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次,为获得较强的生存力,炮台采用的是“闷罐”式设计,这样确实可以抵挡飞来的炮弹,但是火炮发射后造成的烟雾却不太容易消散,往往发射完一发炮弹,还得等炮塔内的烟雾散尽才能再进行装填瞄准,火炮的射速大受影响。而且安装在这种封闭式炮塔内的火炮虽说因为随炮台一起转动,周向射界大大增加了,但是炮塔上的炮门比较狭小,火炮的俯仰角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攻击高处和远处的目标。埃及战争中,“英弗莱息白”即大受这个弊端困扰,看着山上的敌方要塞只能徒叹奈何;
最后,船面旋台因为是炮台整体进行旋转的,战斗中一旦敌方炮弹旋台和甲板相交接的边缝里,整个炮台就容易被卡死,”、“弹著旋缝,炮即碍转”。
露台旋炮,在中国又被称为露炮台。其主要特征是炮台不动而炮动。和船面旋台一样,也是用装甲围成炮台,不过这种炮台的高度仅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而且炮台还是和舱面连为一体,固定不能转动的,一般被称为装甲围壁,也有叫做胸墙的。火炮安装在固定的炮台里面,这样转向时只要转动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装甲围壁,大大减轻了旋转机构的负担。而且早期的露炮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上部是完全敞开、露天的,瞄准、观察的视野都比较开阔,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调得比较大,也不会出现火炮发射后硝烟无法散去的问题,因为炮台本身是和舱面相连的固定装甲围壁,更避免了船面旋台“弹著旋缝”的弊病。
在船腰炮房设计诞生之后,法国人也予以引进,同样觉得这种设计不利于军舰火力的发挥,有必要加以改良,与英国将船腰炮房的四角切除改造成八角台不同的是,法国人在炮房的顶上作起了文章。炮房顶上的四角被各设置了一个圆形的炮台,炮台用装甲围成,高度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是一圈矮矮的胸墙。这种炮台自身不能转动,台里安装的火炮可以通过炮架自行转动,即炮动而台不动,如此一来火炮就不再受封闭的炮房限制了,射界也开阔得多。法国人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改进,一下子获得两项世界专利:炮房顶上那些有点凸出在舰体之外的炮台后来被称为耳台,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北洋海军“致远”、“靖远”、“平远”等军舰就都是通过耳台来安装舷侧副炮的。而用装甲围成的炮动、台不动的炮台,就是后来露炮台的雏形。
看来这次又该轮到英国人来向法国学习了,原本为船面旋台自矜不已的英国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露炮台的优点更多些,很快英国人就把自己的露炮台军舰送上船台。十分有趣的是,就在英国人开始从旋台转向露炮台的时候,来欧洲定购铁甲舰的中国人通过参观德国造的露炮台铁甲舰“萨克森”和英国造的船面旋台铁甲舰“英弗莱息白”,得出了一套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案:火炮布局上效仿“英弗莱息白”的犄角式,以便于充分发扬舰首对敌时的威力;而对于至关重要的火炮炮台样式,中国人在比较了船面旋台和露炮台后,竟然选择了露炮台技术,这对一向以舰船工业大国自居的英国自然是个不小的震动。中国人带来的震动还不止于此,来自东方的中国人竟然想出要给露天的露炮台加装盖子!原因是当时的军舰上开始出现了射速相当快的机关炮,例如美国的格林炮和法国的五管哈乞开斯炮之类,装在桅盘里的机关炮居高临下,对在顶部完全敞开的露炮台里作业的水兵是个极大的威胁。中国人的做法是,在露炮台里的大炮上架一个类似船面旋台那样的大罩子,称为穹盖式炮罩,炮罩通过几根支架连在火炮炮架上,随火炮一起转动,可以对里面的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为了避免炮罩的份量全部压在炮架上,中国人在露炮台厚厚的装甲围壁顶部铺设了轨道,将底部装有轮子的炮罩架在装甲围壁上转动。
