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帝时的酒泉郡女子赵娥为父报仇,在光和二年於县都亭前杀了仇人,然后去自首,当时满城百姓去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最后被县尉“强载回家”,无罪释放。不止如此,当时的凉州刺史、酒泉太守还“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给她刻石立碑,以显其家门户。

当过平皋县长的张歆也放过为父母复仇的人。“有报父仇贼自出,歆召,因诣阁曰:‘欲自受其辞。’既入,解械,饮食,使发遣,遂弃官亡命”,后来“逢赦出”,“由是乡里服其高义”。

桓、灵时的名士申屠蟠少年家贫,当过漆工,他郡中有一“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杀夫氏之党”,不止杀了一个人。外黄县令梁配打算杀了她。申屠蟠时年十五,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没碰上好官儿还该给她“表旌庐墓”,何况碰上您这个好官儿呢?梁配觉得他说得对,就没杀缑玉,“减死”。“乡人称美之”。

放走复仇者的不止有官吏,还有皇帝。“宁叔,字茂泰,广汉人,与友人张昌共受业太学。昌为河南大豪吕条所杀,叔杀条,自拘河南狱。顺帝义而赦之”。

最年轻的复仇者大概是绵竹少年左乔云,年十三杀了打伤他养父腿部的县吏,“以锐刀杀吏”,接着大概是夏侯惇,年十四杀了侮辱他老师的人,“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人,由是以烈气闻”。

《后汉书·逸人传》里记载了一个人,名叫周党,此人曾受乡佐侮辱,后去京师求学,读《春秋》,读到齐襄公九世不忘复仇,知道了复仇之义,“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回乡去找那个乡佐,约期决斗。兵刃相交,他却打不过对方,反又被打伤。这个乡佐被他的“义”感动,“服其义”,就用车拉着他,拉到自己家里给他养伤。周党伤好后,“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这就是“九世复仇,《春秋》之义”。

书中许仲见仇家有病而不杀之,也是化自汉书记载的一个故事:“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拒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他的仇人们后来病愈,“悉自缚诣憙,憙不与相见,后竟杀之。”赵憙是东汉名臣,后来当过平原太守,当过太尉,被封节乡侯,章帝的时候又当过太傅,“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再说一下两汉时复仇风气最烈的地方:

西汉时是一在关中,二在颍川、南阳、河内、洛阳,三在太原、上党等地。

颍川等地在先秦时是韩、魏故地,战国时这里的复仇风习就十分盛行,孟子还专门讲过。西汉时不少为人复仇的侠者都是这里的人,如郭解、韩孺、剧孟、薛况。时人对这个地区重於报仇的民风是感受一致的,西汉中期的邹阳说:“韩魏时奇节”,奇节就是指为人报仇之风。两汉之际,寇恂也对刘秀说:“颍川剽轻”,复仇风盛,建议以精兵驻守。

东汉时,复仇风气的地域有所变化,太原、上党地区的复仇风习有所减弱,关中依旧保留了浓郁的复仇习俗,不过从文献来看,是时内地复仇最烈的是颍川、南阳及邻近一带,见之於史的东汉复仇事例大都发生在这里。

越是战乱,复仇越烈。曹植《精徵篇》:“壮年报父仇,身末垂功名”,《结客篇》:“结客少年扬,抱怨洛北芒”。结客,就是结交宾客。

最后说一下两汉法律对复仇的定义和惩罚。

秦汉之际,复仇是被视为正义的。

西汉建立后,复仇是非法的。

新莽末至东汉建立,复仇是失控的。

光武帝到和帝九年,大约七十年间,对复仇的控制是松弛的。桓谭曾上书朝廷,力主严惩复仇者,但受到了光武帝的冷落,可能是光武帝受公羊学所倡导的复仇思想之影响。章帝建初五年制订了《轻侮法》,明确规定从宽处置为父母报仇之人。这条法律一直延续了十七年,到永元九年。

