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7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先帝们征服的疆土不可丧失。
5.乌鲁木齐和阿克苏等重要城市应该立即收复。
于是,一场争论就发生了,其他官员也都卷入,并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局势很快就明朗化了:中国首要的问题是统一西部边疆地区。正如某官员指出的那样,“各海上强国所引起的麻烦,犹如辊肢之疾,既远又轻;而俄国引起的麻烦,如心腹之患,既近又重。”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是左宗棠所说的,如中国不能控制西部边疆,则说明朝廷软弱无能。
1875年4月23日,皇帝批复了左宗棠的建议,于是新疆战役又重新开始。在随后的6年中,中国耗资5100万两白银,最终收复了西部边疆地区。但与此同时,发展海军的计划受到很大影响。例如,中国没有同法国人谈判签订新合同,以继续发展福州船政,海军的其他经费也被削减,以支持西部战役。
左宗棠收复新疆,把俄国军队从伊犁驱逐出去、是因为采取了明智的抉择。但是,此项决策以及后来在闽江口发生的灾难,加强了海防派的实力。例如,李鸿章坚持认为。只有向西方购置大量的军舰,只有雇佣更多的外国顾问,才能迅速地把中国推进到蒸气动力时代。尽管左宗棠获得了成功,李鸿章仍然准备说服皇帝筹资“购买”一支海军舰队。
第370章1874至1894年
   1884年中法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欧洲列强在公开霸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上还有所顾忌。通商口岸制度是在中国扩张经济利益的最佳方法,西方经济大国都不太希望通过制造政治分裂来纷扰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
法国对东南亚的野心打破了这种局面。英国因其在中国的大量商业投资(英国当时控制了中国60%以上的对外贸易)受到威胁而惊恐不安。维持了长达20年左右的英法两国不稳定的联盟关系因法国在红河流域的扩张已濒于解体。
英国的忧虑还有其他原因。德国正在成为一大工业强国。德国人在贸易战线上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胆略,因而获得了许多利益,包括在中国获取的利益。在英国国会中,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例如,1880年中、德两国签订了补充协定,给予德国相当多的港口设施和权利以及最惠国待遇。
英国谋求扩大影响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先生积极推行一条旨在扩大英国在中国影响的路线,其主要方法是向中国提供海军援助。赫德注意到法国对越南的征服。在1874年中日战争(指1874年日本借琉球渔民遇害事件挑起的战争)即将爆发时,他发现这种形势给他带来新的机会,他可以通过扶植李鸿章一类有权势的官员来提高英国在中国的地位。
赫德的办法是把海关建成为负责为中国政府购买国防所需的机器、设备、弹药和军舰的机构。他对中国分散的海军体制深有了解,这种体制往往使得沿海各省的官员可以自行购买或建造军舰,并完全用于本省的防御。然而,当中日关系发生危机,中国需要紧急动员时,好几个省的总督都不得不筹措资金购置军火。由于他们想利用关税,赫德便有了借口,可以把海关变成一个****军火采办机构了。 
赫德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同李鸿章这种人打交道,首先必须得到中国的外交部——总理衙门的批准。他这样做无疑伤害了李鸿章的感情,因为当时正在和左宗棠等人争经费的李鸿章希望不受总理衙门的干预而独自实施自己的海军现代化计划。因此,针对赫德的行为,李鸿章挑动赫德的部属反对他。李鸿章受到了礼宾制度的启发。按照礼宾制度,海关总税务司只和总理衙门打交道,而各省的海关税务司则直接和各省的总督打交道。虽然赫德的部属理应向他汇报,但是由于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尤其是在购买军舰合同遇有风险时,更是如此。因此,从一开始海关就成为“以夷制夷”这一中国传统策略的对象。
李鸿章购买军火
1874年,李鸿章在同左宗棠就塞防与海防问题进行辩论时写道,“如果要整伤海防,无其他道路可走,只有改变旧法,起用新才。”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对中国的最大威胁,中国要赶上正迅速实现现代化的日本,必须立即执行大规模向外国购买海军舰艇的计划。
