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62年2月22日,林肯下令50万大军发起总攻击。北军在西线节节胜利,但在东线,北军连遭败绩。北军司令麦克莱伦在林肯催促下,仓促发动“半岛战役”,企图攻占里士满。
罗伯特&;#183;李急率军迎击。在6月25日至7月1日的“七日会战”中,李将军把北军逐出了里士满附近的半岛。8月底,双方进行第二次马那萨斯会战。此役,北军波托马克军团司令麦克莱伦出于对弗吉尼亚军团司令约翰&;#183;波普的怨恨,对孤军深入而遭到南军包围的弗吉尼亚军团见死不救,导致北军惨败。罗伯特&;#183;李获得巨大胜利,其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里士满的救星。在这种大好形势下,罗伯特&;#183;李决定乘胜追击,南军实施了美国内战期间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进入北方作战,目标直指华盛顿。
9月5日,5万南军渡过波托马克河进入马里兰州境内。波托马克军团司令麦克莱伦事先获得了情报,早就抢占了有利地形,等待南军进入预设战场。9月17日, 9万名联邦军队将4。5万名南军包围在波托马克河与安提塔姆河之间名为夏普斯堡的狭小阵地中。美国内战中作战规模与激烈程度仅次于葛底斯堡战役的安特提姆会战开始了。
★ 火炮制造的地狱
当时南军配置为:杰克逊军守住从西部森林到桑肯公路的夏普斯堡北部地区,朗斯特军守卫夏普斯堡南边的哈伯公路一线。斯图亚特军的炮兵部署在尼可德斯山头(B点)。从这里他们可以攻击北军第1军的侧翼。更重要的是,部署在这里的火炮射击范围不仅覆盖整个山脚和波托马克河,还能保护南军的北翼。部署在波芬伯格农场北部高地(A点)的北方第1军的炮兵(后来得到第7军炮兵的补充)所占位置也同样重要。
战争由北向南逐次展开。联邦军的首批进攻部队——第1军、第7军分别于06:00和07:30对南军的左翼发动进攻,紧接着第2军于09:00突入南军****阵地,以坚强防守闻名、被誉为“石墙将军”的杰克逊指挥其部队顶住了北方军队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下午13:00,第4军渡过了安特提姆河并于15:00向南翼的朗斯特军发起猛攻,南军陷入全线防守。
联邦炮兵部队在战斗中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从数量上看,波托马克军团在安特提姆投入了293门火炮。而南军只有246门火炮。从质量上比较,北军炮兵拥有的运程线膛炮(射程超过2000码)要比南军多一倍以上。北军炮兵拥有166门“佩洛特”式3英寸口径炮,占了火炮总数的56%,而南方炮兵有统计口径的194门火炮中,只有82门(占42%)是运程火炮。
师属炮兵部队的主力装备是发射12磅重炮弹的拿破仑1857式炮。此种炮重量轻、易于机动,而且几乎可以发射当时生产的所有类型炮弹。结合使用霰弹,拿破仑炮是当时对付步兵的最有效武器。联邦军队装备有108门拿破仑式火炮,占总数的37%。而南方军队只有屈指可数的27门。与此相反的是,大约有23%的南军火炮是过时的发射6磅重炮弹的滑膛炮。
第4军炮兵指挥官亨特将预备炮兵部队与第5和第6军拥有的佩洛特炮兵连一道部署在安特提姆河东岸的制高点(H 和K地点)上,其火力范围直接覆盖南军前沿阵地和南方军队炮兵占据的小山头。当战斗打响后,北军 68门运程火炮利用射程与地形优势对南军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联邦炮兵大规模集中作战的威力令人震憾,一个名为斯蒂芬&;#183;李的南方军队炮兵营指挥官想起那段往事还心有余悸,在写给亚历山大上校的一封信中他称“还好你没有见过那时的夏普斯堡,那里简直就是火炮制造的地狱。”
★ 美国炮兵的耻辱
虽然北军的压制火力是如此强大,但是在打击南方炮兵部队有生力量上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南军指挥官将炮兵连分散部署,这样可以降低遭受火炮打击的概率,他们还对火炮进行了伪装,当敌一轮火炮打击过后,伪装在各处的火炮立刻露出“原形”,进行炮火反击。
