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尔塔瓦”号一度也被列入保留名单,但经过检查,人们发现该舰损坏得实在太厉害,没有太大的修复价值,便放弃了努力,仅仅把它作为水上兵营使用。其他三舰则陆续开始了整修,“马拉”号在1922年、“巴黎公社”号在1923年、“十月革命”号在1925年分别重新回到舰队序列。
从1926年开始,经济逐步恢复的苏维埃国家终于能够逐步开始对海军的重建,为了使自己的主力舰能够跟上一点时代的潮流,不至于显得那么过时,甘古特级剩下的三艘得到了现代化改装的机会。这次改装主要是为战列舰换装了新的炮管和新的锅炉,让它们能够具备实战能力,不再只是“港口里的主力舰”。
不久,为了加强实力空虚的黑海舰队,“巴黎公社”号(原“塞瓦斯托波尔”号)调往最初用来为它命名的港口,并成为红海军在黑海的核心。但这次旅程正如它的建造过程一样不顺,1929年冬天从波罗的海出发后不久,北大西洋有名的风暴就给了第一次造访的苏俄战列舰一个下马威,迫使受损的红海军军舰在法国布列斯特港停泊修理。耽搁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得以继续它的航行,并于1930年抵达黑海。
▲ 现代化改装
到30年代,海军技术的长足进步让红海军的三艘老战列舰显得更加落后于时代,为了保持战斗力,也为了积累维修和建造大舰的经验(为建造苏联自己设计的战列舰做准备),苏联红海军再次对原甘古特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1931年,“马拉”号(原“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作为第一个开始改装的战列舰回到了建造它的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紧接着的是“十月革命”号(原“甘古特”号)。在三年的改装过程中,这两艘战舰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前甲板升高了三英尺,升高以后的舰首有一定的外飘,从而改善了航海性能;前烟囱上端向后弯曲,避免烟囱的排烟影响到舰桥上人员的工作;前桅从简单的单脚桅改为塔式桅,增强了桅杆的强度,也便于安装更多光学及电子设备;舰桥增大;加装了新的火控系统。除此之外,在起重机、水上飞机等细节上还做了不少其他的改动。
现代化改装完毕后的两艘战列舰看起来与改装前大不一样,很多方面更加现代化,适航性、火控、指挥等方面性能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波罗的海舰队两艘战列舰改装的成功让红海军信心大增,1936年,黑海舰队的“巴黎公社”号也开进船坞,开始与它的姊妹舰类似的现代化改装。由于海域情况不同,该舰的改装与波罗的海的战列舰也略有不同,例如在三号炮塔顶部安装了一部飞机弹射器(类似于红海军基洛夫级轻巡洋舰上使用的型号)。改装后的战列舰看起来与它的姊妹舰仍然极为相似。
到30年代中期,苏联红海军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舰队规模与实力比十年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苏联领导人认为有必要用红海军来展示苏维埃国家的实力,1937年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礼就成了最好的机会。苏联接受了英国的邀请,派出“马拉”号战列舰作为代表前往。当“马拉”号出现在加冕礼阅舰式的队列中时,标志着一度衰落到几乎可以忽略的苏联红海军重返主要海军国家的行列,这一刻也成为苏联红海军无比自豪的一刻。
1940年,现代化改装后的“十月革命”号和“马拉”号参加了对芬兰的冬季战争,但漫长的冬季、封冻的海面都阻止了苏联战列舰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苏联红海军仅仅炮击了几次芬兰的阵地、夺取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岛,就结束了自己的演出。
30年代后期,战争的乌云开始在欧洲上空聚拢。此时的苏联仍在继续对它的舰队进行现代化,迫在眉睫的威胁让红海军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新锐的苏联级战列舰和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在各船厂热火朝天地加紧建造,苏联领导人期望新战列舰能够取代年事已高的甘古特级,成为红海军的核心。但事情的发展打碎了苏维埃政权的期待。
▲ 在卫国战场上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了。所有大舰的建造计划随之中止,三艘沙皇时代的战列舰不得不承担起海上作战的重任。
