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变计划:他将率领警戒组冲向位于战俘营外,并建立自己的指挥所。
此时布利顿中校仍然不知道他犯了错,在卸载西蒙斯小组后,他就驶离了该区域。而不曾想,西蒙斯率领的突击队员刚好遇到了武备精良的一群苏联士兵,双方在黑暗中展开了一场激战。由于苏联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分钟不到,美国人就干掉了对方100多人,自己无一死亡。此时西蒙斯上校终于发现了差错,赶紧召唤布利顿中校将他们运到战俘营。 此时在战俘营,营救组在迈道斯上尉的指挥下,正在和北越军队展开一场激战,他们共击毙了10多名不知所措的北越军队。突击队员们将整个战俘营搜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一个战俘,最后迈道斯上尉向麦纳将军发了一个加密信息,“搜索完毕,没有发现任何战俘”。 整个突击过程持续了28分钟,美军损坏了一架HH一3直升机,赖特中士脚踝受伤。刚刚赶到的西蒙斯上校带着几分惊讶和遗憾宣布了撤离命令,希德纳中校命令摧毁了损坏的HH一3直升机。期间,支援小组的一名队员由于腰带断了,他匆忙从一个北越军尸体上拽了一根腰带,这也是此战唯一的战利品。
全体参战突击队员都带着失望的心情默默的返回了泰国。在回程途中,有两架F一105遭到北越萨姆导弹的攻击,其中一架被击落,两名乘员在老挝上空跳伞。随后,一架C一123飞机在坠机的地方投下了照明弹,A一1E战机在周围进行巡逻。突击部队的两架直升机成功的将两名乘员救了上来。11月25日,麦纳准将、西蒙斯上校、阿达利中士和赖特中士在白宫由尼克松总统亲自颁发了勋章。其他参战人员也都由美国防部长授了勋。
虽然此次突袭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但美国公众都是责难之词。一些批评家称此次行动将“导致战争升级”,另一些人说在北越的战俘会因为此次营救行动遭到更加严格的看管。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此次行动后,美国战俘的待遇不仅没有恶化,相反大大改善,他们还能从美国接收信件和包裹。
关于战俘为什么被转移这个问题,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因为洪水危及战俘营,在突袭开始4个月前战俘就被转移了。也有的说是北越为了节省人力,将战俘统一管理的需要。也有的说是有人泄露了行动的秘密,北越听到了风声。唯一确定的事实是美军战俘从此次行动中间接享受了好处。
第515章安特提姆会战
◎ 现代火炮自诞生以来,就被誉为“陆战之神”、“战神之剑”。在欧洲大陆,17世纪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将小口径火炮与步兵、骑兵协同使用,依靠“灵活机动”战术,建立一统北欧的瑞典帝国;19世纪初,炮兵出身的拿破仑依靠大规模集中火炮作战,书写了法
兰西神话。然而,到了19世纪末,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炮兵仍在蹒跚学步,其炮兵编制体制与作战战术远远落后于欧洲大陆。美国炮兵史学家称,若非南北战争,美国炮兵还不知要落后到什么时候。南北战争中的安特提姆会战在美国炮兵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美洲大陆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炮战。
★ 内战前的美国炮兵
1861年之前,美国炮兵部队大多以连为基本编制,各个炮兵连配属步兵旅指挥,或者将更小规模的炮兵分队配属步兵团指挥。这种编制的结果是炮兵成为步兵的附庸,而不是一支真正的作战部队。此外,由于从来没有指挥过2个连以上的炮兵作战,基层炮兵指挥官的水平十分有限。
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步兵师由2或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组成。每个炮兵旅包括2个炮兵中队,每个炮兵中队配备有4门野战炮和2门榴弹炮。此外,他还组建了军属炮兵预备队,由他亲自掌握,以便在决定胜负的时刻和地区对敌实施打击。拿破仑把炮兵作为最主要的作战工具,并注意充分发挥它的机动性,使法国炮兵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攻击力的炮兵部队。美国内战伊始,北方联邦军队与南方邦联军队都准备仿效拿破仑模式,将炮兵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作战。为此,双方都分别对炮兵部队进行调整。