尽管李鸿章强调改革,但他的战略观点是传统的,所以他声明中的关键问题仍然是海岸防御。实际上,在数年前李鸿章还极力主张在天津构筑城墙,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在海军改革初期,李鸿章对购买英国当时正在建造的小型炮舰很感兴趣。这些炮舰非常适宜江河与港湾的防御。1875年,朝廷批准购买该型炮舰。在此后的4年中,李鸿章通过赫德一共订购了11艘这样的炮舰。
在1875年至1879年间,中国接到了第一批“镇”级炮舰,共4艘,均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所造。这些铁甲炮舰吃水浅,装有两个螺旋桨,长118至120英尺,宽27至30英尺,航速9节。炮舰最显著的特点是武备强,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有两艘舰装备了26。5吨的大炮,另两艘舰装备了38吨的大炮,排水量只有400吨的舰艇装如此重型的大炮实为前所未闻。
1879年,南洋通商大臣李宗羲也通过李鸿章和赫德向英国订购了4艘炮舰。这些炮舰和前4艘所不同的是有两个船头,即船头和船尾都一样,船头装了舵。该型舰的前进航速为10节,后退航速为9节。炮舰长125英尺,宽29英尺,排水量为440吨,装有一门口径为11英寸、35吨重的前膛炮。虽然它外型比前4艘舰上的30吨炮略小一点,但是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以235磅的火药推动536磅重的炮弹,射程可达7500码。
有趣的是,这些舰炮比英国自己的舰炮装药量多。1881年,美国的一位专家认为,中国新购置的炮舰上的火炮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舰炮威力都要大。
这些炮舰抵达中国后不久,另外两省的督抚也通过赫德向英国订购了3艘同型炮舰:其中山东巡抚订购2艘,广东总督订购了1艘。这3艘舰很快便交付给这两省的海军。
11艘炮舰总共价值100多万美元,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方兴未艾的购舰热潮。当时,李鸿章把南洋大臣李宗羲订购的4艘炮舰派归天津的北洋海军,而将北洋海军订购的4艘老式的炮舰派归南京的南洋海军,为此,南、北洋两支海军发生了矛盾。
李鸿章还怀疑福建海军将领沈葆祯,其原因是李鸿章新购的阿姆斯特朗炮舰上的官兵都是福建人,他们定期把军舰开到南方去训练。李鸿章担心自己的炮舰有朝一日会变成福建海军的一部分。当1879年沈葆祯想通过赫德购买2艘新式巡洋舰时,李鸿章却暗中阻挠。他对沈葆祯说,因资金匮乏,总理衙门决不会批准,而他自己则与赫德签订合同,为北洋海军订购了2艘巡洋舰。1881年,巡洋舰抵达中国,编入了日益发展的北洋海军。
这两艘命名为“超勇”号和“扬威”号的巡洋舰长210英尺,排水量1350吨,装有2座10英寸阿姆斯特朗后膛炮和一些小口径炮。巡洋舰的舰首装有撞角,并载有水雷。虽然设计航速15节,但1881年试航时实际航速达16节。这些舰的购价不详。
李鸿章对购买巡洋舰突然发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和俄国关系恶化。1879年两国签订了一次条约,但是后来清政府未予批准。清政府声称中国谈判官员违背指示精神,因此政府不能批准条约。中国皇帝还要求重新谈判。沙皇俄国没有同意,提出了抗议,在中国边境上集结大量部队,并于1880年8月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沿海活动,扬言要对中国实行封锁。李鸿章知道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炮舰太小,不宜远洋作战。鉴于俄国海军的威胁,李鸿章认为中国需要有适于远离海岸作战的进攻型舰艇。
俄国海军入侵的危机于1881年2月解除了,然而李鸿章等人利用这次危机,从国外大量购买武器。许多地方督抚也大量贷款,从来复枪到鱼雷艇无所不买。于是,中国很快就成了外国军火商们牟取暴利的市场。赫德的竞争对手们实际上也撇开了赫德,求助于中国驻伦敦公使馆的英国秘书麦卡特尼。为了对付这一作法,阿姆斯特朗公司派遣自己的代表来中国,通过英国在华的一些公司与中国人作生意。
与此同时,李鸿章和赫德的部属、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特林的关系相当密切。不久,李鸿章挑动德特林反对赫德,许诺让他接任海关总税务司。同时,李鸿章还写信给中国驻德公使李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