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发展上,使中国占有一席地位。
(二)由海贸漕运言:
如何佑护船舶,协助海商,进行贸易?
当我们重温中国航海史,见到中国海洋发展由兴起、发展、繁盛而持续各期,不惟有商品流通、文物展现、航线拓展,再再与郑和相涉,试观郑和下西洋壮观船队,不惟展现明代造船业发达,且见拓展海贸、展现国威之雄心。
(三)自促进海上经济活动言:
宋、元时,海上贸易已盛。北宋设五市舶司,南未又增其二,其时来华番商,已有五十七国,市舶之利,颇助国威。
郑和下西洋,在开拓海外贸易。如首先推动明代造船业,建成下西洋各型宝船、马船、战船等数百艘。
其次为制瓷、丝织等手工业开创生机。如官窑、民窑已达三千余座,质量精妙,分工精细。丝织业,也由各地织造局设立,远景一片。
此外郑和船队来去,进行以朝贡方式之贸易,除有珍奇重宝,充溢府库,且互通五金棉木等日用。
海上贸易之频繁,得自郑和庞大舰队,如海上清倭寇、除海盗。如郑和首航,即打通三佛斋,被海盗及走私商人盘占之马来海峡,明代贸易,遂畅通至南洋。
此外郑和又在太平洋、印度洋开辟多条航线,远达东南亚、欧、非,使明代贸易日趋国际化。
五、自敦睦邦交言
郑和西航,乃循传统「厚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之和平友好原则,去「宣敷文教」、「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如马尔代夫之巢居生食、爪哇之「手撮为食」、占城之「不解朔望」等,经郑和宣教,遂渐开化。故郑和船队出航,无异友好使团,且在尊重其国主权下,共同荡海盗、护海船,密切互助,共荣共存。不似其它航海者之霸掠豪夺。如达.伽马航印度,途遇至非洲之船,掠其财宝,杀其七○○摩尔人等。
郑和下西洋,不唯强化原有密切外交,且拓新前未有之交往(如溜山、锡山等。)是以渤泥国率臣民一五○人来朝、苏禄国亦有陪臣三四○人来朝,至满刺加有五四○人,古里等十九国有使臣随船回访等盛事。
郑和西航,在南洋等地,留下不少奇闻异见。如:舢板跳鱼(鱼身有三保指痕)、巨形足石(三保于大石施法,浮出邦加岛)、井水息浪(天方有井,泛海者汲之以行,可止飓风)、下药治病(三保圣喻,下药江河,取之可治病)等。
由以上分析:
郑和号为「海神」,另为扬国威之「海龙」。
而其人所处地域郑和七航所成之海上扬威之绩,犹如神龙,今人赞叹,不唯灿烂航海发展,亦影响海贸、经济。
尤自敦睦邦交言。郑和能以和平、理性以建友好外交关系。犹之妈祖时在精神领域,与人共在。
而自影响海外风土习俗言,其人皆有所及。
六、自人文思想言-弘扬郑和之神奇
和神奇,千古颂扬,无远弗届。人如由其不同专业视角切入,自能既广且深。本人投注中华传统文化习染较久,专研汉学为时亦长。颇愿效法范春歌记者,见无畏胆识;只身远赴非洲帕泰证实郑和远航,至今留有华人后裔于其地。我亦愿就人文角度,谈谈对郑和神奇的弘扬:
就中华文化、儒家思想主轴言,孔子之道,以忠、恕贯之。郑和之尽已待人,亦合孔道。
又《论语.公冶长》篇,言孔子曾言:「乘桴浮于海」。据阎若璩裕1以为孔子以「道不行」,则愿与有胆识之子路,乘筏泛海至夷地朝鲜,向箕子之遗风,另展鸿图,对「海」有无限向往,亦郑和于茫茫大海中,拓展伟业。
《孟子.尽心》篇亦云:「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所为,所以动心忍生,增益其所不能。」郑和困心衡虑、坚忍于忧患,以那份人格的坚忍、韧性、包容、毅力,才能在茫茫大海中,引领两百艘船、两万七千八百人,顺利启航,完成伟业与太史公司马迁坚忍完成《史记》,于灿烂中华史页上,同垂不朽。弘扬郑和伟大,除了在科技上予以肯定,人格思想上亦不容忽视。
第四章由「成败」思考今后航向
一、政治上
甲午之役失败与郑和七航成功,由宏观与细思,自具其因,以下试析分之:
甲午之役-
因清廷闭关自守,毋视洋枪洋炮,实则其时中国舰艇及将才不差,只因主政者误判,以致丧权辱国。
郑和七航-以踪迹惠帝,宣扬国威为考量。
