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000余种装备和零部件都来自苏联,从铆钉到空对空导弹。其空军的主要战斗力——上了年纪的米格…21机群已经不是以色列新近装备的F…15I和F…16I的对手。叙利亚空军现装备了40架米格…29A/UB战斗机,30架老旧的米格…25D截击机,140架不同类型的米格…23战斗机,用于对地攻击的60架苏…21/22、20架苏…24和超过220架的米格…21PF/MF/bis。
大马士革一直在努力更新其陈旧的空军战机,在经历了数年的犹豫和投机之后,叙利亚决定采购精密的苏…27战斗机,作为其空军现代化的起点。2002年,4架苏…27SK战斗机进入叙利亚空军服役,编入第826中队,此外还有大约6架,将在两年内陆续交付使用。叙利亚也在向俄罗斯试探购买米格…29SMT战斗机的可能性,有未经证实的报道说,2000年底,俄罗斯向叙利亚交付了14架这种新型战机。军事专家说,如果要恢复20世纪80年代的战斗力,必须对现有飞机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和维护,但糟糕的是,叙利亚政府却拿不出这样一笔资金。叙利亚如何才能重整空军的雄风,世人还需慢慢等待。
◎ 乏善可陈的防空部队
1982年败于以色列空军之手后,叙利亚开始重新构筑起坚固的防空网络。这个网络依然基于苏联提供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指挥着3个联合防空中心和空军的截击机。叙利亚首先改进了他们的雷达系统,电子战设备和防空武器的综合防空能力。以色列认为,这样的系统最多只能给以色列的空中优势带来有限的威胁,而且在以色列的空袭下会变得异常脆弱。
叙利亚的防空部队司令部指挥着2个防空导弹师,兵力为60000人。这2个师(第24师和第26师)共下辖25个防空旅,130个防空导弹阵地。叙利亚使用的防空导弹大多是老式的SA…2、SA…3和SA…5导弹,这些导弹还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叙利亚也部署了一些SA…6移动式防空导弹以及4000门100毫米口径的高射炮。叙利亚还组建了2个独立防空团,这些团装备SA…8防空导弹。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说,叙利亚已经向俄罗斯订购了一些S…300远程防空导弹,以色列军方在评论这个消息时轻蔑地说:“我们已经找到反制S…300的方式,叙利亚现在购买这些导弹为时已晚。”
◎ 味如鸡肋的海军
叙利亚的海军显得十分袖珍,总兵力只有4000人,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叙利亚竟然有海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利亚海军从苏联获得了一艘罗密欧级常规柴油动力潜艇,但现在已经被叙利亚放弃了。叙利亚海军目前的主力是2艘苏联制造的别佳级小型护卫舰和12艘导弹艇,这些军舰技术落后,携带的蚕式导弹极其容易受到干扰。叙利亚海军还装备了6艘扫雷舰以及3艘比较现代化的中型登陆舰,此外还有大约25架老式的海岸观察和反潜直升机。叙利亚海军陆战队有1500名士兵。
叙利亚海军还指挥着海岸防卫旅,下辖4个营,1个营连同指挥部驻扎在拉塔基亚海军基地,其余3个分别部署在巴尼亚斯、哈米德和塔托斯。每个连装备了SS…C…1B和SS…C…3岸舰导弹。海岸防卫旅还下辖2个步兵旅以及一个观测营和2个装备高射炮和岸防炮的炮兵营。□
第292章看汉武帝尚武精神
   一、霍去病与巴顿 
凡看过美国电影《巴顿将军》的观众,都会被影片中那位赳赳武夫的鲜明个性所吸引,该片没有任何说教,纯粹是对美国式的职业军人的赞美。现实中的巴顿有一句名言:“战争是人类创造的最高成就”,而这正是美利坚文化的重要信条之一,巴顿这一形象代表着现代美利坚国家的尚武和征服精神。 
每次看完《巴顿将军》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何我们就拍不出一部“中国式”的《巴顿将军》?在笔者看来,自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的尚武精神便受到伦理道德和其他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严重制约。先秦荀子曰“力者,德之役也。”加之中国文化从不张扬个性。因此纯粹的尚武精神的讴歌便从历史上消失了,歌颂代表战争武力的军人必须先经过一番伦理道德的考核,于是,歌颂军人就是歌颂一种道德境界,以张扬个性为主的纯粹尚武精神的崇尚便视为异端。这就是我们至今没有一部“中国式”《巴顿将军》的文化原因。 
