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l时,格瓦拉率游击队员滑下峡谷准备突围。傍晚,格瓦拉腿部不幸中弹。一个游击队员将他由谷底拖到山顶。当他正埋头包扎伤口时,玻政府军枪口已对准了他。格瓦拉镇静地说了句:“我是切&;#183;格瓦拉”。 格瓦拉被俘的消息象闪电一样迅速传到了玻利维亚最高当局和美国****情报局。次日黎明,玻利维亚武装部队司令亲自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确认被俘者就是格瓦拉,并对其进行审讯。格瓦拉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拒不回答任何问题。审讯一无所获。最后,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格瓦拉坚定地回答:“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 美国****情报局特工同他谈了话,出于敬佩曾主张送到关塔那摩关押,玻政府却坚持处决。
1967年10月9日下午,行邢者将格瓦拉带出,迎面用冲锋枪向他扫射,然后拍照后公布说格瓦拉是阵亡。面对枪口,格瓦拉昂首挺胸,无愧于一个战士的形象!。美国****情报局早已将格瓦拉视为心腹大患,曾多次派特工追杀他。格瓦拉遇难后,西方阵营一阵欢呼,并切下烈士的双手运往巴拿马美军南方司令部以“验明正身”。
格瓦拉牺牲后,比生前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亚非拉国家有了众多崇拜者。在许多国家的群众集会上,经常可看到他的画像和毛泽东像并列。那幅穿作战服留胡子的照片,成了为摆脱苦难而奋斗的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苏东巨变后,全球虽出现了意识形态趋向淡漠的情形,众多人却仍有“格瓦拉情结”。1997年是他牺牲30周年,恰好其遗骨在玻利维亚被发现,南美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阿根廷还专门为他拍摄了故事片,并在国会大厦前举行诗歌朗诵会。更有成千上万各国青年聚集到格瓦拉牺牲的玻利维亚尤罗山谷,昔日冷寂的失败之地召开了欢声鼎沸的大会;古巴的悼念活动更是盛况空前……随后,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出现的格瓦拉,也造成过轰动效应。剧中主人公谴责种种社会不公后大声说:“不革命行吗?”观众(多是年轻人)立即报以一阵掌声和呼喊。当然,剧场内同时也有笑声和叹息,表现出中国新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情感的多样性。
国际范围内“格瓦拉热”几十年不衰,比格瓦拉本人的胜利和悲剧更值得人们思考。如今,在我们这个喧闹的世界上虽然物欲横流,人们需要物质利益,然而对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却没有泯灭。只要社会还存在着压迫和不公,切&;#183;格瓦拉那种为解放苦难者不惜献身的精神便永远会受尊崇,众多青年人仍会高呼着:“切!切!”
第100章以色列铁拳
2001年2月6日夜,特拉维夫。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以色列总理大选决出胜负,73岁的阿里克&;#183;沙龙出任以色列总理。在战后持续几十年的阿以冲突中,沙龙始终是一个焦点人物,他的成就、他的盛名乃至他的生命,都与中东的和平与战争融为一体。这位影响中东和战几十年的人物将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的终结者,还是缔造者?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也许只有历史方能作出最后的答案……
军事历史学家评论说:“战火频繁的中东战场只生育了一名将军:沙龙。”而时事评论家则说:“只要沙龙存在,中东就永无安宁之日。”
童年的“大棒”
沙龙的军事和民族观念启蒙开始于他的襁褓时日。1929年8月,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发生严重的流血冲突,沙龙居住的特拉维夫以南卡法拉马尔地区是冲突的重灾区之一。父亲持枪在外守护,母亲则用毛毯包着他躲进牲口棚,然后自己也操起一根大棒站在门口。这时,沙龙刚刚出生几个月,似乎命中注定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冲突将伴随沙龙的整个人生历程。
沙龙的父亲萨缪尔&;#183;沙因纳曼是一位来自苏联的移民,也是一名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沙龙6岁的时候,父亲交给他一根木棒,并赋予他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在自家果园中痛击任何胆敢入园偷窃的孩子。沙龙对这份礼物和这项使命欣喜若狂,从此棒不离身,上学后也是如此,常常用棒子挨个敲击同学的脑袋,使他们服从自己的指挥。他因此获得了一个绰号:“大棒”。尽管沙龙后来赢得了许多绰号,但他本人最喜欢的还是这一个,因为它代表了他的人生哲学:生存和安全必须靠武力来维护,武力决定一切。
