也将很快落入敌手。那么北非战役就将以德意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为此,英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阿拉曼。7月,英军发起数次反击,均遭失败。但是,8月底至9月初由于补给问题,德军发动的进攻失利,被迫转入防御。这样,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英军倾斜。
1942年8月,亚历山大上将出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中将任英第8集团军司令。9、10月,英海空军以马耳他岛为基地,重创德意船队。在北非的德意军队补给问题凸现,开始陷入困境。10月23日,英第8集团军发起阿拉曼战役,11月3日突破德意军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