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清与张魾同朝廷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造成了地方上强大的经济势力,影响了首都与地方利益集团之间传统的平衡。这种地方主义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削弱地方势力,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暴力行动。
朱清与张魾也并不例外。朝廷中妒忌的对立派散布一些诬蔑他们行贿的谣言,而许多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他们在上海的海运机构非常有利可图,他们甚至与东南亚地区的藩属进行广泛的海上贸易。元史中就有如下有关他们活动的记载:“粮船和商船犹如云集。朱清和张魾家的一百多人都披金挂银。外国商人馈赠的珍宝、犀角和孔雀羽毛充满了宝库。他们日益显赫,其财产在东南亚最大”。
朱清和张魾与藩属来往已越出他们的职权范围,终于酿成了自己的苦果。1302年,他们两人被指控通敌谋反。朱清被赐死,张魾及其儿孙在北京被处死。
朱、张之死导致了粮食运输收归官营,而且在随后25年中,粮食运输业仍在继续兴旺发展。但一些因素却对粮运业发展不利,如腐败无能的官员被指派去掌管船队,物价飞涨,海上风暴造成损失,海盗活动猖撅。不久,元朝皇帝放弃了海路,改为通过较安全和便于防护的内河水系运粮。
朱清和张魾的经验很有意思,它体现了官督商办的思想。官方的严密监督和干涉的政策使得贸易变得非常冒险。象朱清与张魾这一类商人往往只想谋利,而不愿再投资发展会遭社会谴责和被官府没收的企业。另外,官府处决张魾儿孙一事表明了让亲属介于商务是何等的危险,最后一点就是,关闭海路是后来的朝廷一再推行的政策。尽管贸易具有很多优点,沿海运输业非常有效,但儒家歧商的观点往往得以流行,官府支持海运也只不过是暂时现象。
第366章明朝的海洋思想
1405年,中国发展海洋的进步态度最终导致了向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一系列远航。向印度洋的远航包括了对锡兰、印度、波斯湾和非洲的访问。这些伟大的航行实际上证明了中国过去曾是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大国,其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相比的。
但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与海洋大国的名望并不长久。7次远航中的最后一次于1433年结束了。此后,中国的皇帝再也没有派遣船队远航,其结果是企图消除这些作为中国皇帝一时过失的远航的影响。然而,这样做势必会忽视中国海洋思想的必然影响,特别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上力量对于扩大与控制藩属有着极大的潜力。远洋航行的终止明显突出了朝廷中势均力敌的大陆派的势力,这些人企图将中国引向背离海洋发展的道路上去。
明朝初期的战略思想
在讨论远航及其航行日程之前,首先有必要分析—下反映中国大陆派思想和海洋派思想之间持续不断的斗争的某些因素。
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南京附近河网地区的一个农民出身的孤儿,幼年被和尚收养,在庙中接受教育。离庙之后,他无事可做,不久就成了乞丐。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起义军,这支起义军在中国中部的大河流域同元朝官府军斗争了十多年。
战争终于削弱了元朝政府支持下的地方军队,起义军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后来朱元璋当上起义军的首领,击败了官府军。1356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12年以后,朱元璋又挥师北上夺取北京,建立了明朝。
水乡长大的朱元璋虽然曾常与熟悉大海的许多人交往,但开始他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加强中国的统治,防止中国边疆和一些战略城市受蒙古人的侵略。所以,他采取了一些暂时不利海上活动的措施。
城墙、运河与沿海防御
蒙古人被击败不久,朱元璋就开始加强城市的防御。譬如,他下令在南京周围构筑了20英里长的城墙。这种60英尺高的城墙在当时的武器条件下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防御屏障。
