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功曹书佐感慨地说道:“县人有的说荀君深刻好杀,是个寡恩的人;有的说荀君赈恤乡民,是个爱民如子的人。众说纷纭。我与荀君素未谋面,本不知何所适从,不知道该听信哪种说法才好。今日一见,才知‘寡恩’之语不足信也。荀君年岁虽不高,与我相仿,但他的德行胜我何止十分!真有长者之风。”对时尚拱了拱手,说道,“时君,在下告辞了。”
时尚惊讶问道:“告辞?你不是说久仰荀君之名,今日来入本乡,若过而不拜不合礼节么?咱俩从官寺一路找到这里,荀君就在面前了,你却又为何忽然提出告辞?”
这个功曹书佐说道:“荀君的德行如峰巅青松,高洁临渊。我今来贵乡,风尘仆仆,身上不洁,不敢拜见。待我回去,等到休沐之日,盥洗沐浴、换过熏香新衣后,再来拜见。”
两汉四百年,前汉民风质朴,重义轻死,明朗直露,后汉儒学渐深,发展为士人重名节,而到汉末,又由好名节发展为清议、清谈,世风也渐变为潇洒通脱、任性率真。这三者一脉相承,再往后就又因战乱等等因素干脆发展成了魏晋风流。这个功曹书佐今天的举动就颇有东晋时王子猷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意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尚看着他离去,登车远走,心中想道:“此人这一离去,来日县中必又会再添一段佳话。”
这个功曹书佐所谓“身上不洁,不敢拜见”云云,也许是真心话,又或者也许只是托辞,实际上只是想借此来“邀名”,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个举动能让县人看到他礼敬贤士的“诚心”,但不管如何,至少对荀贞而言是件好事,至少也能通过此事让县人们知道了他的“德行”有多高。
时尚转回目光,继续看荀贞断案,同时又不禁想道:“当日在先生家辩论过荀君捕灭第三氏是对是错后,先生命我辞去里监门的职务,来拜见荀君,言外之意是要我投到荀君门下了。我虽也很看重荀君,他出身高门,祖父辈都名重天下,本身也有才干,肯定早晚必成大器,但毕竟现在只是个有秩蔷夫,我本以为就算投到了他的门下,短日内怕也只能奔走其门下而得不到回报,却没想到这才短短几日,就因为他的举荐,使我得任了本乡的乡佐。”
他眼里看着荀贞,暗里下定决心:“便不说这份知遇之恩一定要报答,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只为了日后的出人头地,也一定要尽心尽力地为荀君效命!”
荀贞自来西乡后,收揽的都是轻侠之辈,时尚算是第一个读过书、有点学识的“寒士”了。他的这个决定,荀贞自不知道。在乡民的劝解下,荀贞直起身子,对程三和王甲说道:“程三,你说你和王甲平日不睦,你们同住一里,又能有多大的矛盾呢?今天我就给你们做个和事老,过去的事儿不再说了!从今天起,你们能不能和睦相处?”
程三感激他的恩德,没口子地答应:“能,能!”
王甲一方面惧怕他的威严,一方面也是被他刚才的举动感动了,亦应道:“能,能!”
荀贞露出笑脸,站起身,亲自把他两人的手放在一块儿,令他们互相握住对方的手,欢喜地说道:“这不就好了么?皆大欢喜!”又立在他们的身前,环顾众乡民,说道,“诸位世居本乡,鸡犬相闻,日后应彼此和睦,守望相助,便偶有口角纠纷,也万不可动辄就粗口、斗殴。若你们平时有什么困难,可来官寺找我,我必竭力相助。”
乡民们都拜倒应诺。
就在此时,有四个人分成两拨,从官道上下来,走至近前。众人看去,却是方才离去的许仲、小任和那两个争缣的乡民。许仲与小任一人带着一个,来到荀贞面前。
乡民们不知这是何意,安静了下来,听荀贞说话。荀贞问道:“如何?”
许仲指着自家带来的那人,是那个四十多岁的,答道:“奉君之令,我尾随其后,听见他连声埋怨,说君坏了他的缣布。”
小任也指着自家带来的那人,是那个三十四五的,答道:“奉君之令,小人也尾随其后,见他欢喜雀跃,只顾着一遍一遍地拿着钱袋数钱,并不可惜缣布。”
荀贞了然颔首,问三十四五的那人:“你可服罪?”
“小人何罪?”
