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乎就是4年前曼斯坦因计划的小型翻版。1940年,被盟军公认为德军最伟大将领之一的曼斯坦因元帅(当时他只是一位少将)制定了全然不同于德军传统的西线作战方式(那是自毛奇和斯蒂芬计划以来德军对法国作战的传统思维,即通过内线调动兵力上的优势击败对手,再将获胜后的兵力调动之另一条战线再次获得兵力优势)。
丘吉尔后来评价德军的战略意图时分析道:“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计划穿过阿登山脉进行大规模的突击,在肩胛处切断盟军北方集团军的弯曲的左臂。这一行动除规模较大和速度与武器不同以外,很像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突袭普拉赞高原,切断和破坏奥俄联军的迂回运动,并突破其****阵地。”
遗憾的是,这些分析都是马后炮了。在丘吉尔的伟大著作《二战回忆录》中,他表示,当时他对德军的判断是一场“我们明知危险而又甘冒这种危险”。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德军的进攻还是缺乏关注:“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12月初那条战线的战斗沉寂下去时,他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而此时统领英国军队的蒙哥马利则更乐观:“目前敌军在所有战线上都在打防御战;他们的处境已不可能使他们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
蒙哥马利虽然没有猜对前半部分,却猜对了后半部分。“莱茵河卫兵”计划是一种天才。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德军的当前实力远不能和4年前相比。参与阿登战役特种作战的德军特种作战头目斯科尔兹内回忆起希特勒接见他时说道:“我记得他说我们将在阿登部署6000门火炮,此外,德国空军将派出约2000架飞机,其中包括许多新型喷气机。”事实却是,德军选择了在最恶劣的天气发动进攻,因为那时盟军的飞机不能起飞。
经验丰富的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和B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元帅对希特勒的计划深表忧虑,然而当11月3日两人从希特勒的特使约德尔上将手中接过“莱茵河卫兵”详细作战计划时,上面有希特勒的亲笔字迹:“不得更改。”
命运已经决定了。
希特勒此时已经罢免了与他意见不合的曼斯坦因。他试图从东线抽掉部队形成西线的部分局部优势,突破阿登山区美军霍奇斯将军美军第一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国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之间85英里宽的薄弱防区。“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为此德国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60岁,训练时间只有短短不到两个月。
12月16日拂晓进攻发起后,德军迅速突破美军防线。“德军突破我军防线达80公里,他们涌向突破口,就像洪水冲进被炸开的堤坝一样。而美国人则沿所有道路向西拼命逃跑。”美国记者英格索尔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在第二天就成功地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迫使美军7000多人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一切似乎预示着希特勒的计划将要成功。
然而当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第47装甲军抵达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涅时,却只留下战斗力不强的第26人民掷弹兵师攻打该城,主力第二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绕城继续前进。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50公里的凸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没人能想到,巴斯托涅这个小城,会成为巴登战役中的马耳他。
对德军的进攻,艾森豪威尔火速将美军第82和第101空降师调往德军尚未攻克但已经越过的巴斯托涅—圣维特一线增援。此后他迅速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一个最重要的命令,就是巴顿的美国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凸出部。“这只乌龟已经把头伸得太长了。”丘吉尔在给陆军元帅史末兹的信中写道。当德军攻势发动一周后,天气好转了。美国第8航空队的战斗机重新遮蔽了西欧的天空。猛烈的轰炸迫使德军装甲部队无法在白天活动。在巴顿第3集团军和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的夹攻下,德军在1月28日,被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此时,那个在德军共计潮流中孤立的礁石巴斯托涅仍然没有被攻克。
尽管丘吉尔为英军在此役中无所作为进行辩解,但他无法不盛赞美军在巴登战役中的英勇。“毫无疑问,这是美国人在战争中最伟大的一役,并且我相信,这将被认为是美国人永垂不朽的胜利。”
第239章企鹅反舰导弹家族
在当今的国际武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无疑仍是美、俄两家,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传统军工强国在美、俄之间的夹缝里腾挪闪转,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在这些主流的武器研制集团之外,存在一些非主流的国家,他们的总体实力虽然不强,但常常
会在一些地方给我们带来惊喜。这些国家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欧四国。无论是瑞典的潜艇、萨伯公司的战斗机、博福斯公司的火炮和防空系统还是挪威的导弹都堪称上乘之作。
挪威西南濒大西洋,西北临北冰洋,海岸非常曲折,多峡湾和岛屿。特殊的国情促使挪威人在海防建设上投入巨大的精力,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康斯伯格公司在西方多数国家几乎停止发展反舰导弹之际,全力致力于开发企鹅(penguin)反舰导弹,使之成为了西方国家第一种反舰导弹。在反舰导弹大行其道的今天,历史充分的验证了康斯伯格公司的慧眼独具。
康斯伯格公司涉足军事产品领域已超过200年,进入20世纪以来,康斯伯格公司一直与挪威陆海空三军合作,研制各种武器装备和通信系统。康斯伯格公司开发企鹅系列反舰导弹可追朔到20世纪60年代初,挪威康斯伯格公司于1962年开始发展企鹅家族第一个反舰导弹型号——企鹅…I舰舰型导弹,该型导弹于1972年进入挪威海军舰队服役。1970年,康斯伯格公司开始在企鹅…I的基础上发展企鹅…II舰舰/岸舰型导弹,随后与瑞典联合发展企鹅…II的改进型,代号为RB…12,仍为舰舰/岸舰型导弹,1980年前后进入现役,并向希腊、瑞典和土耳其出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企鹅…IIMOD7和企鹅…III两种空射型反舰导弹。目前,技术更先进的企鹅…IV反舰导弹已经进入项目发展阶段,企鹅导弹已经形成了包括舰对舰、岸对舰、空对舰多种类型的多用途反舰导弹家族。
★ 结构特点
企鹅系列反舰导弹采用相同的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弹体结构,4片箭羽式控制舵面和稳定弹翼分别位于弹体前部和后部,前舵和弹翼均呈X形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圆柱形弹体头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3个舱段: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
导引头为视场可变的热成像被动红外导引头,有宽、窄两种视场,宽视场在远距搜索目标阶段使用,当导弹接近目标时转入跟踪锁定目标阶段,此时将导引头的宽视场转换为窄视场。该导引头采用了凝视焦平面阵列技术,不是跟踪目标热点,而是由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产生的制导信号跟踪目标,可以引导导弹飞向对比度变化最为明显的舰舷吃水线附近攻击。由此带来最大的破坏杀伤效果。该导引头作用距离较近,但中段惯导系统的精度允许其在更为接近目标处开机工作,这有利于导引头抗干扰和提高制导精度。企鹅系列反舰导弹的动力装置均为1台罗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设计的无烟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均采用半穿甲型,总重120公斤。
★ 舰对舰型
企鹅家族中最早设计的两型反舰导弹均为海上平台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舰对舰导弹系统。企鹅…I型舰舰导弹系统包括导弹和舰载设备两部分。企鹅…I型反舰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整个导弹分为头部、战斗部和动力装置三个舱段。弹体为圆柱形,头部为卵形。4片燕尾形鸭式控制舵和4片燕尾形弹翼均呈X型配置。动力装置包括固体火箭助推器和火箭发动机,速度为亚音速,最大射程20公里。制导设备包括惯导系统、自动驾驶仪、红外导引头和激光高度表。惯导系统用于导弹飞行中段的控制,飞行25公里的导引精度为200米;激光高度表用来控制导弹飞行的高度;红外导引头用于导弹飞行末段的制导。战斗部采用了美国小斗犬导弹的M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