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术思想与新的儒家学说
一种新型的儒家学说最终形成了。这种新的儒家学说受佛教的影响,明显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它的出现导致了朝廷对于占卜和向海洋扩张失去了兴趣。早在1426年,明朝一位官员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
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古英君良相不欲疲民力以论武功,计虑远矣……伏望毋以穷兵黩武为快,毋以犁庭扫家为功。弃捐不毛之地,休养冠带之民,俾竭力于田桑,尽力于库序。边塞绝伤夷之苦,闾里绝呻吟之声,将无幸功,士无夭阑,远人自服,荒外自归,国祚灵长于万年矣。
这些话有利于阻止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并强使中国恢复大陆主义的政策。那些一生效法古代的学者又受到尊重,而军人则被绅士官僚们歧视。
到十五世纪初,朝廷再次颁布法令,法令中规定,建造两桅以上的大型海船,是违法行为。到1525年,朝廷下令给沿海官员,让其销毁所有的这类海船,并拘留全部船员。
中国的海洋思想衰落的时机最坏不过了,因为这个时期恰好与欧洲人通过海洋向亚洲扩张相吻合。1516年,葡萄牙人来到中国,虽然在1521年又被驱逐出去,但离去的时间并不长。1544年,葡萄牙人再次入侵,并在厦门建立了领地;1553年,又在澳门建立了领地。1564年,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不久又同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随后,在十七世纪,荷兰人也来到了亚洲,当时明朝正遭到满人的入侵。1644年,满人了北京。从此,中国进入了最后一个外族封建君主统治的历史阶段——清朝。
第367章移民、走私和海盗行径
明代官方认可的航海业的兴衰证明了海洋思想与大陆思想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一方面,沿海不断增长的人口要靠海洋来****其需要;另一方面,政府则试图限制他们这种作法。明末的地方史料中就有政府对航海业带来社会和经济变化感到沮丧的记载。
近90%的百姓靠在其他地方做手艺或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中等阶层以下者都无地可种。由于环境所迫,惠州人当中有许多是商人……福建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庄稼。稻田产量有限,人们靠海为生。以船为家者达90%。
鹭洲的风俗习惯同以前相比变化极大。过去人们希望从事农业,而现在却想经商。
上述的一段历史记载代表了衰败的大陆帝国发出的呼声。1644年,明朝被满人。满人是北方的一个部族,他们对海军和海洋事业不感兴趣。尽管明末清初中国曾在短期内实行过贸易政策,但当时的政府都主张实行海禁。当这项政策失败后,明、清两朝都重新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政府多半不具备有效的海军船队来确保这种政策的实施。因此,沿海的人们往往反对政府的反贸易政策,这种政策最终导致了以下三个恶果:移民、走私和海盗行径。
移民
当政府实行海禁和坚壁清野政策时,中国沿海的许多人被迫舍弃大陆向南迁移,以寻求较好的生活。这些移民90%是福建和广东人,他们主要代表了三个阶层:明朝遗臣、商人和沿海农民。前两类人通晓儒教,带有其家族和行会的传统。商人熟悉放债本领,具有经商的经验。因此,这两类人往往忠实于中国的文化,甚至有许多人要求其家属和后代使用他们祖籍的方言。
沿海农民是一些较穷的移民,他们包括懂得一点技术的工匠和水手。他们成了修船工、运输工和渔民。这些人民族感不很强,比较愿意接受外国的生活方式。一些人失掉了他们的中国人国籍,大多数人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但这使得他们在异国谋生较困难,因为他们是受当地限制的少数公民。这些人要比那些无视当地习俗、保持其中国传统的商人成功的可能性要小。
中国人在东南亚的商业支配地位
中国人在东南亚发迹的事例很多,这里只能介绍几个例子。例如,到十九世纪,东南亚地区的绝大多数捕鱼和运输的帆船归中国人所有和经营。因此,中国在越南的移民控制着全部的内河和沿海航运,他们在鱼类捕捞方面也有很大势力。实际上,中国人掌握着南海的整个远海渔区,而越南人自己只能在近海捕鱼。陆上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到二十世纪初,越南的中国米商在西贡拥有除三家之外的所有碾米厂。
