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姆爵士把飓风战斗机原计划采用的苍鹰(Goshawk)发动机和固定式起落架改为马力更大的灰背隼(Merlin)PV12 发动机和收放式起落架,并将作为主要武备的四挺机枪增进至八挺。此外,飓风还采用了许多当时属十分先进的技术,如流线形的机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属蒙皮。密封式座舱盖向后滑动打开,方便飞行员跳伞时的紧急脱离。首架飓风式战斗机在 1935 年 11 月试飞成功。
1936 年在布鲁克岛试飞的飓风原型机(编号 K5083),前机身未涂装,后机身帆布蒙皮上涂上了金属铝色
1936 年 6 月,英国空军订购了 600 架飓风战斗机,后来又不断追加。至 1939 年 9 月共有 18 个半中队 497 架飓风进入空军服役。到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颠空战之前,霍克公司总共交付了 2;309 架飓风式战斗机。
当二次大战爆发后,飓风作为英军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被派驻欧洲大陆,担任前线空中打击部队(A。A。S。F。)的主力。但战果大大出乎英国人的预料:1940 年 5 月 8 日至 18 日短短的十天里,飓风即被击落 250 架;在掩护敦克尔克大撤退的空战行动中,又损失了近 150 架。
飓风输得如此之惨,除了总体性能确比 Bf 109 差及数量上处于劣势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从一次大战结束到二次大战初期的二十年中,英军战斗机基本编队一直采用三机“V”字密集队形:长机在前,两架僚机分别在长机的两侧后方,与长机相距约 100 米。英军认为这样的密集编队覆盖的观察角最大,不易丧失队形。当多机编队时,英军以三机“V”队为单位,以同样方法编成“V”形大队。
而事实恰好相反:因为队形密集,僚机飞行员必须飞得十分小心,主要精力都放在与长机保持编队距离上,无暇注意后方;而长机则以为后方有僚机保护,大可放心。往往到已被德军战斗机咬住开火,英军才发现后面的尾巴,为时晚矣。
当作急转弯等机动动作时,英军长机得加倍小心,必须花在空战中足以定胜负的数秒钟时间提示僚机作准备。因为以如此近的间距,一不留神就会两机相撞。当大机群在带队长机带领下机动时,虽然看起来煞是壮观,但实际上却是老牛拉破车。
德军的“秃鹰”军团在参加西班牙内战初期,采用的也是“V”形编队。但因为参战的 Bf 109 数量少,不得不分散配置,逐渐形成两机间间隔约二百米的双机一字横队编队方法。在实战中,德军发现这种一字横队远比“V”字队更机动灵活,于是它被写进了德空军的战斗条令。
在法国战役中,一天英军三个中队共 36 架飓风战斗机正在编队飞行,突然发现约十架 Bf 109 钻云而出,从大队的侧后方扑过来。英军带队长机立即率领机群转向迎击德机,但笨拙的转向还没完成一半,德军战斗机已咬住排在编队最后的英军战机开火了。转眼间,在击落英军四架战机后,德机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战斗过程中,英军未有机会发射一发子弹,有的飞行员甚至连敌机都没看见。以三倍多于敌机的优势,却落得如此惨败的结局,难怪一个英军飞行员发牢骚说:“我们为什么要飞‘V’队?就为了飞起来好看。”
在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颠空战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足以和 Bf 109 匹敌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吸引,因此飓风式战斗机的功绩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当时英空军中飓风式战斗机共有 32 个中队,而喷火式只有 19 个中队,飓风式仍然是英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
当喷火式与德军护航的 Bf 109 纠缠时,飓风式则趁虚攻击笨重的德军 Bf 110 双引擎战斗机和轰炸机。纵观整个不列颠空战战役,飓风式击落的敌机比英军其他任何一种战斗机都多,功不可没。
之后,飓风式主要用作战斗轰炸机使用,猎杀法国境内的地面目标。在北非,飓风式装上 40 毫米机炮,专门攻击隆美尔将军麾下的坦克,也取得显赫战绩。
