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是祈愿日军武运的Z字旗也随着新型航空母舰“大凤”号一同葬身海底。对于伊势姐妹来说,战役的结果使它们得到舰载机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经过努力,在1944年10月1日总算是勉强拼凑了彗星和瑞云合计35架,在岩国基地编成了634航空队准备作为第四航空战队的舰载机。但是就是这些飞机,也在被日本人宣称为大胜利的台湾航空战和菲律宾战场上消耗殆尽!
即使不缺乏飞机,试航中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般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时候,军舰将会以30节左右的速度顶风疾驶,然而,这两姐妹作为航空战列舰,多少还有着几分战列舰的容貌,前有巍峨的桅楼和巨大的炮塔,平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一旦要起飞飞机,这些都会成为挡风的累赘。更何况烟囱的排烟会挡住视线,如果主炮发射,结果更是灾难性的,隆隆的巨声会带来剧烈的震颤,伴之以浓烈的炮烟和强劲的气浪,不用说会影响起飞,即使对于停放的飞机以及各种航空设备都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飞机不能在伊势级窄小的甲板上降落,虽然可以使用水上飞机,用起重机回收,虽然可以降落于其他航空母舰或机场,但是使用效能显然会大大地降低,活动行动上的限制也会大大地增加。同样的,即便是作为战列舰,其炮火的运用还是要受到各种限制,据有关资料统计,改装以后的炮战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后部的机库没有装甲,虽然有一定的防御对策,但是根本不堪重炮炮弹的打击。可见,不管是作为战列舰还是航空母舰,都发挥不出令人满意的性能。其建造宛如想同时追逐两只兔子,到头来连一只也不能抓获。这样的军舰,终于开赴了它们最初的战场。
为了阻止盟军计划对菲律宾的进击,还没有在马里亚纳缓过气来的联合舰队不得不再一次被赶上战场,以执行捷一号作战。然而曾经是锐不可当的日本海军航空队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困境,缺乏飞机的航空母舰只能作为诱饵。这支诱饵舰队由小泽中将指挥,没有舰载机配备的第四航空战队也在行列之中,没有了舰载机,航空战列舰又无可奈何地变回了战列舰。机库只能空着,飞行甲板也只好成了防空炮台,不单是见缝插针地将25毫米机炮增加到了108门,还装备上新式的“12公分28联装喷进炮”也就是防空火箭炮6座,这种“喷进炮”的弹丸为直径122毫米,长435毫米,重23。9公斤火箭推进的霰弹。内装60个装满燃烧战剂的小钢管,发射0。92秒以后引爆,实际上设计思路还是脱离“三式弹”的圈子,日本人只是单纯在各艘舰艇上增加各种防空武器,以为就可以对付占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国海军可能发起的空袭了。
捷一号作战看上去好象按照日军计划正在进行,小泽舰队麾下的航空母舰犹如一块红布,将外号“蛮牛”的哈尔西将军所率领的第三舰队吸引到了北方的恩加诺海角(Cape Engano),这个海角的西班牙文的原意便是“中计,受骗上当”的意思,真不知是不是命运的故意安排。在轮番的空袭之下,包括袭击珍珠港的老兵“瑞鹤”号航空母舰在内的四艘航空母舰悉数被击沉,但是“伊势”和“日向”却分别在松田司令官以及中濑(海兵45期)和野村留吉(海兵46期)两位舰长的出色指挥下,历经数次攻击而仅仅受到了轻微的伤害。战斗中,其猛烈的高射炮火力甚至于给来袭的美国飞行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美军的战斗记录,这些战列舰吐出了“异乎寻常的防空火力”,美国著名海军学者塞缪尔&;#183;莫里森也在他的论著里称“伊势”和“日向”的防空火力“也许是战争中所遇到的最为可怕的”。关于当时的防空战斗,“伊势”号的炮术长黑田吉郎中佐留下了这样的回忆∶