★ 南方炮兵的探索
1861年的夏天,南军的一名炮兵指挥官亚历山大上校尝试性地将5个炮兵连组成一个炮兵营,探索集中使用炮兵作战的效果,这在北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正当亚历山大上校跃跃欲试,准备大力推进其炮兵体制改革计划之际,彭德尔顿少将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州邦联军队炮兵部队司令,这位保守的将军认为大规模集合炮兵力量作战固然有效,但没有必要常设炮兵营,平时将炮兵连分散配备给各旅,战争爆发时再进行组合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在公牛跑战役(BULL RUN)中,彭德尔顿将军基于形势需要临时将3个炮兵连集合起来,组织起强大火力,为取得战斗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证明亚历山大上校集中使用炮兵的思想是正确的,因此,南军于1862年2月正式设置了2个营的预备炮兵部队。
在弗吉尼亚半岛战役中(1862年3月17日至9月2日),南军炮兵指挥机制的弊病暴露无遗。由于炮兵受所在部队的步兵指挥官领导,而步兵指挥官并不重视炮兵的作用,当部队遭遇强敌时,步兵指挥官首先想到的是组织步兵强攻,而不是寻求炮兵支援。因此,炮兵通常配置在攻击阵形的侧翼,不利于近距离杀伤敌人,也不利于在步兵发起进攻前提供火力支援。
亚历山大上校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可能那段时间我方军队最致命的弱点就在于炮兵部队的使用。没有任何一个炮兵指挥官能够将两个炮兵连组织起来,对重要目标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火力打击。”
南军名将罗伯特&;#183;李将军在1862年6月成为邦联军队总司令后,对炮兵编制进行了初次调整。与拿破仑的做法不同,李将军在师级部队成立炮兵预备队,而不是军级单位。第二次公牛跑战役后,南军对炮兵部队体制进行了第二次重大调整。各步兵师设立炮兵营,各军设立炮兵预备队,军团保留有独立的预备炮兵部队。此外,师炮兵部队司令得到指挥全师直属炮兵部队的授权,炮兵部队总司令同时兼任师指挥官的炮兵顾问。
南军对炮兵部队的改革具有开创性。不过,由于南方作战资源的缺乏,这些改革措施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前并未完全付诸实施。D。R。琼斯师仅配备了1个炮兵连,沃克师的两个旅保留了各自的炮兵连。而南军的“王牌军”——杰克逊军根本没配备任何预备炮兵部队。
★ 效仿拿破仑的北方炮兵
当1861年7月乔治&;#183;麦克莱伦被任命为北方联邦最大的作战军团——波托马克军团的总司令时,炮兵部队的基本编制仍是炮兵连,配属到各个旅和团。上任不久,麦克莱伦命令威廉&;#183;贝里少校对炮兵部队进行改组。威廉&;#183;贝里的改革方案是给每个师配属四个炮兵连,并成立拥有100门大炮的全军炮兵预备队。如果数个师组成军团作战,则各师将一半的炮兵力量抽出,组建成军团炮兵预备队。很明显,这一改革思路完全承袭了拿破仑的大规模集中作战思想。
麦克莱伦的改革计划为整个联邦军队建立了较规范的炮兵编制,但是炮兵的指挥机制仍然不尽如人意。由于师炮兵指挥官是由某个炮兵连长兼任,因此,在作战时,作为师炮兵总指挥的连炮兵指挥官一方面要指挥自己的炮兵连作战,另一方面还要统筹本师配属的其它炮兵连作战。任务如此复杂与艰巨必然使缺乏联合指挥经验的连指挥官顾此失彼。此外,全军所有炮兵指挥官都缺乏大规模炮兵联合作战的经验,也疏于对炮兵联合作战战术进行研究,其指挥艺术水平当然不敢奢望。
拿破仑有句名言:“有了善于用炮的人,炮兵才真正成为可怕的兵种。”美国南北军队炮兵部队在安特提姆会战中的表现证明,有更多炮的军队不如善于用炮的军队。
★ 挺进华盛顿
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引起了南方诸州的强烈不满。于是,南方7个州退出联邦,于1861年2月宣布独立,定都里士满,美国内战爆发。
战争开始后不久弗吉尼亚州加入了南方同盟,波托马克河成了南北双方对峙的边界。由于联邦的首都华盛顿与邦联的首都里士满相距不远,因此,东部战场成为决胜战场,双方都试图拿下对方的首都。
1862年2月22日,林肯下令50万大军发起总攻击。北军在西线节节胜利,但在东线,北军连遭败绩。北军司令麦克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