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10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停地炮击这辆坦克,企图将其击疑。后来把此处冰层炸开,坦克沉入了江底。于是,前线紧急联络海军派遣潜水分队支援。
潜水分队抵达后,与前线人员一同观察了现场,认为白天苏军的火力太猛,无法接近坦克沉没位置。夜晚太黑,行动起来又不方便,而且还有苏军夜视器材的威酪。行动必须在傍晚天色半黑时。当时珍宝岛白天最高温度都在零下30度,江上冰层超过2米,坦克沉没之处。也已结下了厚冰。在日落后下水入冰,穿着没有御寒功能的轻潜装具的潜水员随时可能被冻僵。然而,只有这一办法,才有可能将坦克抢回。在老潜水员熊建成的带领下,潜水员开始操作。具体下水时间由对方的炮击决定,炮声一停,潜水员下水作业;炮声一响,潜水员剐躲进掩体休息,并规定水下活动不超过15分钟。
然而,潜水员一下水,就出现了问题——江水很快把潜水员的呼吸腔、通气阀冻住,呼吸管也时时被冰茬卡住。潜水员虽然用自己呼出的热气将呼吸腔化开,但江水中能见度过低,只能用手探摸。最后,潜水员的潜水服被碎冰茬划破,冰水灌人潜水服内。几乎使人失去知觉,只好上岸。而且苏军的炮火非常密集,当天,潜水员们的后续努力也都告失败。
次日傍晚,潜水员熊建成又一次潜到了江底,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目标,并钢缆统挂在了坦克尾部的挂钩上,但他刚一出水,苏军的炮火就将钢缆炸断。只得由接替的潜水员隋传香再行探摸。这次他也很顺利的找刊了目标,并拴好钢绳,令人意外的是,从他下水直到出水,苏军居然始终没有打炮!我军抓紧时机,四十多个官兵推着两个人工绞盘(为了避免苏军注意,不能使用动力机械),在当天晚上,把坦克绞出了江面,又绞到江边。天亮后,再把钢缆、绞盘和坦克部掩蔽了起来。到了第三天晚上,坦克和炮塔被分别绞到岸上,第四天,早已隐蔽在岸边林中的两台拖拉机,将坦克和炮塔拖到树林,然后又用牵引车拖向后方。至此,我军终于获得了战后第二代坦克的实物。这辆车在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测试和考察后,陈列在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
珍宝岛战斗中,我军检验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也对苏军的实力和决心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战斗中,我方的参战人员,基本上都是建国后长大的一代,没有参加过革命战争和建国后的对外战争,但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出的基本素质和士气都非常优秀,******事后曾提刊,他很满意的一点,就是冷鹏飞这样第一次参战的基层主官,也能够指挥部队打胜仗。通过这一仗,我方对苏军的战斗力有了切实的了解,一方面,苏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都高于我们。不管是T一62坦克还是战场夜视器材,其作用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另一方面。苏军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行动过于教条,处处都严格按照纸面上的条令,炮火准备多长时间,队形距离有多少,都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是根据书本来定,不仅失去了行动的隐蔽性,而且不利于己方战斗力的发挥(15日战斗中,苏军步兵下车地点严格按照条令中规定的距离,结果全部步兵都在没有遮蔽的江岸上下车,造成重大伤亡,其实当时只要装甲车再往前开一些,就可以直接进步兵上岛)。
★尾声
珍宝岛战斗的结果。使苏联方面相当震惊,对中国常规力量的实力也有了新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1969年9月,在首都机场,周恩来总理同从河内参加胡志明葬礼后回国途经北京的苏联部长会议****柯西金进行了坦率的谈话。其后,中苏边境谈判在北京举行后,中苏边境冲突开始和缓。
在国防建设上,珍宝岛战斗也产生了诸多影响。且不说随后开始的规模巨大的战备工作,单就装备上讲,由于在珍宝岛之战中,当时我军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无后坐力炮、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我军开始进行重点进行打坦克的训练,军工部门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73式100毫米滑瞠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一系列应急装备首先投产,其后一直到80年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够有效对付苏军T…72坦克,基本解决了当时的战备需要,并使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至今仍居于世界前列。这种结果,恐怕也是当年拿坦克恐吓我们的国家所没有想到的。
珍宝岛冲突后不久,1969年8月,我军在岛上建立了营房,开始常年驻守该岛。如今,岛上的营房已经换了五代,4名解放军官兵在这里行使着国家的主权,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68位战士,则安眠于宝清县的珍宝岛烈士陵园。只有岛上林中依旧埋藏的2000多枚地雷和偶尔可见的雷场标志,还能让人追溯回当年炮火隆隆的时光。
第527章北洋海军的鱼雷专业培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的鱼雷艇曾先后击沉击伤中国四艘军舰,而同样拥有鱼雷这一新式海战武器的北洋海军却毫无建树。原因何在?纵观百余年来有关甲午海战和北洋海军的论述,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对北洋海军未能在海战中发挥鱼雷的作用有所论及,惟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缺乏深入的探讨。之所以迄今未出现有价值的专题研究,除了此问题的专业性较强外,鱼雷作为当时海军的非主战武器显然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加之现有的原始材料过于零散也使有志于此者感到无从下手。但不论怎样,鱼雷在西方研制成型后很快即在实战中显露出强大的威力和发展潜力(尽管还处在不断改进之中),当年主持中国海防的官员们也正是将其作为“海上战守利器”加以引进并装备部队的,因此进一步追问其最终为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绝非是小题大作,况且由此揭示出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个国家有效利用国外先进或新式武器装备实有普遍的意义。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军事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哪怕仅仅处于直接使用的目的,适当地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或新式的武器装备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是,引进的武器装备本身并不能形成战斗力,要做到物尽其用,还取决于武器装备操纵者的素质。也就是说,从引进到使用,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即对武器装备操纵者实施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本文将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史料,试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审视北洋海军引进、学习、使用鱼雷的整个过程,重点则是考察其鱼雷专业技术培训的状况及其对实战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代海军完全是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其中武器装备就是来自于学习仿造和直接购买,但由于自造能力一直无法****海军建设的需要,所以基本上是以外购为主。在中国创办近代海军的19世纪后期,正是欧美各国收获海军革命果实的时代,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且对出售此类产品亦无严格的限制,只要肯花钱,几乎任何新式的武器装备都能很快买到。因此,鱼雷这一新式海战武器在西方国家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后不久,就已引起中国的关注和兴趣,并很快被列入到外购海军武器装备的订单上。
世界上的第一代鱼雷是1866年由在奥匈帝国服务的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研制成功的,因英文whitedhead意为“白头”,故得名“白头鱼雷”。1872年,怀特黑德公司在阜姆(今克罗地亚里耶卡)建立鱼雷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白头鱼雷。白头鱼雷属于冷动力自航鱼雷,雷体成鱼形,直径356毫米,长3。53米,重136公斤,装药15-18公斤,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航速6节,射程640米。后来怀特黑德公司将鱼雷发明专利权出售给其他国家海军,白头鱼雷遂成为各国发展鱼雷公认的母型。不久,德国施沃尔茨——考普夫(Schwartz Kopf,中文时译刷次考甫)公司又研制出一种用磷青铜制作的黑头鱼雷(blackhead torpedo),其原理与白头鱼雷基本相同,但各项指标有所改进,如直径缩小为304毫米,长度增至4。57米,重量增至275公斤,装药量增至20公斤,航速达22节,只是射程最初仅有400米。
早期鱼雷主要由水面舰体携载发射,入水后按预先设定的航深和航向作直线航行,在有效射程内攻击水面舰船及其他水中目标,命中率取决于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