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将来去外地安家,谁来伺候老妈子。”姐姐担心说。过去父亲健在,她不会想那么多。现在父亲不在了,这成了她的心病,自己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照顾母亲,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里还有弟弟,或者……或者将来老妈子愿意和我们住,我把她接出去。”罗平安说。
“涮坛子(开玩笑)。”罗母连连摇头:“我不出去,外面不好耍,我就住在云锦山,哪儿也不骑(去)。”
“哎,我和她的事,八字还没有一撇,你们急啥,以后再说。”罗平安慰母亲。
姐姐的眼睛一亮,“既然你和她八字还没有一撇,我看,不如就在家乡找一个婆娘,像我这样,又可以照顾公婆,又可以经常回娘家,两头都能兼顾到,两全其美。”
“斗是(就是)。”罗母赞同说:“不同的山唱不同的歌,不同的树结不同的果,夫妻不是一个地方的人,在一起过日子好恼火(困难),她搞惯(习惯)不了你,你搞惯(习惯)不了她,日子过得悬吊吊(不稳定)。”
“平安,如果你相信姐姐,我就在家乡帮你找一个,四川女子不会比西安女子差,唐代大美人杨贵妃就是在四川出生的。”姐姐说。
“要得,家乡的女娃儿多得很,还怕找不到活(合)适的。”罗母高兴说。
“别扯把子(别开玩笑),现在是老汉的忌日,不说这些了。”罗平安说着站起身,不想再听两个女人的唠叨。他正打算离开,门口又闪出来一个女人。
“嬢嬢,……哦,大姐也回来了!”杨秀云出现在门口。这次她没有背药箱,而是身穿白大褂,手上捧着一个热水瓶。
“是幺妹,快进来坐。”罗母热情说。
“不坐了,我还有事,搞不赢(忙不过来)。”杨秀云走进屋,提起热水瓶对姐姐说:“大姐,去找一个碗来,这是给嬢嬢煮的中药。”
姐姐走到灶台前,找来一个粗瓷碗,说:“麻烦你太多了,我带来一些黄糕粑,你拿一些去吃。”
“再吃黄糕粑,我也变成黄糕粑了。”杨秀云扭动着粗壮的腰杆开玩笑。
黄糕粑是当地一种美食,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家庭主妇都会做,类似书快粽,只是外面裹的是当地特产姜黄叶,没放任何防腐剂,也可以存放一个月。
一听到“黄糕粑”,罗平安立刻想起上小学的快乐时光。那时候他的座位在杨秀云身后。一次,杨秀云站起来回答老师提问,恶作剧的他将一块黄糕粑放在她的板凳上,结果被杨秀云坐在屁股上。下课后,同学们都捂着鼻子离杨秀云远远的,后来一个耍得好的女同学告诉她,她的裤裆上沾有“屎巴巴”。直到现在,杨秀云也不知道这是谁干的好事。
“嘿嘿。”罗平安忍不住笑出声。
“笑啥子?”杨秀云不解问。
“我看你好安逸。”罗平安随口说。
杨秀云的脸唰地红了,肉肉的脸蛋就像生孩子报喜的红鸡蛋。“安逸”这个词在四川话中有多个意思:喜欢、舒服、很好、精彩……,不知道罗平安说得是哪一个意思。
“你是看我胖得好安逸吧,我比小时候胖多了,没办法,喝一口水都长肉。”杨秀云自嘲。
“胖人有福相,你看观音菩萨,也是胖嘟嘟的。”罗平安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来夸奖老同学。
“幺妹就是我们大队的观音菩萨,医术好得很,啥子病都会治,像她老汉儿一样。”罗母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赞美杨秀云。
“我比老汉儿差远啰。”杨秀云打开热水瓶塞子,将中药倒进碗里:“这付中药是老汉儿开的方子,他说补气补血,对嬢嬢的身体很有好处。”
“谢谢杨医生,老妈子有你关心,我斗(就)放心啰。”为了表示对老同学的衷心感谢,罗平安特意说了句家乡话。
“莫方起我(别难堪我),还是叫我幺妹吧。照顾你妈是应该的,我愿意当个拥军模范。”杨秀云冲罗平安挤了挤眼睛。
姐姐走到两人身边:“军民团结如一人,你俩就当一家人算啰。”
“要得。”罗母乐得合不拢嘴:“幺妹,你要当拥军模范,就到我屋头来当撒。”
杨秀云的脸色刚恢复平常色,被她们一说,又臊红了。她拔腿就往门外走,“我走了,下次再来。”
“急啥子,耍一哈嘛。”姐姐和罗母一起追到门口,但杨秀云已经跑远了。