在沿海,朱元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倭寇和中国海盗骚扰的威胁。因此,他下令禁止中国人出海远航,违者按通敌论处。1374年,他废除了宁波、泉州和广州港的商船监管机构,以维护他的法令。其次,他还设立了一些要塞来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从1383年到1387年这5年问,浙江至福建的沿海地区共建立了130多个要塞。仅浙江一省就征募了58000部队驻守沿海要塞。
朱元璋还命令工部负责全面疏浚遭洪水与战乱破坏的运河水系。工期较长的工程项日之——是扩大大运河,此项工程完毕后将取代被海盗侵扰的海上航路。沿海航路是在运河因内乱而关闭后重新启用的。
藩属制
明朝开国皇帝上台后不失时机地试图恢复藩属制度。他派遣使团前往日本、安南、昌帕和朝鲜等邻近国家,向他们宣布,要想同中国建立关系就必须承认新皇帝的宗主地位。很快就有一些国家派遣使团来南京朝见朱元璋,承认朱元璋为天子。这些使团还负有其他使命,如向中国的新皇帝报告当时边境地区的形势。
日本
毫无疑问,中国的新皇帝希望建立明朝对日本的宗主地位。从1369年到1372年,他派遣了3个使团前往日本,说服日本幕府首领承认明朝开国皇帝的天子地位。朱元璋此举还另有原因。当时,明朝政府需要使沿海人民免遭日益猖獗的倭寇之害。然而,朱元璋的这些努力是枉费心机的。1387年,他在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中断绝了同日本的关系。朱元璋在给日本幕府首领的信中写道,“你这愚昧的东夷,你远居海外……你如此傲慢无礼,竟然纵容你的臣民为非作歹。”日本人的回信丝毫不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信中说:“乾坤浩荡,非一主所独占。”
安南和昌帕
朱元璋对今日的越南那一地区的情况也很关切。这个地区有安南和昌帕两个国家,当时在进行战争。安南是中国边疆地区北面的一个国家,从十四世纪初起安南就一直在打仗,抵御蒙古人入侵。蒙古人曾三次试图将其收为中国的保护国。在首都河内失陷的情况下,安南人仍然顶住了元军的入侵。此时,安南又在同其南部邻邦昌帕进行战争。昌帕人占领着今日越南从顺化至西贡附近的沿海地区。昌帕人擅长航海,同中国与东南亚濒海国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他们还支持海盗,因此在南中国海的商船很不安全。
蒙古人与穆斯林联盟
明朝的开国皇帝还须对付元朝溃军构成的威胁。直到1382年,朱元璋的军队才将残余的蒙古军队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赶走。此外,在以后的20年中,在长城以北的中国东北和朝鲜还时常进行一些扫荡。
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西面。一名叫帖木尔的突厥游牧人和穆斯林征服了从西伯利亚到地中海以至向南到达印度洋的整个中亚地区。在帖木尔凶猛的穆斯林骑兵中间就有一些是元朝溃军的残余。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很想将帖木尔纳入藩属系统。他派出一些小型使团沿陆路去寻找这位穆斯林首领。中国显然不知道他们所提供的东西对帖木尔来说却是微不足道的。穆斯林人实际上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穆斯林人粗野,他们休想得到我们的礼遇、尊重、荣誉,也休想让我们遵从他们的法律。除他们自己的那一块领域外,他们对世界上其他城市一无所知。”
1394年,在明朝统治了25年之后发生了一起严重危及中国封建王朝的事件。当时,朱元璋接待了一个他以为是帖木尔派来的使团,该使团递交了一封帖木尔承认中国皇帝为人类之主的信件。这实际上是某个有野心的商人或朝廷官员伪造的信。于是,朱元璋派回访使团前往中亚对帖木尔的效忠表示感谢。1395年,当使者见到帖木尔,递交了朱元璋的信件后,帖木尔勃然大怒,命令部下准备大举入侵中国,消灭中国异教。明朝使者成了帖木尔的人质。到1404年,入侵中国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毕,帖木尔在帕米尔高原
(今日的阿富汗附近)集结了20万穆斯林和蒙古骑兵。
对中国人来说非常幸运的是帖木尔于1405年在一次通宵狂饮之后突然病死。帖木尔临死时非常遗憾,他没有将中国这个异教国家消灭,而以刀剑去对付穆斯林军队。两年多之后,中国人才从获释的人质口中得知帖木尔死亡的消息。
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对外政策
正当贴木尔准备入侵中国时,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他死后国内发生一场内战,战争持续到1403年。朱元璋死后其孙子继位,首都仍设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