尽管对这种科技含量比较低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认为“非船学所重”,英国人最终还是在自己的露炮台军舰上也采用了类似中国军舰上的穹盖式炮罩。有穹盖炮罩的保护,在里面作业的水兵自然就会稍稍踏实些,但不久这些水兵就会发现,装了这个大盖子后,瞄准不方便了、烟雾不容易消散了、火炮的俯仰角度又受限制了,船面旋台的种种弊端一下子又都捡了回来。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做出了一项改进,将闷罐式的穹盖炮罩改成了后部敞开的半开式炮罩,这种后部敞开式的炮罩设计极为出色,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某些国家的军舰上偶尔还能看见。
地球那一面同样在采用穹盖炮罩的中国海军后来也对这种炮罩进行了改进。除了英国水兵已经体会到的那些弊端外,中国的改造理由里面多了一条用鲜血换回的教训。1894年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在朝鲜牙山口外和日本海军展开激战,海战中,“济远”前部采用穹盖式炮罩的露炮台被日军炮弹击中,弹头虽然飞走,但是一些破片钻进穹盖炮罩内四处飞散,这处炮台里的水兵非死即伤,无一幸免。中国人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抵御机关炮的炮罩厚度不够,对大口径炮弹没有防御能力,如果没有炮罩,大口径炮弹可能就会飞过,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即使打中了人,也就是被打中的那名水兵自己倒霉而已,而采用了炮罩以后,虽然防不了大口径炮弹,但却能防小的炮弹破片,一旦破片进入炮罩,因为钻不出去,就会在炮罩里面飞来飞去,给炮位上的人员造成严重杀伤。为此,在一个多月后进行的黄海大海战中,很多中国的露炮台军舰干脆就直接把炮罩拆除了事。
体会到机关炮对完全敞开的露炮台的威胁,法国人也给他们的露炮台安上炮罩。在试用穹盖式和后部敞开式炮罩的同时,法国人开发出了一种模样不太好看,“障后而露前”的前部敞开式炮罩。法国人认为,机关炮的威胁来自高处,所以对炮手的主要作业区域——火炮的后部加以遮蔽,而炮罩的前部则大面积敞开,以方便瞄准、观察。采用露炮台设计的日本三景舰以及中国的法式军舰“平远”的主炮炮罩就是从这种前部敞开式发展而来。
5、守护海岸铁甲舰(Coast Defence Ships)
在上面四种铁甲舰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铁甲舰——守护海岸铁甲舰。与上面的军舰不同,守护海岸铁甲舰是根据其用途而得名。
1854年,英法与俄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两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在攻打要塞过程中,法国人的一种用装甲保护起来的浮动炮台大显神威,由此衍生出了后来这种另类的铁甲舰。从设计思想来看,守护海岸铁甲舰和后来的浅水炮舰颇有些渊源,因为使用目标不同,这种军舰设计时主要侧重于和近岸处与陆地炮台相策应,充当“守口”用,不需要考虑到大海上搏杀,所以军舰的吃水浅、煤舱容量小,是一种适用于近海防御的铁甲舰,类似装甲蚊子船,和那些出没于大洋之上的大铁甲舰其实并不属于一类,只是当时的分类标准中都把它们称为“铁甲舰”而已。
早期的守护海岸铁甲舰舰体木质、外包铁甲,到了后来逐渐过渡为舰体全铁质,乃至全钢军舰,中国福州船政建造的钢质军舰“平远”就是典型的守护海岸铁甲舰。
在叙述早期英、法等国在铁甲舰技术上你追我赶的同时,远处欧洲边缘的俄国也不应被忽视。面向大海的青铜骑士象征着俄国对海洋的野心,但在当时西欧国家眼里,俄国只是个尚未开化的野蛮国家,所以俄国的海军技术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虽然早期的俄国铁甲舰上也能看出受英、法影响的明显痕迹,例如船旁列炮、船腰炮房、船面旋台、露台旋炮等技术,俄国人一个都没错过。不过可能因为受到技术封锁等原因,俄国的船上总是透出自己的独特思想,也正因为此,俄国的军舰总是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1874年,在黑海上出现了一艘外形特殊的军舰,这艘由俄国海军中将波波夫设计的守护海岸铁甲舰,具有如同天外来客一般的造型,充分展现了俄国人的创造力。
这艘军舰最大的特点是,它是圆形的!除了军舰舰首和舰尾稍稍有些尖锐外,船体大的外形就是个圆盘。根据波波夫的设计思想,这样做可以节省装甲,多得浮力,以便于在浅水处航行。军舰沿水线带布有装甲,武器装备是圆形的船面旋台。这一完全脱离常规的设计让时人惊叹不已,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