从 1941 年开始,英国海上运输船队频频遭到德国“U”型潜艇和 Fw 200 远程轰炸机的袭击,为保护性命悠关的海上运输线,英军把飓风做一些改动后成为“海飓风”配置在匆忙加装弹射装置的商船上。执行战斗任务时,将海飓风用弹射装置弹射出去;完成任务后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只设法把飞行员救起。后来才对海飓风再加以改进配备于英海军的航空母舰上。在 1942 年 8 月护送赴马耳他岛船队的战斗中,70 架海飓风迎战总数超过 600 架的轴心国机群,取得击落 39 架而自己只损失 7 架的出色战果。
至大战结束,英国和加拿大共生产了 14;231 架飓风式战斗机,有 2;952 架依租借法案输往苏联,但其中相当一部份损失于海上运输途中。
提到飓风,就不能不提一下与它甚有渊缘的“远房兄弟”……无畏(Defiant)式战斗机。三十年代后期,单翼机和动力操作炮塔成了飞机设计上两股非常时髦的潮流。在英国空军的要求下,以研制飞机枪炮而闻名的波尔敦&;#183;保罗(BoultonPaul)公司设计出这型一改传统的“无畏”式战斗机。它唯一的火力配置是装在驾驶舱后方的一个液压驱动炮塔,其上装有四挺 7。7 毫米机枪,由坐在炮塔里的射击手用手柄操纵,火力范围覆盖整个上半球。该机于 1937 年 8 月试飞成功,至 1940 年已组建一个中队。
1940 年 5 月,派驻法国的无畏式战斗机开始与德军战机发生空战。因为无畏式的外形与飓风式十分相似,德军战斗机按惯例从英机尾部进入攻击。谁知这正是无畏式最好施展火力的方位,当德军飞行员为即将到口的猎物而暗自欣喜的时候,突然遭到四挺机枪的迎头痛击。这招“拖刀计”使得颇为成功,在头三个星期里无畏式共击落了 65 架德军飞机。但很快德军就发现上当了,立刻改用新的攻击方法,从无畏式的后下方进入,这正是它的火力死角。背负两名飞行员和一个沉重的炮塔,令无畏式的机动性极差,无法与 Bf 109 对抗。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后,无畏式不再在昼间升空,与德军战斗机正面交锋,而改作夜间战斗机,截击趁黑轰炸伦敦的德国轰炸机。这下它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悄悄地飞到轰炸机的腹部,突然用四挺机枪给它来个开膛破肚。
基本性能数据(Mk I型):
翼展:12。19 米
机长:9。75 米
机高:4 米
最大起飞重量:2;994 千克
最高时速:511 公里
升限:10;973 米
续航距离:740 公里
第341章bf…109
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技术性能优良的战斗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后组建的德国防军空军部(RLM)要求四家德国飞机制造公司按他们的要求分别提出一种新型战斗机的设计方案。四家之中,财势最弱的是佛拉辛维克公司,但它的设计指导人是大名鼎鼎的梅塞施密特教授(Messerschmitt),单翼高速战斗机的热心倡导者。当时由于受1912年一份“单翼飞机不全”的研究报告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份德国空军领导人对单翼机持怀疑态度,因此梅氏与军方的关系并不融洽。1934年夏天梅氏组建了设计小组,由精通应力结
构学的华特&;#183;雷瑟担任设计主任,以轻巧的机体加功率强大的发动机作为基本设计导向。由于其设计思想在当时是太先进了,以至空军技术室负责人乌迪特……一次大战中德国排名第二的王牌飞行员……看到Bf…109的设计蓝图后也说:“这根本就不是一架战斗机。”1935年9月,在大批德国空军技术人员的注视下,首次升空试飞的Bf…109飞向蓝天。在只临时装有一台英制克列斯特里尔发动机的情况下,其飞行时速竟达497公里。最终Bf…109战胜其它竞争对手,被选中担任空军主力战斗机。
1937年7月,德国派Bf…109参加在苏黎士举行的国际航空展,它的出色性能震惊了出席的各国航空专家。同年夏天,德国空军志愿人员组成的“兀鹰”(Condor)军团投入了西班牙内战,其中的两个战斗机中队就是装备Bf…109B/C两型战机。对方共和政府所辖空军配备的是苏制I…15双翼战斗机和I…16单翼战斗机,性能与Bf…109相差甚远,很快被逐出了西班牙上空,大批德军飞行员也在实战中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从中创立了较先进的编队队形和空战战法。梅氏根据战斗中反馈回来的意见,不断对Bf…109加以改进。至1939年,已发展出E型,即著名的“Emil”。该型以一台1100马力的DB…601液冷发动机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