姐姐推了一把罗平安:“快,去送送老同学。”
“送什么,她又不是稀客,天天都来我们家。”罗平安说完又补充一句:“她来给老妈子送中药。”
“她哪是来给老妈子送中药,她是来看你的,因为你回来了,她专门来看你。你没发现吗,刚才她的脸红了好几回,我都看得出来了,她好喜欢你。”姐姐说。
“我是老猫儿(老太婆),有啥子好看,幺妹是来看你的。”罗母也说。
“鬼扯(瞎说)!”罗平安说着走进卧室,一头栽倒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头,再也不想听两个女人絮絮叨叨了。
没过一会儿,有人掀开他的被子。他睁眼一看,是姐姐。
“我先回去了,家里还有个小娃儿要喂奶,我过几天再来看你。”姐姐说。
罗平安站了起来:“你娃儿多,过来不方便,还是我去看你吧。”
“不用了,你多陪陪老妈子,她说明天要去云锦场赶集,顺便去卫生院看病,你跟她一起去吧。”姐姐说。
“行。”罗平安爽快答应。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第二天,罗平安借来一辆二八载重自行车,搭载母亲去云锦镇赶集。
与其说自行车是借来的,倒不如说是罗平安用身上那套的确良军装换来的。他到生产队长家借自行车,正巧队长的儿子要去邻村相亲,找不到合适的衣服,队长看中了罗平安身上的军装,于是达成互借交易。
后来罗平安的军装被乡亲们借过好几回,除了相亲,还有照相的,结婚的,走亲戚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人的衣服只有蓝和黑,而且补丁加补丁,如果穿一套的确良军装外出,相当于现在穿毛料西装一样神气十足。
临出家门,罗平安发现母亲身后的背篓沉甸甸的,他掀开上面的盖布一看,装的是艾冰送的两瓶西凤酒和一瓶军用猪肉罐头。
“这些都是我孝敬你的,不要拿出去。”罗平安将背篓里的瓶瓶罐罐拿出来。
“屋里没得人吃酒,你老汉也不在了。” 固执的罗母又将东西放进背篓。
“猪肉罐头给弟弟们吃,酒也放不坏,只占巴掌大的地方,就留在家里,不要拿出去搞投机倒把。”罗平安又将背篓里的东西拿出来。他不愿意将艾冰送的礼物拿出去换钱,这是对美好爱情的亵渎。
那时候,农村人手头上几乎没有现金,经常用物物交换的方式满足生活需求,这两瓶白酒和一大罐头猪肉,能换好几斤面条和几扎纺土布的麻线。
“哪里是搞投机倒把,这些礼都是送给杨院长的。你不在家,都是幺妹来关心我,照顾我,我要感谢人家。”罗母说。
罗平安不屑:“你这是背石头爬坡不嫌累。幺妹照顾你,因为她是大队的赤脚医生,她老汉不会收你的礼,送也白送。”
“你懂不起(你不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不让我送礼,我就不去看病了。”罗母将桌上的空背篓重重摔在地上:“空着手去见杨院长,少皮(丢脸)得很。”
“哎——!”罗平安望着生气的母亲叹了一口气。他不想耽误母亲看病,只好拾起空背篓,乖乖地将酒和罐头又放了进去,“不扯筋皮(不吵)了,就听你的。”心想,怎么背出去还怎么背回来,无非多受一次累罢了。
罗母的脸上日出天晴,露出灿烂的笑容。
云锦场是当时公社所在地,镇子不大,仅一条一百米多长的石板老街,清朝时就有人开始在这里定居了。公社卫生院位于老街的尽头,是一栋解放后才修建的红砖青瓦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门诊、药房、手术室、样样齐全,还有两间简陋的病房,病床上只铺着草垫,如果谁来住院,要自带铺盖卷。
罗平安与母亲在卫生院里兜了好几圈,才在一间病房里见到杨院长的背影,他正在手把手教一位赤脚医生模样的小伙子扎针灸。被扎针的是一位偏瘫病人,脸上、胳膊上、腿上都扎满细长的银针,看上去就像是个刺猬。
“杨医生。”罗母站在病房门口怯怯打招呼。
“是看病嘛,到门诊等我,我马上就来。”杨院长头也不回说,语气生硬得令人生畏,不敢靠近。
罗平安与母亲在门诊室等候了二十多分钟,杨院长才匆匆赶过来。他五十出头,瘦小的身材显得精明干练,下巴留着稀稀疏疏的长胡子,好像胡子越长,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