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备管理体制和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撤并军以上机关内设机构等,裁减编制员额50万。其中,陆军精简18。 6%,海军精简11。 4%,空军精简12。 6%,第二炮兵精简2。 9%。目前,全军编制人数保持在250万以内。
精简机构,精干军以上领导机关。军以上机关通过调整职能、撤并部门,减少了内设机构和人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机关撤并了部分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下属的局(处)和编制员额均减少了20%左右。调整后,全军军以上机关共减少1500余个机关部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进一步趋向精干、灵敏、高效。军队从事经营性生产的290余个生产管理机构和地区性企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移交地方。
调整编组,优化部队编成结构。陆军野战部队撤销部分集团军军部和师、团,部队编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部队,通过淘汰落后装备、调整编组,撤并了一些建制单位。调整后,陆军野战部队在加强合成和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方面取得进展;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改革体制,进一步理顺关系。成立总装备部,调整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实现了全军主要武器装备的集中统管,加强了武器装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调整后勤保障体制,建立了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使后勤保障向三军一体、集约化保障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改革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减少院校数量,扩大单所院校办学规模,提高军官培训层次和调学比例。军队院校开始走上规模化办校、现代化教学、正规化管理、社会化保障的新路子。
思想政治建设
中国军队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中国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着眼于全面提高官兵素质,坚持提高政治素质与培养综合素质相统一,学习先进思想与掌握文化知识相统一,教育引导与实践锻炼相统一,严格纪律约束与提高自控能力相统一,努力培养造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官兵。为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中国军队坚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坚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教育官兵,坚持用高尚的革命精神激励官兵,坚持用良好的政治环境熏陶官兵,坚持用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官兵,不断增强官兵的思想觉悟、勇敢精神、顽强作风、铁的纪律,增强官兵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中国军队坚持中国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大力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官兵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使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官兵拥护和支持改革,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坚持勤俭建军,永葆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军事训练
中国军队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地位,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和不断改革,中国军队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比较完善的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体系。
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军队为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积极开展科技练兵,大力加强军事训练改革。在发展创新军事理论方面,深入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军事训练学科建设,不断完善作战训练理论特别是联合作战训练理论,修订并颁布了新一代《战役纲要》、《战斗条令》。在改革训练内容方面,突出新知识、新技能、新装备、新战法的学习和训练,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形成了新的训练内容体系。在改进训练方法和手段方面,积极推进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建成了适应不同作战训练要求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体系,基本完成了战役、战术模型与武器系统模拟器的联接和各军兵种、各专业模型的互联,推广了分布交互式作战指挥模拟系统、新型装备操作训练模拟器材和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军各大单位和院校的军事训练信息网络。在完善训练管理机制方面,严格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等训练法规,实施正规化训练,并适应国家、军队改革调整出现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了训练的组织领导与管理。近年来,周密组织实施了兰州、济南、南京、广州等战区诸军兵种联合军事演习,全面提高了官兵综合素质和高技术条件下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中国军队院校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着眼二十一世纪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院校教育体制。1999年军队院校进行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撤销、合并、改建了部分院校,将原来培养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的两大类院校,调整为培养生长军官和在职军官的两大类院校,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工程、理工、海军工程和空军工程5所综合大学。在军官培训体制方面,逐步实行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逐年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并力争到2010年使生长军官基本接受高等教育。在军官组训方式方面,部分生长军官先在综合院校完成本科学历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再根据即将担任的职务在专业院校完成专业训练;将技术性较强的指挥专业与相应技术专业融合成新专业,对部分军官实行指挥与技术合训;对中级指挥军官实行军政合训,指挥员与参谋人员同校培训,医务和机关政治军官全军统一归口培训。通过调整改革,军队院校的总数减少了约三分之一,院校体制趋向规模化和综合化,军事人才培训层次、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后勤建设
中国军队把后勤建设作为全面提高战斗力、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在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管理、勤俭节约的原则下,努力为军队建设、作战和其他活动提供后勤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不断发展,已经由单一的陆军后勤发展为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后勤,由简陋落后的后勤装备发展为拥有现代技术和部分高技术支撑的多样化的后勤装备,由保障一般条件下的军事行动发展为保障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行动。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军队后勤着眼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后勤保障需要,加强后勤战备工作。加快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后勤建设,组建后勤应急机动保障力量,提高后勤应急和综合保障能力。加大战场建设的投入,合理调整战备物资储备规模、布局和结构。坚持科技兴后勤,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研制并为部队装备了一批野战、机动、高效的后勤补给、生活保障、医疗救护、快速抢修装备,海上补给、空中加油和第二炮兵机动保障等技术性强的专用后勤装备也有了长足发展。从2000年1月起,中国军队开始实行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通用物资供应和通用勤务保障由军区统一组织,专用物资供应和专用勤务保障由军兵种按建制系统组织实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军队质量建设的需要,中国军队对后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1998年12月起,军队和武警部队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军队所办的6000多个企业,大部分自行撤销,其余移交地方。1998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关于国家实行军人保险制度的要求,国务院和****军事委员会共同颁布了《军人保险制度实施方案》,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保险制度,并于1998年、1999年分别启动了军人伤亡保险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近年来,中国军队不断探索并努力实现社会化保障,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资源,精干担负军事保障职能的机构,提高国防费使用效益。从2000年1月起,在军级以上机关和驻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