《明史.卷三○四郑和传》(1737年刊行)有下列记载:「(明)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旦欲迹之。旦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乃命郑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资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蕃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由宣扬国威、寻探建文帝下落二者言,以前者为重,盖建文帝为人平和,不足形成威胁。
二、心理上
甲午之役-
同治时,第二次鸦片战后,即有海防、塞防之议。时光绪载湉(1871~1908,乃醇亲王交环之子),虽力主战守、惩治败逃之将,然其时慈禧太后(1836~1908,咸丰之妃,1861年由北京政变,夺取政权,垂帘听政,1894年,为庆六十大寿,遂挪用北洋海防经费建颐和园),而李鸿章(1823~1901,以编练淮军起家,积极推行洋务。如李鸿章曾与曾国藩创江南制造局炮厂,生产武器。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创建北洋海军,集清军政外交大权于一身),虽重近代海防,创北洋海军,然不积极以行。
郑和七航-
我以农立国,未有远大世界观,又因远航耗费远大,故多取闭关锁国之想,不思向外发展。
又明廷之下达禁海之令,乃士人鄙视由宦官主导之海上活动所使然。
三、国防上
甲午之役-
先有李鸿章在甲午之役(黄海之役)中,力主「避战保船」之失败原则,战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之役后,因我军败绩而定之条约。
由李鸿章与日首相伊藤博文订约,割台湾、澎湖与日本(辽东半岛未割,乃因俄、法、德干涉,我出款三千万两赎还)赔兵费二万万两,自是中国积弱不振。
郑和七航-由守势而攻势-于西北守边;东南开海禁下,郑和遂西航。
明太祖统一中原,对蒙古残余、东南倭寇,仍存隐忧,故于西北边地取守势、对东南取海禁(所谓「片板不许入海」),以稳固其政权。然于即位后,却以攻势以展现其雄心大略,故有郑和七航以壮大声威,拓展商贸。
郑和于永乐帝三年(1405),以空前舰队-宝船(巨大木船)六十二艘,及各型船二百,两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南洋诸岛,宣扬国威,并以强大武力声威,以吓阻叛逆。
四、外交上
甲午之役-
由于明廷下令海禁,又防西北边陲夷狄以巩固政权,至清代犹然,固步自封,自视甚高,一旦门户洞开,列强纷入,国势岌岌可危。
郑和七航-以厚往薄来以结交周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
元亡不久,其后裔帖木儿欲重建蒙古人势力,成祖不只派郑和出使西洋,且以「海洋同盟」观点,围堵帖木儿。更在外交上打通与西方之邦交;建立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二十八年,造访国家及地区,凡三十七。创造四个第一-时间早、规模大、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郑和西航于战略思考上,呈现的是前方战略取胜,必后方政治、经济、国防,乃至各方面配合。
由以上析论,郑和七航及战略方向之正确,始有任务圆满之达成。
五、经贸上
甲午之役-
中国自关闭守、马关条约后,国势一蹶不振,受制外力。马关条约条款之一,为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长沙等处为商埠。
郑和七航-
明廷以漕船运粮、行两税法由朝贡贸易、官方贸易,遂开海上贸易之先河,钱财足供郑和西航。
西航中,中国陶瓷、西方珍宝,遂开启海外热络之商贸。
明廷于「开海」、「禁海」争议不休,由严从简《殊城周咨录》卷二十四言,郑和之海上活动,被直指为费钱粮、死军民之弊政,故而销毁其档案,下达禁海之令。
第五章结语
中国海洋发展始于何时?二千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之句,充分说明善舟楫、重海洋之岭南先民,早已建造木船,活跃海上。此一「海上丝路」,实已开启我对外交通贸易之始。
宋代以降,除设「市舶司」以主贸易、拓展航线以利交通、外销陶瓷,且承汉代陶船而海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