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1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机上,以替换中国空军庞大的歼…6、歼…7和强…5机队,并有效应对当时同类型的西方战斗机。
虽然中国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认双方在新型战斗机的研发上进行了合作,但普遍的猜测认为,在美国于1987年向以色列施压,促其放弃了国产“幼狮”战斗机项目后,以色列将该项目的先进研究成果转让给了中国。并且,非官方的中国媒体也声称歼…10/“幼狮”确实从一开始就是中以两国的共同研究项目。但是,考虑到两国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歼…10与“幼狮”不同的作战需求,似乎又不能肯定双方存在过合作。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追求的是空防型战斗机,而“幼狮”的设计重点是对地攻击,空战能力只是其次要考虑。同时,中国新型战斗机的设计尺寸要大于并重于“幼狮”,以充分利用其推力为12。5吨的发动机。“幼狮”采用的发动机是推力为9。4吨的普惠1120型发动机。除了以色列的“贡献”,装备了F…16A的巴基斯坦空军也有可能向中国提供了部分先进技术信息。
歼…10的首架原型机可能于1996年中期就首飞了,而中国官方报道的首飞日期是1998年3月23日。但实际上,在后一个日子上天的是经过重大改进的3号原型机。为向项目发展提供样机,共生产了五架供飞行测试的原型机(机号1003…1007)和两架地面测试平台(机号1008…1009)。两架预生产型歼…10中的首架于2002年6月28日首飞成功。
从2003年2月开始,至少七架(机号1010…1016),也可能是10架预生产型歼…10(可能没有装备雷达)陆续提供给了中国空军。其中的几架目前正由中国空军的作战部队进行作战测试和评估,而其余的几架则留在位于陕西阎良的中国空军试飞训练中心用于最后的项目发展阶段。
据报道,歼…10的飞行测试于2003年12月全面完成,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首批50架歼…10A可能已经开始生产。首个装备歼…10的战斗机团(可能归驻中国西南、印度当面的第44航空师)将于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估计中国将生产至少300架歼…10,但这一数量仍只能是其空军装备的数千架歼…6、歼…7和强…5中的一小部分。据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的歼…10月产量为两架。
作为单座歼…10A基本型的补充,一种双座的改型(歼…10B)也于2003年12月进行了首飞。改进机加长了机身,以容纳后座舱和增大机内油箱的载油能力。改型机的外观特征表明该机并不是教练机,而是意在发展一种新的打击型战斗机,或者是歼…10的电子战和防空压制型号。
和印度的“光辉”一样,中国也计划发展新型战斗机的海军型(歼…10C),。据称,中国海军更希望装备一种双发动机舰载战斗机。因此,歼…10有可能重新设计,并使用两台俄罗斯克里莫夫公司的RD…93型发动机。考虑到海军型战斗机的采购量有限,因此该方案无疑效费比欠佳。中国海军为此更倾向于使用俄罗斯的苏…33。
除了****中国空军自身的需求,歼…10(外销型)极有可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没有将歼…10推向国际市场的明显迹象,该机也没有在国际航展上露过面。
总体布局
歼…10沿袭了“幼狮”式战斗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设计时的气动布局,但为了****中国空军的要求而进行了修改,采用了中国新型战斗机最初设计时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在对“幼狮”战斗机的近耦合鸭式布局进行改进之后,歼…10放弃了“幼狮”的水平尾翼,而采用大三角翼加鸭翼布局(翼展比后者长一米多,翼面积增加15~18%)。但同时,歼…10保留了“幼狮”(还有瑞典的“鹰狮”)采用的活动翼面技术:外翼前缘为机动襟翼,固定内翼在全动鸭翼的配合下产生绝佳的气动性能。常规飞机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后缘的四块活动副翼所占据。翼尖部分没有设置用于轻型空空导弹的挂架,这一点与“幼狮”和“鹰狮”不同。
歼…10布局最为称道之处是它的翼身融合。通过精心设计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的曲面,既增加了机内容积(用于载油、装备,以及为尔后发展预留空间),也有效利用了它带来的空气动力增升效果。主翼后部机身两侧没有安排其他结构,这再次体现了翼身融合的设计理念,只是在尾喷管前端机腹下加装了两片外斜腹鳍。这两片腹鳍用于战机大迎角飞行时,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飞机的稳定性。与“幼狮”相同的是,歼…10也设计了四片减速板,其中两片位于机身上部主翼后方,其余两片仅位于机尾下部腹鳍之间。