波罗的海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开战时正锚泊于基地,“十月革命”号在喀琅施塔得,“马拉”号在列宁格勒,燃烧的战火召唤着战列舰奔赴前线。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两舰用它们的重炮支援陆军的拼死抵抗,极尽所能在海岸线附近迟滞德国陆军的进展。苏联战列舰的努力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德军的注意,德国空军调集大量俯冲轰炸机,试图击沉这两艘不断威胁海岸侧翼的苏联战舰。当战线推进到列宁格勒附近时,苏联战列舰的活动范围被迫缩小到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附近,这也为德国轰炸机的攻击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1941年9月23日,“马拉”号被德国轰炸机投下的800公斤重磅****直接命中(据说这致命一击是由德国空军传奇人物汉斯&;#183;鲁德尔完成的),年迈的战列舰遭到重创,坐沉于喀琅施塔得港内浅水处,它的舰桥、首楼和1号烟囱基本上都被摧毁。由于列宁格勒局势危急,陆军急需支援火力,人们看上了“马拉”号上还可使用的主炮,于是已经半毁的“马拉”号不久又被打捞起来,经过简单的修理,“马拉”号战列舰变成了“马拉”号浮动炮台,用它剩余的9门主炮支援陆军打退德军的一次次进攻。
9月16日,“十月革命”号被派往执行对德国海岸阵地的袭击任务,这也让它躲过了德国俯冲轰炸机对“马拉”号发动的那次致命的攻击。虽然在袭击过程中挨了几颗德国的150毫米榴弹炮弹,但既然躲过了俯冲轰炸机的致命攻击,区区几颗150毫米炮弹对于坚盔重甲的战列舰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威胁。但好运气并没有一直陪伴着它,9月21日,德国空军JU…87投下的****近距离命中了“十月革命”号,加上连续被150毫米炮弹击中,连续受损的老战列舰不得不进列宁格勒的船厂维修。德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船坞里的“十月革命”号仍然不断遭到攻击,1942年4月又被4颗****击中,连续的打击让这艘战列舰直到1944年才完全修好。
列宁格勒围城期间,修理中的“十月革命”号和改装成浮动炮台的“马拉”号一直发挥着它们305毫米重炮的威力,支援这座城市的守卫者,阻止了德军一次又一次夺取列宁格勒的努力。在此期间,两艘战列舰的武备进行了许多调整,为了应对德国空军不断的袭击,两舰加装了大量防空火力,其中“十月革命”号在战争后期的防空武器达到14门76毫米高炮,16门37毫米高炮,10挺12。7毫米和89挺7。62毫米机枪。
1943年中,苏联的几艘战列舰都恢复了原来的舰名(包括黑海的“塞瓦斯托波尔”号)。
战争进入1944年,苏联红军发起了解围列宁格勒的战役,红海军的战列舰积极参与。唯一还能开动的战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用它的重炮轰击了奥拉宁鲍姆的德军阵地,帮助红军顺利突破德国人的防守。就在同年6月,“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又参与了红军对卡累里阿地峡的进攻,并协助登陆部队夺取了芬兰军队占领的一些岛屿。
战争风暴肆虐波罗的海的时候,“巴黎公社”号正守卫着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情况类似,虽然红海军尽全力支援陆军,但地面交战的失利也迫使红海军舰只的作战区域节节后退。为了保卫克里米亚,苏联红军与德军展开激战,以塞瓦斯托波尔为母港的“巴黎公社”号责无旁贷地尽力为陆军提供了最有力的火力支援。到1942年,随着战况的逐渐激烈,塞瓦斯托波尔面临失守,德国空军也加大了对苏联红海军舰艇的攻击力度。丧失了基地和制空权的红海军不得不撤往新罗西斯克、波提等黑海东部港口,以脱离德国空军的攻击范围。为了避免黑海舰队这艘唯一的战列舰遭受损失,“巴黎公社”号很少参与黑海舰队的出击,但这也没能让它躲过损伤。德国人在陆地上的进展让新罗西斯克逐渐变得不安全,1943年,德国空军光顾了军港,最大的军舰“巴黎公社”号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重点照顾,几颗小****虽然没有给战列舰造成致命打击,但也吓了苏联人一大跳。于是大舰被再次转移到离德国人更远的波提,并进坞维修。
直到苏联红军重新掌握战争主动权,并开始对德军发动一次又一次攻势时,恢复原名的红海军“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舰才修理完毕,重新活动起来,参与对溃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