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 航 系 统Kelvin…1006 I波段雷达
GPS全球定位系统接受机
武 备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潜望镜 科尔摩洛根901型双目镜攻击潜望镜科尔摩洛根902型双目镜搜索潜望镜
编 制 人 员23人
第209章德国近距空中支援战术
大战前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然而就在五年之前,德国空军(Luftwaffe)还仅仅只存在于纸上。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德国空军被解散,而且条约永远禁止德国拥有常备空军,但是,这个限制也仅仅只是存在于纸面上。很快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飞行俱乐部”在德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国空军大批中级军官被编入陆军继续服役;而德国的航空制造工业则纷纷把设备和人员转移到国外,并且通过“合同转包”等方式继续制造飞机。
所谓“塞翁失马”,正是由于两次大战之间德国空军军官在陆军中的服役经历,使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空地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德国空军军官的这一体会并不是来自于参谋学院的研究,而是来自于他们与陆军军官的交流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更具现实性与实践性。1934年,新的德国空军成立,其骨干军官全部来自于陆军,而新入伍的新兵也无一例外,全都要先进入陆军接受地面作战的战术以及条令训练。另外,在日常训练以及定期的演习中,德国空军与陆军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军官交流,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德国空军与陆军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联络体系。
当然了,两个军兵种也并不是100%的协调,一些陆军的高级军官顽固地对他们的空降兵同行的能力表示怀疑,而空军的一些人也不怎么相信装甲兵部队。但是总的来说,德国空军和陆军的联系是卓有成效的,无论是在军团梯队的规模还是在战斗小分队的规模上,这种联系都使德军的战斗力得到倍增,在空地协同这一点上,德国人远远地走到了英法等国的前面。
虽然在演习中建立了“与陆军紧密结合”的初步空地协同理论,但是德国人还需要一次真正的战斗机会来检验并充实这种理论,很快地,这个战斗机会就到来了。
▲ 西班牙内战
德国空军及其“空地协同”新理论的洗礼在西班牙进行,1936年11月,40架德国飞机以及4000多名德国“志愿军”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舞台上,以“秃鹫军团”的名义站在佛朗哥的民族军一边战斗,在西班牙内战的最****阶段,德国的参战人数甚至达到了10000人之多。当时羽翼未丰的德国空军把西班牙当成了一个“试验场”,在实战中发展并完善各种战时战术条令,并且在实战中训练飞行员。后来的历史证明,德国空军在西班牙所获得的这些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将在波兰和法国发挥其威力。
当时的德国空军高级军官之一,奥博斯特&;#183;沃尔夫兰姆&;#183;冯&;#183;里希特霍芬(一战中德国空军大名鼎鼎的“红男爵”曼弗雷德&;#183;冯&;#183;里希特霍芬的表弟)在这些“试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在理论上发展完善了“空地协同”理论,并且将其付诸实践。冯&;#183;里希特霍芬于1938年接任“秃鹫军团”指挥官,而在此之前的和平时期,他就已经对“空地协同”这个新的战术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了。
冯&;#183;里希特霍芬的荣誉多数来自于波兰和法国的战斗,虽然他在“空地协同”战术的发展上建树颇多,但军史学家们更倾向于将“发展了 Ju 87斯图卡的俯冲轰炸战术”作为其主要军事成就,虽然他在开始时对这种飞机并不感冒。然而无论如何,冯&;#183;里希特霍芬最初的战术观点是在德国陆军联络小组的地面信息支援下,使用He 51以及Hs 123战斗机对敌目标进行低空扫射和轰炸。
为了执行他的战术,冯&;#183;里希特霍芬组建了用于空地联络的无线电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属于陆军,但是为空军服务。这个编制的组建本身就是战术史一个伟大的发明,新的战术理论,再加上一些新式武器,“近距空中支援作战”的第一课马上就要开始了。
1937年9月,容克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首次出现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三架Ju 87A被派到西班牙,以便在实战中检验其作战能力。很快地,德国飞行员们就开始喜欢起这种新式飞机了,它坚固、稳定、易于操作。飞行员们开始进行轮换驾驶这三架飞机,以便让每个人都获得驾驶它作战的经验,并且为将来德国空军大批装备斯图卡时进行飞行员人材储备。德国对这种飞机非常珍爱,以至于连他们的西班牙民族军同行飞行员都无法接触到它,生怕万一发生民族军飞行员的叛逃事件,这一“神奇武器”会落入敌人手里。
以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俯冲,斯图卡可以极大的精确性地向目标投下1000磅的****,再加上一对机枪,斯图卡拥有强大的武备。在1938年3月的初战之后,德国飞行员们甚至开始吹嘘他们可以驾驶Ju 87A准确地把****扔到目标头上,精度误差不超过5米!在这个距离,****爆炸的威力已经足以造成目标的损伤。军事历史学家沃尔特&;#183;伯尔尼把斯图卡称作“第一种聪明的轰炸机”,因为它的轰炸精度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低空轰炸机。
虽然开始时冯&;#183;里希特霍芬并不重视斯图卡,甚至还一度拒绝使用这种飞机,但斯图卡在战斗中获得初步的战果之后,他很快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开始致力于协调改善斯图卡飞行员在战斗中与陆军的通讯联系。是金子总要发光,斯图卡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得到了冯&;#183;里希特霍芬的注意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作战机会。而斯图卡的作战效果实际上增强了德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这个事实让冯&;#183;里希特霍芬认识到这种飞机恰恰是执行他的“空地协同”战术理论的最恰当的机种,斯图卡和冯&;#183;里希特霍芬终于走到了一起。
到西班牙内战结束时,德国空军与陆军协同作战理论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实战的充分证明,尽管这一协同仅仅还只是停留在陆军的师级规模,但是德军已经从中获益匪浅。
然而有趣的是,此时海峡对岸的英国军事观察家们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英国陆军大臣提出近距空中支援战术的作战价值时,他的观点遭到皇家军队主要军官们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这种战术低效且不实用。官方备忘录的观点严重地打击了当时在英国刚刚开始萌芽的“空地协调作战”理论,以至于在1938年,皇家空军中每一支曾经操演过与陆军协同作战,使用机枪扫射地面目标的战斗机部队都遭到了来自于空军部的责难。
在未来的几年里,英国和法国的士兵和飞行员们将为他们领导的顽固和颟顸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而德国空军则充分消化吸收从西班牙课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下一个目标——波兰,在西方的静坐和观望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已经开始丝丝地冒烟了。
波兰试验场
1939年9月1日,在200多架容克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德国陆军跨过德国/波兰边境线,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从西班牙内战之后到入侵波兰之前,冯&;#183;里希特霍芬——现在他已经是将军了——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段时间进行了大量试验,以期将新技术装备应用到他的战术理论——可控的近距空中支援中。
冯&;#183;里希特霍芬将军组建了四支“空军特别小分队”,这四支小分队乘坐着装甲车侵入波兰,跟随冯&;#183;莱希瑙将军的第十军一起行动,以便与陆军相配合,随时呼叫空中支援。
在波兰战役中,除了按照陆军的要求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以外,斯图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德军的两翼,攻击战线附近的波兰目标,此外,它们还经常被用来轰炸桥梁、堡垒以及其他“难啃”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斯图卡的战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弱点就是在执行任务时经常单机出动而没有强力战斗机的护航,因而极易受到攻击,如果波兰人集中使用他们的空军力量的话,将对斯图卡和德国空军——甚至于整个德军——造成极大的打击,但是波兰人并没有这么做,斯图卡侥幸逃过一劫。
与普遍的报道相反,波兰空军并没有在战争第一天就被集中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