“首先,主炮的三式弹以最大仰角朝着敌方编队的****射出了第一弹,此弹使敌方编队发生了混乱,他们分为两个集团分进而来。跟着,我下令根据预先制定的方法进行对空弹幕射击。对空战斗中,由于炮火有限,对于从不同方向杀来的敌机,不可能同时应战。这次由于预先设想到将会有激烈的防空战,出击以前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最终采用了以全炮火组合起来在本舰的上空展开一张防空弹幕,我们称其为弹幕防空法。也就是说,全炮火在本舰上空打出漏斗状的火网,各自负责一定的角度,在有效射程内预先以标尺测算好,号令一下,众炮齐发,形成立体的‘漏斗’状弹幕。然后,在敌机将要展开攻击的地点进行阻碍的同时,打乱他们的瞄准,并用弹摧毁他们攻击的意欲,并击落任何企图强行突破的残敌。根据这种战法,‘伊势’的话,其大致构成是∶36公分主炮分别负责前方以及左右15000米一带,12。7公分高射炮大致是周围8000米,机关炮是四周3500米,喷进炮的射程设为2000米。”
小泽舰队的这次作战,总航程达到5570公里,战斗时间约为10个小时,沿途一共遭遇了600架次飞机的袭击。战斗中日向消耗了主炮弹119发,高射炮659发,25毫米机炮弹28970发,“喷进炮”250发,击落9架飞机。“伊势”号的战斗记录如下∶上午7点39分,“伊势”的雷达发现敌机编队接近至200公里,第一次空袭遭到两发近失弹攻击,第二次遭到10架轰炸机空袭,击落5架,第二炮塔被小型****击中,近失弹8发;第三次空袭没有损害,喷进炮击落敌机两架。下午1点05分,“瑞鹤”下沉,“初月”、“若月”前去营救,3点26分,“瑞凤”沉没,“桑”号负责营救,中濑舰长见状也下令前往营救,当时不顾敌方空袭以及潜艇的威胁,在战场上冒险停车,共救得98名以后,再全速追赶其他舰艇。第4次空袭时,在3分钟以内遭到85架攻击,右舷遭7枚鱼雷,左舷遭4枚攻击,近失弹达到了34发,但是鱼雷都被规避或者从舰底穿过。第5次空袭“日向”和“霜月”遭到多发近失弹,损害轻微,第6次空袭被36架攻击,中一弹但是损害微小。全部来袭敌机多达527架次。晚上8点35分摆脱敌机接触,和“大淀”、“日向”和“霜月”一同支援“五十铃”,“初月”以及“若月”的援救工作,9点53分和“五十铃”及“若月”汇合(“初月”业已和美巡洋舰交战而被击沉),次日上午6点30分,再度转进。恩加诺角之战中,小泽舰队可谓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诱敌任务。但是,萨马海战中美军护航航空母舰群的奋战让日军主力栗田舰队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小泽舰队的一切努力也失去了意义。当然,失去意义的岂止只有小泽舰队,本篇的主人公,“伊势”和“日向”花了巨大的精力,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改装为航空战列舰,到头来却连能够搭载的飞机都省不出来,最后依然作为普通战列舰投入了战场,其弹射器没有在战斗中射出一架飞机,这次改造实际上也成了多余之举而丧失了意义。
◎ 小机库的“大用场”
不过,在这两姐妹的下一次任务中,没有怎么搭载过飞机的小机库总算是派上了“大用场”。由于盟军登陆菲律宾,日本到南洋的运输线就此被切断,为了本土将弹药运到南洋,再将南洋的石油等原材料运回本土,日本已经到了不得不派出战列舰进行老鼠运输的时候了!
松田少将麾下的“伊势”和“日向”正好从恩加诺的虎口脱险,还没有好好整修就得到了这下一次任务,原来就是偷运物资而已。执行部队被命名为“完”部队,也有取旗舰“日向”的首字母称为H部队的,部队的构成如下∶
第四航空战队(司令官松田千秋少将)战列舰 日向(旗舰)、伊势;
第三十一战队(司令官江户兵太郎少将)巡洋舰 五十铃,驱逐舰 霜月、梅、桃、、桑、杉。
在装满大约1000吨地雷、火箭炮、副油箱等军需物资后,部队在1944年11月9日,也就是莱特湾海战的两星期后,从佐世保启航,向南方驶去。对于他们而言幸运的是,原定停泊的马尼拉港就在预计到达前一天,11月13号凌晨便遭到了哈尔西第三舰队的空袭。松田判断空袭还会随时来临,便不打算冒险停靠马尼拉,而于次日下午2点在当时日本占领下的南沙群岛停靠,次日再由第一输送战队的一等输送舰6、9、10号将卸下的其中600吨军需品以及搭乘的280名人员运向马尼拉。完成装卸以后,第四航空战队再以14节的速度继续南下,于11月23日顺利到达新加坡,稍作整修以后再前往苏门答腊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