中学时,沙龙加入了“加德纳”(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哈加纳”的外围准军事组织)。毕业后被任命为莫希索因农业学校的“加德纳”军事教官。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的决议,以色列国宣告成立,阿以武装冲突随之全面爆发。正在希伯莱大学日夜学习农业的沙龙立即放弃学业,正式加入了以色列国防军,由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用拳头说话的人
与其他应招入伍的战士不同,沙龙从参军之日起,即显得与众不同。在一般人看来,沙龙行为怪僻,喜怒无常,狂妄自大,冷漠无情,但那些富有军事经验的指挥人员则立即发现,这个青年身上蕴藏着特殊的军事天赋。
1947年,阿拉伯人频繁攻击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军则以牙还牙,对阿拉伯人展开报复性攻击。沙龙在这种袭击和伏击作战中,如鱼得水,凶猛异常,很快就被提升为排长,并得到了他在军队的第一个绰号——“让阿拉伯人害怕的战士”。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称之为“独立战争”)。沙龙所在的亚历山大旅奉命打开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占领位于拉特罗恩的约旦军团警察总部。沙龙排担任开路先锋。然而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以军遭到约旦军队的伏击,伤亡严重。沙龙也负重伤,住进了特拉维夫医院。
在病床上,沙龙思索了拉特罗恩战斗的每一个细节,得出的结论是:以色列国防军必须建立完善的训练体制,分析与汲取“独立战争”中的所有经验教训,创立出一整套全新的战术原则,建立绝对服从的军队纪律。
“独立战争”后,沙龙被破格提拔为一个由新移民组成的营的指挥官。他立即把自己的思索付诸实施。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拳头说话。一位士兵宣称要教训沙龙,沙龙欣然迎战,用拳头制服了对手,从而使全营官兵对他产生了畏惧感,进而培养起对他的服从感。他在训练中强调作战技能的训练,强调自信心的培养,让士兵们在走上战场时,即使是单兵作战,也充满信心,应付自如。
当时,在北部军区的边境地带,阿拉伯军队经常越境进行袭击、伏击作战,而以色列军队只是沿边境设防,疲于应付。沙龙则不同,他的观念是:以血还血,对阿拉伯人进行更加残酷的报复。因而,每当阿拉伯人袭击事件发生,不管上级是否下达命令,只要是在自己防区,沙龙总是立即反击,而其在反复性袭击中所表现出的闪电般速度和精确、猛烈的打击力度,令各级指挥员耳目一新。
沙龙的军事才华不仅得到了直接上司肯定,也开始引起高级军事首长的注意。1950年他进入军校,与教官拉宾建立了友谊。而当他毕业后到北部军区任职时,另一位在沙龙军事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这就是被誉为“独眼英雄”的北部军区司令达扬。有一次,两名以色列士兵被约旦军团抓走,达扬在闲谈时说:“如果能抓捕两名约旦军团士兵进行交换就好了。”第二天早晨,当达扬上班时,沙龙已经带着两个约旦俘虏在等候他。达扬非常惊讶,从此记住了沙龙的名字。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1953年,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突击队,专门担负越境袭击任务,并提名沙龙出任突击队长。此时沙龙正在耶路撒冷的赫布鲁大学攻读世界历史学位。他的旅长沙哈姆只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在书本中学习历史?还是到战场上去创造历史吧!”就把沙龙从大学校园重新拉回了军队。
沙龙在军队中招募了50名桀骜不驯但身怀绝技的志愿者,塑造出了以色列国防军第一支特种部队,并将它定名为“第101部队”。这个名称出自犹太圣经,意味着“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他向官兵们灌输的是一种使命:“阿拉伯人的惟一目的是彻底消灭以色列,而以色列对付他们的惟一办法就是暴力,‘第101部队’必须要承担起这一使命。”他为官兵们规定了三条原则: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忠诚精神;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