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珍贵的传世名剑,如“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望山 一号楚墓出土),“越王州名句”剑,“吴王夫差”剑(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光”剑(安徽南陵县出土)等,这些剑在东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战国时期铁剑也开始使用,锻制技术达到极高的程度,剑从原来短而厚向长而薄发展,最长者达1米多。西汉时期,盛行用剑。钢铁剑已占极大比例,但仍有少量铜剑。玉具剑也极为盛行,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尤为华美。这一时期的剑,讲究实用,除用于装饰用的剑以外,做工细而少雕琢。秦代剑的制造开始减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不再使用。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 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唐代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大家都知道唐代的直刃兵器叫“唐大刀”,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已经不把剑作为实战兵器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军队中剑也只是用做装饰或领导地位的象征,但不同的是,诸如武侠小说里频繁提到的一样剑在民间的使用很广泛,尤其应该提到的是道教的“七星”剑,“挂符斩妖”剑等,道教的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戟
戟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13世纪)。最初以青铜制造,战国末期才逐渐用铁代替青铜。戟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兵器,它多用于战车上使用,最为盛行的时期是西汉魏晋。《三国志。吴志》:“吕布手使方 天画戟。。。。。。。”晋以后,戟逐渐的淘汰出战争的舞台,到了唐代,戟已被用为仪仗器物。
戟按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锋,援,胡,内,搪五个部分组成。《释名。释兵》:“戟有三锋两刃,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其援长七寸半,三锋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横贯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与柄长一丈六尺。”《周礼。考工记》:“戟,广有半寸,内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横砍,截割等;用内之法有反别,平钩,钉壁,翻刺等;用锋之法有通击,挑击,直劈等。
斧
斧是一种古代兵器。斧又名戚,惧,斤,铁糕糜等。斧 因其式样和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大体式样基本相同,均为一面是扇型刃,一面是长方形,下部装有木柄。斧的用法有:挑,拦,架,格,砍,抹,刺等。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种捕猎之用。
新石器时代,斧有了椭圆形,扁平形,胄身梯形式样。石斧上凿有洞孔便于挥使。至商代,由于冶铜业的发明,大量的青铜斧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此间,商代还造出了铜铁相间斧。至周代斧在当时军中逐渐退为次要兵器,大多作为饰物或权利的标志或斩杀的刑具。至春秋战国时,斧向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到了秦汗三国之际,战争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骑战和步战成为当时战斗的主要形式。又由于铁器制造业的发展,铁斧的质量和重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故斧又被军队作为主战兵器之一。至隋唐五代,斧的代表式样有凤头斧,长柯斧等。斧的刃部加厚,手柄缩短,这种斧的砍杀效果相当高。唐代诗人李白在《赠宣城赵太守锐》诗中写到“持斧佐三军,霜清天北门”之句。《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李嗣业在唐玄宗天宝十五 年(公元756年)与安禄山的香积寺之战,李以步兵三千, 持手刀,长柯斧堵击敌兵,取得战斗的胜利。至宋元时期,斧在战场上仍然使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兵将领图术率领精兵一万五千余人骑达郾城,宋军名将岳飞领将士各持斧刀,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败金兵。金将领完颜图术当时承认,“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谓”(摘于《会编。征蒙记》)。当时宋军使用的战斧 有大斧,凤头斧,娥眉斧等。至元代蒙古兵使用的战斧有锚斧,镰斧。至明代时,大斧的种类有日华斧,开山斧,无敌斧,静燕俯,长柯斧等,其样式与宋斧相似。清代斧被编进十大类军器中,八骑前锋营装备了圆刃斧和直刃斧。而绿营装备的是柄长四尺的长柄斧和柄长壹尺六寸的短斧。另有每把仅壹斤重的双斧,双斧柄长仅尺余,斧刃很小,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很受将士的的钟爱。
钺
钺也是古代兵器或武术器械之一。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利用天然石料制成一面或多面的刃的生产工具,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时代。到了商代铜钺,铜斧有了大量生产,并作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以后各朝代钺都被军队所广泛运用。《逸雅》:“钺,馘也。”钺也用于仪仗。《书经》云:“钺以金饰,王无自由之理,左杖以为仪耳。”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的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法除斧,矛与枪钻用法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武器。
钩
钩,古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据《汉书*韩延寿传》载:“延寿又取官铜物,侯月蚀铸作刀,剑,钩。”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用法有钩,缕,掏,带,托,挑,刺,刨,挂,推,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
叉
叉,又称“钢叉”。南方拳派称之为“大钯”或“三指钯”。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纪效新书》:“凡试叉钯,先令自使,手其身手步法合一,复单人以长枪,短刀对较。能架隔长枪,刀,棍,出杀人者为熟。”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制,粗可盈把。按其部位可分为上把段,中段,下把段和把尖。上把段为其顶端接叉处。上把段至把中部为中段,再下为下把段。底端为把尖。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
鞭
短兵器的一种,鞭起源比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盛行,据《左传》
载:“楚旧臣伍子胥,因父兄被平王害,乃投吴,佐吴伐楚。入郢,平王已死
,乃鞭荆平王之墓,以报父兄之仇。”《周礼。地官司市》亦载:“凡市人则
胥吏执鞭度守门。”至隋唐五代,将士尤善使铁鞭。《中国兵器史稿》记载:
“冯氏兄弟所著《金石索》,图有后梁招讨使王彦章之铁鞭或铁锏一具,长:
汉尺6尺2寸强,重:清秤15斤,凡19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
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字色绿,似熔铜铸就者。”宋代鞭
是军队的兵器种类之一。明代鞭的种类也很繁多。至清代鞭也受到了满族人
的喜爱而流传较广。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
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
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
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见鞭的种类有:方节鞭,秦家鞭,
尉迟恭鞭,雷神鞭,尾鞭,竹节鞭,蛇形鞭。。。。。。。。
锏
锏也称简。锏因它的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似简,而得其名。《武备志》载:“鞭,简,蒺藜,蒜头,皆短兵器中最短者,以力士求之,奋扬可前,足以靡三军,其制大同小异。”锏为铜或铁制之,长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两种。锏身多为正方四棱形,粗约二寸,其后粗,前端细,逐步成方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