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1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中国“崛起”势头,东亚世界普遍认为是机会而非“威胁”,如马亚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认为:中国对东亚其它国家没有军事威胁,但与东南亚有经济竞争。中国的强大不大会引发东亚其它国家的生存恐怖,原因之一在于现存国际体系对主权的普遍尊重;另外,基于历史记忆、中国在扮演东亚世界宗主时并不热衷从领土上征服其他国家的过往经历,也多多少少仍有现实暗示作用。也因于此,中国要注重起在东亚世界塑造相通的知识思想,不仅是为中国“崛起”创造有利条件,也是呼应东亚世界的普遍诉求、为整个东亚世界的“崛起”而作。知识思想共通性或共同性的提高,有利于东亚整合,只有东亚整合了,中国才可以去谈“崛起”,而只有中国“崛起”了,东亚世界才会真正实现稳定和平。近年来亚洲世界对“亚洲”“东亚”之类的论述有增无减,相形之下中国却显得冷清,中国人眼中无“亚洲”和“东亚”,这种情况不宜再持续下去。

在发掘、利用中国传统和平资源的同时,对内涵于这一传统中的负面效应,也要有清楚认知。
中国基于儒家仁恕精神的和平传统,在唐代开始落实为实践时,本来存在着两个合而为一的方面:一是保持武力的威慑、对战争的可能性绝不掉以轻心;二是对共同人性体以尊重、并因此致力于“天下主义”的以情理服人。李世民的大唐伟业,在造就无尚武功的同时又重用贤臣以德治世,就完美体现了这种德与力的统一。 再如中国民间对诸葛亮七擒孟括的经久渲染,德与力在其中也是平衡调适的。但和平传统的这种特点,在宋以后却大为改观。为矫正唐代藩镇体制所造成的地方军事强权对****政权的挑战, 宋代开始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文官制度,“文”对“武”的绝对性胜利,所产生的一大问题,就是压抑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使中国思想和制度中形成了重伦理主义而轻历史主义的倾向。在和平传统只剩下伦理道德追求之后,中国内部片面求和平的思想盛行,苟安观念因此流布。它所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使国家屡屡面临了灭亡之险并经常演变成现实。宋代富甲天下、市场经济一如今日一样曾造就物质繁荣,在歌舞升平之际国家不仅不再思考征战,而且想当然靠花钱买和平,兵弱力钝最后收获的是什么,结局众所周知。明代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戚继光建设一支新军打跑倭寇,要不是有文官集团的最高权威张居正及其它文官如谭纶的死力扶持,其惊世武功实在不可想象,而在张居正身殒之后,戚继光辛苦建立起来的军备体制便顷刻间烟消云散;而在明亡前夕作为文官的袁崇焕亦曾致力于国家的军事建设,他在苦心经营中国武力时的艰苦磨难,实非现在我们所能体悟,及至最后终抵不过文官阶层的集体性损毁而被崇祯皇帝所杀,在此之后明廷再也无法抵御努尔哈赤的进攻,最后崇祯皇帝做了亡国之君自己吊死在了紫禁城。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明朝后期在武备建设和武力运用的上麻木。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当时的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逐渐开疆拓土,吞并附近的部落,于是主张征兵讨伐,改抚为剿,但其主张到了当时的首辅申时行手中后,后者却以维护文官集团的和睦为由,将其轻轻带过,不予置理。而其结果如何,则不待说。 '3'
由文官制度所支撑的中国和平传统,却导致了几代皇朝在外族入侵后的崩溃沦陷,其中的教训值得后世省思。最早将“民族”这一概念从日本引入中国的梁启超,在近百年前曾十分羡慕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从封建忠诚到民族忠诚的演变,他对中国尚武之士后来被爱好和平的儒家文人之士所取代一事深感痛惜:“由春秋战国之武士道而一变为汉初之游侠,其势之不足以久存。”'4' 梁氏的痛惜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呼声,在清朝灭亡前后中国再次面临国家危难时刻,深厚的中国和平信仰却不足以保障国家之生存,它也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和平传统的巨大局限。和平主义的坚持捍卫,实际上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自身强大有力、没有强敌威胁、地缘政治状况良好,等等,舍了这些外在的因素,那么再谈和平主义,就不免步入乡愿、痴人说梦。
