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中都认为,美国的战争机器并未经受过真正的检验——没有受到过一个大国的认真抵抗。
未来战争将向何处去?
伊拉克战争后,俄中军事学者在一些经验教训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他们坚持认为,西方国家对高技术精确打击和信息瘫痪的依赖性越强,其对手研究低技术对抗措施和战术的精妙程度就会越高。巷战和游击战的伏击行动,持续不断的、打了就跑的不对称作战行动,以及反复传播的步枪击落“阿帕奇”的消息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结果,甚至主张非接触战的俄中专家也认为,未来高技术与低技术对手之间的战争将是“非接触…接触战争”,至少在2040年以前是这样。其后,新军事革命将产生一种新的、更便宜的战争形态——“辐射”战争,这种战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验室中已经开始孕育了。
同时,俄国和中国人都强调,以往的战争形态决不会与下一次战争相同。两国都承认,所有的人都没有对伊拉克战争做出正确的预测;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事科学家能精通指导高技术条件下城市游击战的作战艺术。
没有人预知,使用少量的俄制干扰器对美国卫星进行干扰就可以使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几乎下降50%。因此,俄中两国都要求立即提升空间军事力量,特别是在与卫星有关的领域。第53章15世纪中国海上力量
1488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并首次进入印度洋。而在葡萄牙人航海壮举的50多年前,受中国明成祖朱棣派遣的庞大船队就已经从中国沿海出发,经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部。从1405年至1433年,中国的船队曾先后七次远航过印度洋外围地区,这足以表明当时中国的海上力量是如何的强大。但是,在后来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期内,中国很快就丧失了其航海大国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海上力量迅速衰落?
衰落的原因
我认为,导致中国航海技术的衰落和航海政策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之间又具有内在联系。第一,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高度****集权制国家,这就阻碍了它对长期发展海上力量的重视与支持;第二,儒家当权者与宫廷宦官之间的争斗阻碍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第三,中国朝廷内部对奉行发展海外贸易政策还是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也存在分歧;第四,15世纪时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海上的任务,因此海上力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只要国家的战略政策稍微有一些变化,海上力量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中国海上力量由强变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国为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和安全输送而开凿了大运河。最后,在当时的中国看来,来自陆上边境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国朝廷在考虑国家安全时总是优先发展陆上力量。我还坚持认为,中国并不缺少先进的航海技术,只是由于以上因素才导致了15世纪中期中国海上力量优势地位的丧失。
航海强国的变迁
在13~14世纪的元朝,中国就已经拥有了一支大型船队,元朝政府还曾派遣使者到达过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和南印度地区以扩大元朝的影响。元朝的商人还逐步掌控了与阿拉伯的香料贸易。马可&;#183;波罗在其游记里所描绘的拥有300名船员的巨型船只就是当时元朝的商船。元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海上力量的发展,对湖泊和内河商船的发展并不重视,因为当时内河船只一般都是靠人力提供动力的。但是,尽管在元朝时期对外交往和远洋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忽必烈还是遭受了两个来自海上的重大失败,一个是远征日本受挫(1274年和1281年),另一个是征服硫球群岛失利。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有很大的不同,汉族人崇尚儒家思想,奉行闭关锁国,而元朝人则压制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奉行更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14世纪后半叶,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明朝早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海上政策与航海技术。当时有适合远洋航行的战舰和巨型的远洋货轮,将粮食从南方鱼米之乡运到北方也是通过沿海运输的,对外交往也有一定的规模,主要是与东南亚的交往频繁,甚至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也有往来。但是,明朝时出现了两个新的情况。第一,明朝统治者开始恢复农业为先的政策。明朝初期,政府大兴土木工程,重新疏通了大运河和其他运河,修缮大量的桥梁、庙宇和城墙。第二,明朝建立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兴起,许多主张孔子学说的人被委以高官,但同时,宦官占据高位,干预朝政的现象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儒家当权派与宦官派之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的灭亡。起先,儒家当权派大行其道,但到了朱棣皇帝时期,宦官受到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并被赋予极大的权力。
1403年,明成祖朱棣发布命令,开始建造一支皇家舰队及其辅助舰船,并委派宦官郑和率领这支舰队出访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港口。就当时郑和下西洋时期而言,除了导航技术外,中国的航海技术要比欧洲先进得多。在舰船规模上,中国人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舰船体长可达150米。当然,中国的史书可能有一些夸大。但在1962年,考古学家在南京附近的一个明朝船坞遗址上发现了郑和船队中一艘船的舵杆。这根木制的舵长11米,根据一般造船的比例推测,使用这根舵的船体长应该在145~160米之间(视不同吃水情况而定)。相比而言,同时期的欧洲舰船的规模要小得多,大多数舰船一般体长30米。郑和的船只有1500吨,而葡萄牙人的船只有300吨左右。葡萄牙人直到16世纪才开发出当时自以为很先进的秘密技术——轻型多桅帆船,其实中国人早在葡萄牙人好几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使用多桅帆船了。就船舱而言,中国人早就拥有了绝对的优势,中国人的大型舰船上的防水舱可达13个,比西方人早了几个世纪。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有防水舱的舰船。在航海技术方面,欧洲人一直在舰船上安装帆装桅杆装置,这种装置在顺风时很有用,但在逆风时往往很难控制。中国人从3世纪就开始使用前后四角纵帆,这种帆在逆风时比欧洲人的三角帆要更有效。
但是,到了15世纪,东西方的航海技术已经基本上难分伯仲了。在茫茫海洋中航行,罗盘是必不可少的导航设备。罗盘由中国人8世纪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发展而成。当时指南针技术在12世纪时经陆路传到地中海地区,后又传到欧洲,据说由阿拉伯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罗盘,但中国人很快又制造了更为先进的罗盘。船尾舵是大型舰船的重要部分,大型船只要远洋航行,必须要有可靠的船尾舵。中国人早在公元1世纪就掌握了制造船尾舵的技术,而欧洲人直到14世纪才发明船尾舵。到了15世纪,欧洲舰船与东方国家的舰船都已经利用了船尾舵。西方人也有领先于中国人的技术,15世纪时,在利用风向和洋流的知识方面,西方人中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走在中国人的前面。此外,西方人还能利用天文知识导航,而中国人虽然在官方的天文机构中拥有研究天文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但并没有在航海实践中应用天文知识。
简而言之,15世纪以前,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拥有配备防水舱的大型多帆舰船,使用更为有效的四角纵帆。到了15世纪,欧洲人的航海技术迎头赶上,与中国人并驾齐驱,各有千秋。中国人在舰船规模和船体建造方面遥遥领先,而葡萄牙人则在导航技术上独占鳌头。在航海技术上,东西方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都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与实力。通过对东西方国家航海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航海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要快于东方国家。到了16世纪,与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的远洋航海技术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大陆战略的影响
我们从地理角度或许能发现为何西方国家奉行海洋战略而亚洲国家奉行大陆战略。以15世纪的明朝中国为例,当时的中国受多重威胁的困扰,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蒙古人,这种威胁就是来自大陆的威胁。其他较小的威胁包括来自南方的安南(前越南王国中部的一个地区)的威胁(陆上和海上)、来自东北部朝鲜的威胁(陆上和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