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壕宽 3。00m
涉水深 1。63m
第三帝国最奇异的战车——三轮扫雷车
在俄国库宾卡战车博物馆有一辆很奇异的坦克,它只有三个轮子,两只巨大的在前面,后面的那个直径较小,但侧面很宽。 很少有人知道有关这辆有趣的机器的情况,虽然围绕它写过很多书和论文,但是还是不知道它到底为何物。有关它的来历普遍有两种说法,一是这辆战斗车辆是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缴获的;第二种说法是这是一辆扫雷车,战争末期德国人将它埋藏在波兰某地,后被苏军发现并挖了出来。现在有一个在库宾卡战车博物馆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发表了一种新的看法,他说这辆车是战争结束后在德国的一个兵营里发现的,并强调说发现它时它的身上有一个巨大的弹坑,在周围有许多金属碎片,而车上的那个小炮塔则是在离身体几十米外被发现的,显然德国人曾在该车上装了****并将它引爆。但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有许多历史学家对这辆不同寻常的战车非常感兴趣,他们翻阅了许多二战著作试图从中找到答案,但没有什么收获。现在由于俄罗斯对许多前苏联的档案解密,使得他们有机会接触前苏联关于二战的真实档案,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找到了以下一些新的资料:
1、该车是由三家德国公司联合生产的,它们分别是:库柏(Krupp)、埃里克(Allkett)和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在它的传动装置上嵌有一个标签,上面刻有它的生产日期——IX/41,因此可以假定它的整车组装时间不超过1941年。
2、找到了前苏联1946年夏季出版的一张报纸,上面有篇标题为《一些有趣的德国试验车辆》的文章对该车有一些介绍,并配有照片(如下图)。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它有两个尺寸非常大的扫雷滚,并且可以看出当时这两个扫雷滚保存得很好,仍然可以使用。但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没有提到是怎么发现这辆车的。
3、1947年该车被送到了库宾卡进行测试,在这里研究人员对它的尺寸和重量进行了测量,并把它开到雷场进行扫雷的实际测验。但是很遗憾,它没有排掉一枚地雷,原因是车上有一些部件在先前的一些测验中损坏了。
4、有一分测验报告这样写道:“从这辆车的设计来看它并不是很先进的,也没有报纸上说的那么有趣。”另一份有关该车的文件则写道:“这辆体积庞大的车辆非常的重,而且速度慢,传动装置也非常的不稳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它很可能早已被炮火打坏了。”测验结束后,这辆车被封存在库宾卡的仓库里,最近才把它拖出来放在库宾卡战车博物馆展出。
5、该车的设计有许多不寻常之处,它的外表看起来使人觉得它象一辆马力很大的拖重炮的拖车,并且它的发动机和小炮塔上都有比较厚的装甲,它的3个轮子也有一个名字——“Raumer…S”。但整车这样的搭配,实在很奇怪。有趣的是库宾卡博物馆的人员对这辆车给予了特别的保护——将它放在一片雷场中展出。(天哪,这样谁敢走近去看,连命都会给丢了。)
6、该车整体分为四个部分:驾驶室、战斗室、传动室和发动机室。其中驾驶室位于车体的最前部,通过一块机械的控制面板来操纵全车。战斗室位于车体正中,装有一个可以旋转的PzKpfw I型坦克的炮塔,炮塔内有两挺MG…34机枪,用于对付敌人的步兵。(现在有一挺机枪已经丢失)。传动室位于战斗室下部,分为左右两个,它们把发动机的动力传到该车那两只巨大的轮子上。而发动机室则位于车体的最后,那里有离合器和冷却系统。
7、整车是由一片片低硬度的装甲焊接而成的,厚度为20…40mm。底部装有特别设计的防爆炸装置,装甲厚度是整车中最厚的,并且还通过十字架进行了特别加固,因为要抵挡地雷爆炸的巨大冲击波。发动机室底顶部有20mm厚的装甲,炮塔的装甲厚度和PzKpfw I型坦克的一样。