其实西汉的霍去病就是中国古代的巴顿,和巴顿一样,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但由于他的那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名言包含为国家而牺牲个人幸福的思想境界,因此也就被定格在历史的丰碑上,其天然的尚武个性却显得并不怎么重要,甚至被一代又一代人刻意淡化。我们民族需要的是伟大武功和崇高道德的混合体,而非单纯的显赫武功。不为德所役的“力”,孔子都懒得提及,岂不闻“子不语怪、力、乱、神”乎?崇尚脱离了道德的尚武精神是十分危险的,于是乎伦理道德与尚武精神的结合便是我华夏民族的文化宿命!我们世世代代只能观摩一个境界高远的霍去病,不能欣赏一个巴顿式的霍去病。 
非常奇怪,中国的电影、电视导演们怎么就没有拍一部叫做《霍去病》的历史片的念头?两千多年前,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这位20多岁天才统帅出陇西、过焉支、越祁连、绝大漠、“封狼居婿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兵锋抵达今天中亚的贝加尔湖。其用兵来如急雨、去如狂飙,犁廷扫穴般驰骋往来于匈奴腹地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其用兵每战必胜,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被汉朝大军打的失魂落魄的匈奴浑邪王率十万部属来降时,部众出现骚乱,当他们正在降与遁之间犹豫不决时,作为汉朝两位最高军事统帅之一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单骑骋入对方阵中,以其超人的气概将对手慑服,迫其归降,这是何等的壮烈之举?美国的巴顿又岂能与之相提并论?当代电影、电视在返顾历史时,或沉溺于宫廷权谋诈数术、或痴迷于花前月下,对我民族传统的伟大尚武精神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岂不悲哉!此番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霍去病似乎给人以返朴归真的感觉,一个历史原型悄然复活了,伟大的尚武传统透出复苏的曙光,这多少让人感到欣慰。 
二、被冷落的汉武帝 
中国古代帝王谱中,谥号中有“武”字的了若晨星,为解除国家安全之威胁而对外大张干戈的有为之君亦凤毛麟角。华夏民族统一后的尚武精神的展现,成功地进行战争动员并获致完全的胜利者,除了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之外寥寥无几。然而传统文化重文轻武的倾向十分严重,国人似乎并不珍惜他们伟大武功,也不愿去深究和发掘深藏于这些武功背后的巨大意义。 
谥号汉武帝的“武”字,多少含有点贬义,后世不乏抨击汉武帝用兵频繁,劳民伤财,把文、景两帝充裕的国库折腾的空空如也。其实这都是腐儒之谈、浑浊之见。从当时形势看,全力以赴,一劳永逸解决边患,为后世赢得一个长久的太平,实属英明伟大之举措。当然作出这样的决策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略,因为代价是巨大的。后世议论汉武,常有穷兵黩武的非议,史称汉武帝晚年有所后悔。笔者以为,前者属于不明事理之言,后者亦不足为训,再伟大的君主和统帅面对尸横遍野战场,面对因战争而破败的山河,都会有所感触,引发“不忍之心”。这根本谈不上是后悔,而是人之常情,史家以其常人之心曲解雄才大略之汉武帝,实属燕雀之揣摩鸿鹄之情。劳民伤财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受到谴责,在从事自卫、彻底解除侵略势力的战争时,劳民伤财是必要的、合理的。 
人们叹服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常常归诸对内削蕃、剪除贵族豪强、加强****集权、官营盐铁等等,对外击败匈奴,解除了自战国以来连绵不绝的北方边患。虽然这足以使汉武帝成为一代雄主,但是,汉武帝真正的伟大之处后世并不清楚。 
弗兰茨&;#183;奥本海在《论国家》中把游牧部落比作“熊”,把农耕部落比作“蜂房”,富勒在其名著《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认为:游牧民族的游动性和农耕民族的定居性决定各自的战争形式,前者被迫选择进攻,后者被迫选择防御。游牧民族是进攻大师,农耕民族是防御大师。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来都是游牧民族击败或征服农耕民族,这似乎是一条千年不变的历史定律。 
汉武帝的伟大在于颠覆了这一历史铁律,将防御大师改造成进攻大师,创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