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偃勃然大怒,劈手就去抓陈褒,陈褒敏捷地跳跃一边,叫道:“你不愿俺代劳,你就直说嘛!为甚动手动脚?怎么?难不成你还想扛扛俺的腿?俺可吃受不起。”
诸人尽皆大笑。程偃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荀贞笑道:“先别闹。亭里边得有人留守,总不能一下全都走完。你们谁愿留下?留下的晚休息一天,排到后天休沐。”
繁家兄弟不肯留,程偃也不愿留,杜买家有幼子,他也想回去看看。最终,只有黄忠、陈褒愿意留下。
“那就这么说定了。黄公、阿褒,辛苦你们一天。明儿一早,杜君、阿偃你们就可以回去了。……,别忘了,后天不要回来太晚。”
诸人齐声应诺。
荀贞和许季回后院,走过杜买身边的时候,关心地说道:“杜君,今天跑了一天,肯定累坏了,早点休息!”从腰间解下环佩,递给他,笑道,“我听阿褒说,再过几天,就是我那小侄的生辰。我明天要去县里,没法儿登门亲去,这个环佩当作礼物罢。”
“这,这怎么行!”
荀贞不给他推辞的机会,强塞到他的手里,回去后院。
杜买站在前院的夜色中,拿着环佩,望着他的背影,神情复杂。
……
次日一早,天还没亮,荀贞就起了床,洗漱过后,牵马出亭,踩着晨光,往县中去。
——杜买、程偃、繁家兄弟比他起得还早,也比他出发得早。
昨晚回到后院,他特地问过许母,问想不想跟他去县中。许母年纪大了,不愿动。她既不想去,许季自然需要留在亭舍照顾,也不能去。单人独骑,迎着秋季的晨风,他抖擞精神,沿官道一路疾驰,只用了一个多时辰,就望见了颍阴的城门。
颍阴是一个大县,城周七八里,疫病前,城中近万户,四万多人,在疫病中亡故了不少,今年八月算民的时候,算得还有住民三四万人。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约五丈,宽有三丈余,开了四个城门,角楼、马面等防御性的设施样样齐全。城外有河,河上有石桥。荀贞在桥头下了马,牵马过桥。
护城河的水很深,碧波粼粼,走在桥上,水气扑面,令人顿觉凉冷。
因为他从亭中回来得早,所以这会儿桥上还没有多少行人。一个荆钗布裙的妇人可能来城中串亲戚的,走在他的前面,一手提了个竹篮,上边用布盖着,一手牵着个五六岁的垂髻孩童。
被清脆的马蹄声惊动,那孩子走两步便回一次头,吃着手指,好奇地打量荀贞和他的坐骑。妇人扯紧了他的手,飞快地扭头看了一眼荀贞,低头小声对他说了句什么,避到石桥的一侧。荀贞虽相貌俊秀,但牵马、带刀,最主要的裹着赤色的帻巾,定非百姓,是个吏员,主动做出退让总是没错的。
荀贞本想等他们过桥后再过去,既然妇人让开了路,他也不是矫情的人,快步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妇人低着头,不敢看他;小孩儿胆大,当马经过时,伸手想摸。那马虽是老马,也不是战马,却也自有骄傲,岂肯容小孩乱摸?打了个响鼻,吓得那孩子赶紧缩回了手。
荀贞歉意地说道:“马劣脾躁,吓住了你们,对不住。”
那妇人嗫嗫嚅嚅,不敢应声。道过谦,荀贞正欲走时,听得一人朗声笑道:“这不是荀君么?”他驻足回望,见一辆牛车缓缓地上了石桥。
车上跪坐一人,三十多岁,面白长须,却是本乡的乡蔷夫谢武。
荀贞放开缰绳,长揖行礼,说道:“贞见过谢君。”
谢武将双手放在车前的横木上,站起身,扶轼回礼,笑道:“你怎么回来了?”
“今天休沐,所以回家看看。”
“倒是巧了!我今儿个也是休沐。看天气不错,所以进城转转。”
说话间,牛车近至马前。石桥虽宽,奈何谢武的牛车驾了两头牛,再加上车厢的宽度,还有一边儿那个妇人和孩童,显得有些拥挤。荀贞忙牵马前走,给他让出路来。
谢武瞥了那妇人和孩童一眼,笑对荀贞说道:“荀君恂恂自下,温文敦厚。不以稚子年小而表歉意,名门风范,果然荀家子也。”
“孩童被我的坐骑所惊,错虽在马,我是它的主人,道歉自是应该。”
下了桥,车、马并行。谢武坐回车上,问道:“荀君归家后可有闲暇?能否出来?”