东南亚其它国家中的中国移民也同样很有成就。在十八世纪,中国人在文莱控制了整个造船工业;在泰国,中国人成了出口商和金融家;在马来西亚,中国人掌握了鱼类捕捞业,后来又控制了锡矿;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移民垄断了大米销售系统和银行;在苏门答腊,他们经营木材行业。
十六世纪菲律宾的一名西班牙主教在给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的一封信中对中国人的机敏和企业经营能力作了以下评论:
“最使我们高兴的是墨西哥装订商的到来,他带来了书籍,开设了装订所,雇用了一名中国人。这位中国人只充当仆人。但他却偷偷地观察主人装订书籍,而不被发现。不久,他说不再为他当仆人了,离开了装订所。后来他自己也开设了一个装订所。阁下,我敢说他果真成了一名出色的装订工,揽走了所有的生意。他的那位主人被迫放弃了装订行业。他的手艺如此高超,以至不需要西班牙装订工了。此时我手中还有一本他装订的拉丁文图书《纳巴罗》,就是在塞维利亚也没有比这装订更好的书了”。
婆罗洲的中国移民中有许多造船工人。十八世纪当中国大陆的造船业衰落时,人们不得不在婆罗洲购买华侨建造的帆船。
至今东南亚地区的中国侨民仍然控制着当地的经济。例如,在华人占人口34%的马来西亚,华人拥有20%的可可和茶叶种植面积以及26%的橡胶和油棕种植面积。在印度尼西亚,华人控制了70%以上的地方商品的零售业。在泰国,华人在经济上也同样占支配地位,那里的100家大型制造公司中华人就控制了63家,曼谷的两家大银行的董事长也都是华人。华人在新加坡的影响更大,最近新加坡政府规定,学校中的小孩都须学习中国普通话。
情绪
显而易见,中国在东南亚的侨民逐渐取得了企业家和中间人的重要地位。但华侨始终不许占据政府要职,他们只好靠经商生活。随着西方经济扩张的出现,华侨便在西方人和当地人之间做生意。这表明华人通过他们传统的行会制经营多数的信贷业务,信贷业务使得华侨掌握了住房和土地的所有权。由于当地人在经济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利,他们中间日益增长一种不满情绪。不满的情绪导致了对华人的暴力行为,华人在这些地区往往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排华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保持着中国的国籍。华侨遵循儿童的国籍取决于父母的国籍这一非正式的原则。小孩的父母只要一方是中国人,不管这孩子出生或居住在何处,都被看作是中国公民,华侨沿袭这一习惯给东南亚国家带来很多的问题。尽管当地政府多次企图不承认或通过立法取消这一惯例,但这一惯例仍然存在。
走私
到十六世纪,中国人走私已很普通,而且不以为耻。不仅仅是不法分子进行走私,沿海商人、政府官员和地方绅士也参与走私活动。走私活动在沿海人口当中根深蒂固,甚至中国有相当地位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也从事走私活动。
从十七世纪葡萄牙商人所列的从中国贩运到日本的私货一览表可以看出,走私是多么有利可图。
项 目 中国的售价 日本的购价
生 丝 80银两/担 140-150银两/担
精防丝 140银两/担 370-400银两/担
黄 金 5。4银两/两 7。8银两/两
棉 纱 7银两/担 16-18银两/担
水 银 53银两/担 90银两/担
甘 草 3银两/担 9-10银两/担
甚至官方的外交使臣也大搞走私活动,他们走私很方便。一旦被发现,处罚一律很轻。据明初史料记载,一个使节及其240人的使团在走私象牙和香料时被抓获,但后来皇帝却赦免了他们。
据十六世纪某地方史料记载,广东、福建和浙江人通过琉球群岛与日本进行广泛的走私活动。许多走私者(渔民和海盗)得不到官府的保护,一旦被抓住,则被处以杀头的极刑。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移民的领地助长了走私活动。在许多情况下,中国大陆上的走私者同当地华人头领联系,由华人头领当翻译,与当地人做生意。有些人甚至为走私者和船员们建库房,设下榻处。
鸦片
十八世纪初,走私者开始大量贩运鸦片。1729年,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对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