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8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戚继光兴奋的脸都红了,沈就都快气冒烟了,他之所以费这么多工夫,跟戚继光讨论这个问题,压根不是为了传他官场经,沈就也从不教人这些隳龊东西。他只因为一件事一一戚继光这块自留地上,长了别人的庄稼。
据可靠消息,张居正专门拜会过戚继光,戚继光也回访过,据说两人的关系升温很快。张居正的想法不得而知,沈就也没兴趣知道,他只知道,戚继光是自己将来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绝对不能让任何人抢走。
于是他循循善诱,希望戚继光明白,只要跟着自己,永远都不用操心官场的那些破事儿,可以专心无忧的带兵打仗,可让沈就抓狂的是,戚继光宁肯选一个从没当离开过翰林院的张居正,也不选自己,难道在他眼里,老子就这么没前途?沈就不禁意兴索然,笑笑道:“没别的事儿了吧?”
“没了)末将回去再好好想想一一一一r、”戚继光有些气馁道=“这些事儿,我真的不擅长。”说着一脸无奈的望着沈就道:“大人,您要是能挺过这一关去,那该多好啊。”
“嗯?”沈就两眼睁大了一些道:“什么意思?”“要是您能过了这一关,肯定比张太岳厉害多了,那末将以后还愁什么?”戚继光理所当然道。“我过哪一关?”现在轮到沈就摸不着头了。
“您不用瞒着我了,我能挺得住。”戚继光峭沉痛道:“其实看谭纶、尹凤也被招到北方来,我就知道,大帅要被架空了……您又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支出京城,这又斩断了大帅在京中的臂助,看来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了。”说着难过的看着沈就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他们拿下大帅后,也不会放过大人的。”
听完戚继光的话,沈就发了好一会儿愣,才盯着他问道:“这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我自己想的”戚继光道:“不过是张太岳提醒我才想到的。“他提醒你什么?”沈狱的眉头皱起道。
“他说十一一十一一”戚继光吞吞吐吐)想了想)还是对沈就道=“他让我不要为一时意气,永失报国建功的机会。”其实张居正还说‘良禽择木而栖”不过戚继光务人厚道,不欲给他抹黑。
“原来如此十一一十一一”沈就长长舒口气道=“看来以后)做人还是直接点好。”说着给戚继光一个神秘的笑容道:“你不妨走着瞧,看看我能不能倒?”
“我相信大人……”戚继光重重点头道。
“呵呵……”沈就微微颔首道:“天不早了,早些回去休息0巴。“您也早些休息。”戚继光郑重行礼,顿一下道:“您能平安无事,是末将和戚家军的福分。”“嗯。”沈就露出开心的笑容。
戚继光走远了,大帐后转出徐渭的身影,他伸个懒腰道:“我说,你犯得着费这么大劲儿吗?他可是你的老下级,为人又忠厚可靠,干嘛不知说呢?”“有话直说十一一十一一”沈就淡淡一笑随口胡说道=“不是领导干部的作风。
“你就瞎说吧。”徐渭是不信的,但也没了兴趣,哈欠连连道:“连着赶了两天路没合眼,我现在站着都能睡眷了。”——,——^——分割——,——/——还走路由器的毛病,捣鼓了好久才连上,还断断续续的,结果现在才发
第七二六章 梦想、现实(上)
天津原叫海津馈,是元朝的渭粮转运枢纽,本朝定鼎后,成祖朱棣便是从此渡过大运河南下抢了皇位,后来成了永乐皇帝后,为了纪念才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扼守京师门户的战略要地,天津并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而是归属兵部直辖,有三个卫所,分别是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每丑…士兵足额五千六百人,三卫一共十万六千八百余官兵,先直隶于后军都I府,后来随着五旱都督府的式微,现由兵部直辖。
倭患大起后,又数次加强军备,更是尽迁沿海五十里内的民众于内陆,并在海边筑起林立的炮台,在水下布满了暗桩铁索,只留几条水道以供通行。若不是自去岁起,漕运被迫改海运,由此经漳卫南运河入京,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冷冰冰的军事要塞。
沈就抵达的前一天,天津卫的指挥伎、巡按御史,已经为他备好了船只,恭候钦差大人光临。所以队伍一到海边,便可以直接经栈桥上船了。