“依律:‘盗赃值过六百六十钱,黥为城旦、舂。六百六十到二百二十钱,完为城旦舂’。这匹缣布值钱六百以上,你的罪行轻则完为城旦舂、重责黥为城旦舂。你如现在承认,便饶你不黥;你如不肯认罪,我必从重处罚!”
“小人冤枉!”
荀贞挥手,令小任把这人手里的半匹缣、三百钱夺下,吩咐说道:“送去本亭,教本亭亭长依法严惩。”等小任把这人押走,他亲将缣交给四十多岁的那人,说道,“适才因你二人各执一词,难以断案,故此,我把你的缣分成了两半,如今真相大白,这半匹缣还给你。”
四十多岁这人又惊又喜,忙将缣布接过,把荀贞早前给他的那三百钱交出,称谢不已,最终忍不住,问道:“荀君因何知道这匹缣布是小人的?”
“一匹缣长数丈,织造不易。我把它断成了两半,若他真是此缣之主,又岂能不抱怨?这三百钱你不必还我了,只当是给你的补偿罢。”
缣帛断为两半,虽然还可以卖,但肯定价钱比不上一匹缣。四十多岁这人千恩万谢,围观乡民至此方恍然大悟,皆称:“荀君神明!”
两桩案子,一件显示了他的宽仁,一件显示了他的智慧。不但乡人心服口服,旁观的时尚也是心服口服,见他断案已毕,挪步上前,准备拜见。恰在此时,不远处的官道上有十几个人经过。一人骑马,余者步行相从。荀贞举目观望,瞧见骑在马上的那个人年约三旬,虬髯满面,玉带华服,腰佩宝剑,壮甚威武,问左右:“此谁人也?”
许仲不认识,不能回答。有认得的乡民答道:“这是从阳翟来的上师。”
“上师?”
“对,太平道的上师。骑马这人名叫波连,他的兄长波才乃是本郡的太平道渠帅。”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65 延揽勇士(上)
第二更。
这一更是补上五月四号的。
刚记得五月一号更了,昨天已经补上的就当是对同学们的道歉吧。唉,加上上个月,两个月没更多少,惭愧之极,刚把红票全投给自己了,如果再有断更,我也给我自己投黑票。
——
“波才的弟弟?”
“是啊,是波才的同产弟。”
荀贞吩咐仍旧跪拜在地的乡民们都起来,负手观望波连带着从人鲜衣怒马地经过。
他虽对汉末三国的历史只知道个大概,泛泛而已,对很多的细节并不了解,但还是知道“波才”这个人的,因为“波”这个姓氏太少见了。自穿越至今,这还是头次听到在史书上留名的黄巾将领,并亲眼见到了其人之弟,饶是他城府日深,也不由有些心神激荡。
在围聚在旁边的乡民们看来,他面色沉稳,举止安详,和方才断案时并无别样不同,然而落在朝夕相伴的许仲眼中,却敏锐地感觉到了他的异样。
许仲往他放在身后、紧紧握住的手上看了看,再又往他的不动声色的脸上瞧了瞧,心道:“荀君很少如此失态,莫非他与这波才有旧?”联想起荀贞之前叫他悄悄调查本乡太平道的命令,更是越发不解。因为周围乡民甚多,他将疑惑藏在心中,没有询问。
荀贞问那认识波连的乡民,说道:“你认得此人,你也信奉太平道么?”
这乡民答道:“本乡信奉太平道的人不少,要说最多的应是荀君曾在的繁阳亭,小人听说那儿有整一个里都是太平道的信众。小人有个亲戚也信此道,不过小人却是不信的。”
“噢?那你怎知此人是波才之弟?”
“小人家住本亭德里,里中有一人名叫陈牛,和繁阳亭的原盼一样,都是本乡太平道的魁首。这波连每隔一两个月便会来本乡一次,召这陈牛相见。故此小人认识他。”
荀贞早在出任繁阳亭长前,就对本县的太平道信徒很感兴趣,去年九月出任繁阳亭长后,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当地的太平道发展情况摸了个通透。
去年底继任了本乡的有秩蔷夫,尽管事务繁忙,他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熟悉本乡士绅和诛灭第三氏上,但也没有忘记“保命大计”,本着知己知彼的原则,在就职不久后,便有命许仲、小任、小夏等人继续悄悄地调查本乡的太平道情况。
根据目前得来的情报,正如这乡民所说,本乡大部分的亭里都有人信奉太平道,信徒的分布面很广,不过数量不一,有的亭信徒多,有的亭信徒少,少则四五人,多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