“谢君有何吩咐?”
“我又不是你的上官,你也不是我的下吏,能有什么吩咐!我打算等会儿去找刘公文。荀君若有意,便一起去!刘公文家中有一个婢女,唱得一口好曲,清澈好声,响遏行云,号称‘不让秦青’。三五知交,谈论名士,按曲饮酒,不亦快哉!”
刘公文,即上次和秦干一起来过亭中的刘儒。
“刘君今日也休沐么?”
刘儒身为县吏,不到休沐的时候是不能回家的,平时必须住在县衙的宿舍里。谢武笑道:“他奉县君之令,往阳翟出了次公差,事情办得不错,县君很满意,所以准他在家多休息几天。”
“我回家后需得拜见族中长辈,怕是不能欣赏刘君家中婢女的歌声了。”
“噢?也是。离家多日,是该拜见。”
石桥再往前不是很远就是城门。进了城门,两人分道扬镳。
城里街上的人远要比城外多,或裹帻巾、或露发髻,或襦绔布履、或褐衣佩刀。偶尔也有头戴高冠、褒衣博袖的儒生经过。人来人往,说不上喧噪,却也甚是热闹。
谢武的那辆牛车,双牛驾辕,颇为拉风。目送它混入人流后,荀贞亦牵马归家。
……
他家在高阳里,位处城西。
高阳里,本名“西豪里”,因为荀淑的八个儿子,即“荀氏八龙”皆有才名,时任颍阴县令的苑康便“以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将里名改成了“高阳里”。
他自小生长本城,道路熟悉,从大道下到小路,又从小路转上大道,转来转去,抄了近路,没多时,就到了里外。城中的“里”一如乡下,亦有墙垣、里门。
看守里门的里监门姓邓,四五十岁,跛了一只脚,见荀贞牵马入门,忙从侧室中迎出招呼:“荀君回来了!”
高阳里中的住民半数姓荀,此外,又有邓、胡两个杂姓。荀氏天下知名,邓、胡两族自然对荀家子弟都是恭敬有加。荀贞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今儿个休沐,回来看看。”
“荀君初任亭长,离家五六十里,一去这么多天,在亭中过得可好?繁阳亭是个大亭,民户众多,没遇上什么麻烦事儿吧?”
“一切都好,有劳邓公挂念了。”
姓邓的里监门看着荀贞背影远走,称赞似的连连摇头,自言自语地说道:“荀家子侄出色得不少,但要说礼貌,没一个比得上荀君!”他可能喜欢摇头,一边看着荀贞远去,一边摇个不住,直等荀贞的背影消失不见,这才回入门中内侧的屋中。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31 唐儿
前几天没能一天两更,改得差不多了,九点加一更。
——
相比“繁阳亭”各里,高阳里十分整洁。
里中道路笔直,铺着青石板。每天早晨,里监门都会扫一遍,很干净,刚洒过水,青润润的。
巷子两边的屋宅粉墙朱瓦,“比户相连,列巷而居”,排列得整整齐齐。
家家种的都有树,或桑或榆,也有果树,枝叶耸出墙外,远望如冠盖相连。每当起风的时候,枝叶飒飒,响声相连,就像是谁在吹口哨似的,从里头一直响到里尾。记得多年前,与荀攸一起随荀衢读书时,荀攸最喜欢这样的声响了,常在院中陶醉地闭目倾听,并问荀衢:“仲父,这就是严子所谓的‘天籁’么?”
严子即庄子。光武帝的儿子明帝名叫“刘庄”,为避他的讳,所以改称“庄子”为“严子”,“庄”、“严”意思相近。所谓“为尊者讳”,改名的不止庄子,荀氏乃战国荀卿之后,前汉宣帝名叫刘询,同样为避刘询的讳,荀卿也被改称“孙卿”。“荀”、“孙”,古音相通。
荀贞自穿越之后就在本里居住,住了很多年了,今从繁阳亭归来,走在巷中,所观所见,尽皆熟悉之极的人、物,隐约间有一种“回到了家中”的感觉。
“前世的家已回不去了,这里可不就是我的家么?”
高阳里中三姓,荀氏不必说,都是荀贞的族人。邓、胡两姓,久与荀氏伴住,也全都认识荀贞。走在街上,不时碰见有人从院中出来,或从里外回来,一路上说话不断。
有知他去繁阳任职的,见他衣冠整齐地回来,免不了问一句:“荀君,在繁阳亭过得怎样?”
有叫他“荀君”的,也有称呼他“四郎”或“阿叔”的,前者为外姓,后者是族人。荀贞兄弟四人,按照“元、亨、利、贞”的排行,他排行第四。上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