“忘战必危”,提倡和平传统并非等于放弃战争权和不搞国防,相反,只有建设足以保障和平的国家能力,和平传统才真正能够发挥出其效用。英国哲人罗素在上世纪20年代指出,设若中国不象西方一样也“恶”起来,那么中国就将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他因此这样自我询问:“我不主张提倡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但若那些爱国的中国人反问我:不提倡的话何以图生存?我却也无言对答。” 智者的这种困顿,也提醒今天的中国人,对所谓“中国崛起”万不可单纯作伦理道德上的把握,而要有历史主义的深沉审视。唐初德力并置的仁恕精神与和平取向,所警戒后世的是对和平要积极争取而不可消极期待,放弃对国家综合能力的追求向往,将文化上的认同感化强调到不适当的位置,断不会产生有意义的和平之果。在将中国和平传统作为“中国崛起”的必要精神文化资源之时,当代中国人对什么是“和平”,需要有合适理解。在这方面,美国前总统尼克逊的有关论述颇有启迪,他说:“和平可以分为两种,实际存在的和平与完全的和平,实际的和平是战争的结束,完全的和平是冲突的结束。我们能期望达到第一种和平,却从未能赢得第二种和平。冲突是世界事务的自然状态。” (理查德&;amp;#8226;尼克松:《竞技场上…………胜利、失败和重新崛起的回忆录》p339,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他还批评了在和平问题上的四种神话:认为消除核武器就会产生完全的和平;认为建立一种世界性的行政管理将会产生完全的和平;认为贸易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平;认为国家间的冲突是由误解引发的。尼克松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或说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对“和平”的这种解释意味深长。
21世纪仍然是一个战争可能避免、但冲突却不会消失、因而战争仍可能发生的世界,中国和平传统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因此在于两方面:其一,将以德制力的历史实践重新复活再现,将会有效克服单纯军事主义, 有利于中国与东亚世界重构信任关系,从而为中国与东亚世界共同性的文明提升创造富有活力的智慧资源;其二, 只有在充分认识中国和平传统的局限、并在克服其负面效应的基础上,这一传统才是真正有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在未来时间内,中国传统“尊德性”的涵养功夫,须与中国自身整体性的国家能力的培植相结合,中国才会走出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另一极端。
第9章新锐歼…10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现代化进程和装备采购计划,一直采取了和美国空军一样的传统做法,即走“高低”搭配的路子。中国空军的前线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部队陆续装备了先进的苏―27(单座)和苏―30(双座),这两种机型使用的都是俄罗斯“土星”公司生产的推力为12。5吨的AL―31F型发动机。不久之后,中国空军的现代化战机行列将再添新兵: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生产的歼―10。这款据称绰号为“前卫”的单发动机新机型比上述苏霍伊战机的尺寸要小,但采用的是相同的发动机。
美国空军当前装备的重型战斗机是双发动机的F…15C(单座空优型战斗机)和F…15E(双座战斗轰炸机),二者使用普惠公司生产的推力为13。2吨的F100型发动机。而轻型战斗机则为单发动机的F…16,使用的发动机则有F100和通用公司的F110。采用同样“高低”搭配战机结构的还有俄罗斯空军,但是中国空军却是在除了美国空军以外,惟一能够负担采购新型“高低”战机的军队。
项目发展历史
歼…10的项目验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由成都飞机公司和第811飞机设计所基于****的歼…9型战斗机进行设计。原歼…9项目是为设计一种速度达到2。5马赫带鸭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战斗机,其作战目标是原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最初的计划要求,后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1988年重新将这款新型战斗机的设计定位在一种采用新技术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上,以替换中国空军庞大的歼…6、歼…7和强…5机队,并有效应对当时同类型的西方战斗机。
虽然中国和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