北军炮兵最大的缺点体现在指挥机制上。相比而言,南军炮兵指挥机制较为灵活,在抵御第1、第7和第2军的进攻时南方军队反而获得局部优势。第1军对杰克逊军发动进攻时,投入了48门火炮,而其对手拥有可提供近战火力支援的68门火炮。第7军拥有的20门炮加入第1军后,数量上才与南军持平。第2军拥有40门炮,与之较量的是南军布置在桑肯公路附近的72门火炮(F和G地点)。
由于落后的指挥机制,北军步兵经常得不到足够数量的火炮支援。第7军的火炮表面上是跟随步兵一同作战,但是它在东部森林的西侧摆出一副防守姿态。当第2军的前锋部队推进至西部森林时得不到任何炮火支援,而后续跟进的二个师在桑肯公路的战斗中也只得到一个炮兵连的火力支援。
北军炮兵无法及时为步兵作战提供火力支援,与之相比,南军的炮兵则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比如,在抵御第1和第7军团进攻时,杰克逊军的炮兵营长佩尔汉在豪瑟山脊布置了13门火炮(位置C)。这一阵地在北方火炮射程之外,北森林与顿肯教堂之间的开阔地却完全在自己的炮火范围内,这样就稳固地守住了南军的左翼。
美国炮兵历史学家称佩尔汉的部署为“一个有着极高智慧的基层指挥官的精典之作”,因为“南北双方没有其它任何部署可以与佩尔汉的部署相比,对战争的进程发挥了这么大的影响力”。佩尔汉的炮兵就犹如棋盘上的过河卒子,自身并不强大,却能对任何欲靠近它的部队发动致命一击。
南军另一个炮兵指挥官S。D。李也有杰出表现,他令自己的炮兵连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不停地变换阵地、不停地打击敌人。在1军团进攻时他们支援杰克森军防御(位置F),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对进攻夏普斯堡的第4军团前锋部队进行火炮打击(位置I)。
北军炮兵部队整体实力处于优势,但在与敌炮兵的对抗中却落于下风,最能反映此问题的事例发生在桑肯公路上。12:30,第2军团突破了南军防线,眼看就要攻破邦联军队的防守中心。此时,南军的左翼在第1和第7军团的连续冲击下危如累卵,右翼由于抽出部分力量支援左翼而实力大减,第4军团在一旁对其虎视眈眈。
李将军的不败神话似乎就要破灭,然而,撤退的南军在俯视桑肯公路的波芬伯格农场重新组织起防御,他们将一个炮兵连居中,其余步兵聚集在其四周坚守阵地。不久,其它炮兵连也汇集于此,南军在此处的火炮数量增加到20门,防守力量得到加强。
而进攻的北军步兵在没有任何火炮支援的情况下对南军的防守阵地发动攻击,在火炮的杀伤下,死伤惨重。北军指挥官以色列&;#183;理查森少将十万火急请求炮兵支援,但没有任何回音。令人震惊的是,当时在农场以北1500米处,北军有7个完整的炮兵连,44门火炮沿东森林一线布置,却对不远处的激战全无反应。美国炮兵历史学家将这事件称为“美国炮兵历史上的耻辱”。
★ 尾声
两军酣战之际,杰克逊军的最后一个师从哈普斯渡口出发,强行军到达夏普斯堡战场并填补了缺口,终于顶住了北方联邦的进攻。当南军已是全力以赴不可能再有其他部队投入时,麦克莱伦手中却始终握着2万人的预备队不肯投入战场。夜晚来临时,两军战成了平局,罗伯特&;#183;李本想趁夜反攻,但其下属认为南军伤亡太大,极力劝说罗伯特&;#183;李撤军。李将军接受了部下的意见于第二天晚上撤过了波托马克河。麦克莱伦看到南军撤退后得意万分,其傲慢的性格再次显现出来。他没有执行林肯追歼罗伯特&;#183;李的命令,放过了南军,将本来是一盘占尽优势的赢棋下成了和局。如果麦克莱伦把波特的生力军和其他可利用的军队都投入对战斗,必然会把南军打得溃不成军。对此,南军的朗斯特将军在战后也表示,“我们被打得一败涂地。只要对方在天黑之前再投入生力军就能俘获我军和全部物资。但麦克莱伦不懂得这点。”
安特提姆会战南军伤亡13000人,北军伤亡11000人。此战虽然以北军取胜而告终,但在这场战斗中,南军炮兵却是最大的赢家。在安特提姆会战中,北军炮兵的作战思想完全停留在传统的“炮兵攻击…炮兵反制”模式上,也就是说,炮兵的作用就是为了与敌炮兵进行较量,压制敌军火炮的火力,为步兵决战创造条件。而南军炮兵从内战开始之初的几场战斗中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