和帝永元九年到东汉末,处於对复仇的严格控制期,废除了《轻侮法》,为父母报仇也要受到严惩了。放走复仇之人的官吏也要受到惩罚,如前边提到的张歆就弃官亡命了。在这个时期,虽对复仇的行为严格控制,但权势之家在杀人后却可避免法律的制裁,如夏侯惇、如阳球。

对两汉的复仇之风,荀悦曾经做过一番论述:“或问复仇古义也。曰:‘仇,复仇可乎’?曰:‘不可’。曰:‘然则如之何’?曰:‘有纵有禁,有生有杀,断之以法,是谓义法并立’。”荀悦认为既要靠法律来约束,也要通过避仇来防止复仇行为的滋长。

汉以后,有关复仇的法与伦理的关系仍有学者如韩愈进行探讨,但他们都受到荀悦的启发。

以上内容多引自《汉代社会风尚研究》。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3 书里有一个错处,向大家道歉
书中讲到种拂、刘翊和阳翟黄氏。

种拂应该是在中平五年当的颍川太守,书中讲的这件事应是发生在中平五年,把他写提前了,不过不影响情节。
此外,还有一个断句的问题。

书中讲到的阴修等,出处是《三国志》注引之谢承《后汉书》:“南阳阴修为颍川太守,以旌贤擢俊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锺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中华书局本和岳麓书社的本《三国志》都是这样断句的,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阴修任命钟繇等为吏”。

刚才读许昌学院周健先生《中平六年颍川郡纪事》一文,他认为这句话应该重新断句为:“察功曹锺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若是按此,则阴修出任颍川太守是在中平六年,因为荀彧是在这一年被举为孝廉的。回看书中所述,可以按此修改,只是把太守和功曹等换个人名,不过,即使不换,似乎也对主线影响不大,至多是把与钟繇等在郡朝的交往改为在私下的交往。听听大家的意见吧,大家若多数说改,那就抽空改,大家若觉得不改也行,那就不改。

我这个人记性不好,汉末这么多名人、故事,肯定会有记错、记漏的,请书友们随时批评指正,谢谢。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4 最风流之武评(一苇)
最风流之武评
作者:一苇
太原罗本先生集前人杂剧评书之精华,杂糅出入张氏幕府参与军机所得,费十年之心血作出一部雄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一出,但凡其后之通俗演义小说皆不能出其右者,盖因三国一书在无歪曲重要史实的基础上,其对百余年波云诡谲的乱世进行了精彩描述,无论是官渡、赤壁、夷陵这样的战略决战抑或宛城、濮阳等中小规模的战斗均无重复之感,在合理性和娱乐性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但能让三国演义胜过同侪,千载之后神州大地上到皓首苍头下至垂髫童子均津津乐道于三国,在于其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各具鲜明性格的英雄人物。小儿辈戏谑“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但凡华人之地,三国就是永远的话题。
余于牙牙学语之时,即嗜听评书,单田芳先生播讲一部《明英烈》即为启蒙之作。时至今日只记得盔歪甲斜的常茂、诙谐搞笑的胡大海、北国武圣人脱脱老太师,其余人物均面目模糊矣。后得闻袁阔成先生之《三国演义》,如获至宝,每日午餐时食不知味,无所落箸,被家母斥为三国下饭。及长,观前人以汉书下酒,不由抚掌大笑“英雄所见略同,古今不易”。又,幼稚园时以一部《三国演义》开蒙,胜三字经多矣……。。
《三国演义》一书成文数百年后,文明昌盛,有一唤为互联网之神器现世,一众喜好舞文弄墨之徒亦借此力,作架空历史小说大兴于世。盖其能圆一众人等心目中缺憾,重定地水风火,另开世界耳。此等书中,三国世界亦颇茂盛,惜乎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可观者寥寥。幸中原一大才,名唤赵子曰先生做一奇文《三国之最风流》颇与某心中之三国相通。得览以来,爱不释手,虽只有开篇数卷,但管中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