除了机翼,歼…10与“幼狮”的另外一处重大不同在于进气道。“幼狮”的进气道与F…16类似,为固定几何形状。而歼…10采用的是带中心激波锥的二维可调式进气道,这种带调节板的进气道布局与F…4“鬼怪”Ⅱ有些类似。只是歼…10将“鬼怪”的进气道平移至机腹下,由调节板(位置在边界层分离板的后方)构成进气道的前部,这为发动机提供了不同飞行状态所需的气流,更加适合高性能空空作战。此外,可调节进气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压缩能力(在1。5马赫时为5%,在1。8马赫增加至15%,在2马赫时为25~30%)极大地提高了飞机超音速飞行时的发动机推力,从而使飞机获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这种进气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隐身效果欠佳(这也是所有机腹进气道布局飞机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结构复杂(F…16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产费用增加,同时调节板的动力和调节系统还加大了飞机的维护负担。
适合超音速飞行的气动布局、强劲的发动机和可调节式进气道使歼…10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2马赫,大于“幼狮”宣称的1。8马赫。歼…10的高超性能集中于空空作战,因此无论是执行空防还是截击任务都将是一把利器。
考虑到中国明显地将美国战斗机视为其主要空中威胁,加之美国的战斗机设计一直强调夺取空中优势的能力,因此不难理解中国要将空空作战能力(包括进攻和防御)视为其战斗机发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歼…10在结构设计上强调机动过载要达到9G(所有最新型战斗机都追求的目标),这无疑体现出中国空军要求这款新型多功能战斗机要在制空作战中技压群芳,至少要达到F…16最新型号的性能。
歼…10为放宽静稳度设计,并采用四余度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这是中国战斗机首次采用这种当前最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中国空军使用一架经过特殊改制的歼…8Ⅱ技术验证机测试经过重新设计的线传飞控系统,这显示出歼…10的线传飞控系统应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产物。
推进系统
至少歼…10的首批生产型将采用久经考验的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苏…27家族也采用了AL…31系列发动机,不过FN型增加了一个经完全重新设计的检修舱。这一检修舱的设置是标准的俄式风格,在最初的AL…31型号中位于发动机上方,还包括部分压气机上部机壳的外侧位置,但FN型的检修舱则调整到与西方战斗机发动机检修舱同样的位置,位于发动机和压气机下部机壳外侧的位置。
除了歼…10原型机和预生产型使用的发动机外,据称俄罗斯于2001年一次性向中国提供了54台AL…31FN(另有渠道报道说是100台)。这些发动机用于首批生产型歼…10。但俄罗斯拒绝向中国提供该型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基于这个原因,中国正在研制可以替代AL…31FN的国产发动机。不过,即使所有的歼…10都将使用AL…31FN,中国也将寻求一种更加先进的改型,其最重要的技术要求当是配备轴向360度矢量喷管,以提升飞机的机动性能和发动机与机身有效配合带来的推进效能。这种发动机曾经在1998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露面,俄罗斯明显是领会到了中国对发动机的潜在兴趣。实际上,被西方奇怪地忽视了的发动机矢量控制技术却在亚洲得到了广泛欢迎,它首先被印度空军装备的战斗机采用,接着是马来西亚,而现在可能是中国。
把目光投向未来,中国可能最终采用“土星”公司的AL…41型发动机。目前,该型发动机正在为俄罗斯下一代的战斗机进行研制。AL…41的体积可能与AL…31相同,但推力要增大30~40%。因此,AL…41可能成为未来歼…10型号的潜在选择,并使其具备与同在概念验证阶段的F…16Block60相同的作战能力。
目前,强劲且省油的AL…31FN为歼…10在空战中发挥高超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其无论是在高速、大爬升率飞行,还是在大过载机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