8、最后要说的是现在该车的颜色并不是它在战争时期是原色,从那几张1946年的照片可以看出,它最初是灰白色的并且没有绘上纳粹的十字标志。
豹式坦克救援车(救援豹
自从德军虎式豹式等一系列重型坦克投入战场以后,德军重型坦克救援车辆的短缺问题就显得日益严重了。首先从1943年开始,随着战场态势的改变,频繁的撤退行动使得对于救援车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德军原有的Zgkw。 18 t (Sd。Kfz。 9)半履带救援车用于3号,4号坦克的拖拽救援是足够了。可是对于德军虎,豹式这类重型坦克而言是明显不能****其要求的,一般情况下,需要2…3辆才能拖动一辆虎(或豹)坦克。
而最初由坦克部队自己改装的坦克救援车也不能令人满意。这类改装的坦克救援车往往是拆除了原有的火炮,在炮塔前部焊接一个用于安装轻型起重吊臂的支架,在炮塔后部则相应的安装了钢丝绞盘。
但是,由于虎式坦克当时相当紧缺,最终德军决定采用豹式坦克的底盘生产一种重型坦克救援车。德陆军部于1943年6月向MAN制造公司订购了10辆(不带钢丝绞盘)采用豹式坦克底盘的坦克救援车,即Bergepanther (Sd。Kfz。 179) “救援豹“。亨舍尔公司则需要另外制造70个豹式坦克底盘。用于该坦克救援车的豹式坦克底盘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改装就被采用了。在原炮塔的中部位置安装一台钢丝绞车,它的牵引力可以达到40吨(最大拖拽长度150米)(注:这种形式的绞车在现役德国陆军的 BPz 3 坦克救援车上也可看到)。
但是,当时在德国境内,却没有起重机生产厂家生产适用的此类钢丝绞车,幸而MAN制造公司已经在1940年自行开发了原用于一种特种工程车辆的此类钢丝绞车。此种特种工程车辆是以一种半履带车为底盘发展而来的,作为重型工程车辆用于挖沟开渠或者破坏街道工事。许多此类特种工程车辆是基于中型载重车辆改装的。此类钢丝绞车不同于以前的普通钢丝绞车,该钢丝绞车几乎可以不做改动地安装于豹式底盘上。钢丝绞车通过独立的驱动装置和铰链连接由坦克发动机驱动。按照设计,钢丝绞车安装在原炮塔位置的中部,其外部安装有围护板。但是能生产用于这类钢丝绞车的强负载机械部件的厂家很少,因为这方面是军工生产上所忽视的,所以没有足够的这类钢丝绞车被制造出来,于是一些救援豹就没有安装这种钢丝绞车。随后由在哥黎兹(Goerlitz)的劳巴赫公司(Raupach,战争后期搬迁到苏台德地区 Sudetenland)负责生产这种钢丝绞车。
该坦克救援车的后部安装有牢固的固定支撑脚(der St&;#252;tzsporn ),用于救援在复杂地带(例如丘陵,泥泞地带等)熄火(受损)的坦克。因为这种野外救援(拖拽)行动的关键在于当时能否找到固定支撑点提供支撑以便拖拽。进行救援时,先将拖拽钢缆固定到熄火的坦克上,救援豹开到150米(最大钢缆长度)的距离,然后将固定支撑脚****地下以固定车体,然后由绞盘卷回钢缆将熄火(受损)的坦克拖拽上来。然后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将该熄火(受损)坦克拖离该危险区域为止。为了防止钢缆负荷过重导致损坏,在坦克救援车内部安装有拖力测量装置。
1944年在Kummersdorf的机动车辆试验中心进行的试验表明,该坦克救援车还缺少可用于拆卸(吊装)受损坦克上的被损坏部件的起重吊机,于是一些“救援豹“装备了一个2吨的起重吊机,其转动角度范围为120度。为了拖拽陷入泥泞程度较严重的重型坦克,德军方发展了一种称为Erdanker的新的支撑固定装置,因为这时单单依靠固定支撑脚的支撑力是不够的。在救援豹的前部焊接有两个正方形的钢板,以携带用于拖拽受损坦克的木梁。
德军方期待这种坦克救援车不仅可以用于拖拽救援任务,而且可以用于设备及弹药的吊运工作。于是在其2吨起重吊机的边上安装了其他的特殊装置,例如用于履带安装的张紧装置(Spanner)和用于更换坦克驱动轮的提升装置。没有安装钢丝绞车的救援豹则刚好被用作专门的支援车辆。
救援豹的前部装有支架并安装一挺2 cm KwK 38机枪 (包括防盾)。原来豹式的驾驶员和无线电员通过各自分开的独立的窗口进出,而救援豹只有一个用于乘员进出的窗口。救援豹的燃料箱容量也增加到了1075升。最早救援豹采用的是豹A的底盘,后来采用的是豹G的底盘。
至战争结束,德国总计生产了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