等候队伍上船的功夫,沈就看到不远处另一个码头上,有一队海船正在卸货,他一问,原来正是运送京师的粮草……因为运河淤塞,海般不能入河,必须要经过河船的转运才行。沈就登时来了兴趣,紧一!身上半旧的貂皮大氅,对陪同官员道:“走,咱们过去看看。”沈就对渖运深恶痛绝,对朝廷能主动改为海运,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次执意要走海路,也是有考察一下的意思。
天津的文武官员不觉着有什么好,但这里钦差最大,人家想干啥大家只有侍奉着。
于是一行人迤逦来到忙碌的货运码头,这边负责的官员也得到知会,赶紧过来拜见。沈就态度和蔼的向他们打招呼,听他们都是谐运衙门的人,便礼貌性的问道:“河运改海运,你们还习惯吗?那些人竟想也不想,便一起摇头道:“很不习惯。”“为何?”沈就淡淡笑道,心情已经不是起先那么愉快了
他们相互看看,最后由一个领头模样的官员道:“回大人,海上风高浓急,暗礁密布,还有海盗骚扰,咱们每次都得提心吊胆不说,还得把黄水吐出来……”
“而且不到一年时间,就沉了七艘船,没了上百弟兄……”又有人接话道:“得亏明年就恢复原样了,不然小得们可真要活不下去了。”便引来一片附和声。
沈就听了很不是滋味,但见他们说得认真、不似作伪,便压着火气道:“是谁告诉你们,明年就恢复愿意的?”
“我们总督大人啊?”那官员答道:“他跟我们拍胸脯保证,坚持到开春,就不用遭这份罪了。”其余人也纷纷附和道:“是呀,大家都这么说。”“据说徐阁老也已经批准了呢。”“哦……”沈就不由微微皱眉,那些人见他如此表情,不由惴惴道:“难道又有…变化不成?”
“呵呵……”沈就自重身份。不愿引起丝毫风波,笑笑道=“本官是礼部侍郎,你们问我漕运的事情,岂不是问道于盲。”风趣的解答,让众官员放下了心,但他自己的心,却紧了起来。
其实沈就并非全然不懂航运,而且作为一个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保持高度关注,且与苏松谐帮有着密切关系的官员,他至少知道,要维系这条所谓的南北动脉,主要花费在清淤疏浚,保持其通航能力。当他从户部得到确切数字后,惊得半天没说话一一取嘉靖以来的平均值,每年是九十七万八千余两白银。换言之,近四十年来,大明光维持这条运河通航,便花费了白银四千万两。
而以现在的航海水平,采取一条既近而花费又少的,从海上到京师的路线,并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在宋无时期,中国的航海业便可以支撑起远洋海运,何况是区区近海运输呢?
当然沈就也不是初临贵境,他知道经过漫长的海禁之后,明朝的官员和百姓,都对大海有一种恐惧心理。他们害怕海洋和侵扰海岸的海盗,以致于他们认为海运是一件风险极高,得不偿失的危险买卖。
但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即使在海禁最严厉的时候,往来于南北沿海的走私船只,也达到数千艘。走私商们将南北的货物对运,便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快速售罄,却仍可获取高额利润。试问连船小势孤的海商都敢是海路,朝廷有数不清的军舰大般,为休么不敢呢?
更荒谬的是,朝廷非但不进行这种尝试,反而对走私海商严厉打击,禁止海运的开展。仿佛和这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运输方式
有仇一般,执意维持原先那种低效,昂贵的运河运输。沈就深知,这条曾经辉煌夺目,如今却淤塞的、狭窄的、腐朽的谐运河道,就像极尽栓塞的血管,严重制约了大明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由封闭、迟缓、无序、低效的漕运,带来同样保守、自封的思想,一定会窒息本就稀薄的空气,使华夏文明错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他一度以为,相较于棘手的政治改革而言,将显然落后的漕运,改为已经证明可行的海运,难度要小得多;也寄希望于开放进取的海上航运,能为这个沉重的帝国,带来习习进取的清风。
所以他早就下定决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这件事情办好。但显然还不到时候,因狗拿耗子是官场大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一个礼部官员,不能对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