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成想,这雨虽是不大,却沥沥拉拉下个没完。人都道“一场秋雨一场凉”,众人今日算是体会到了这种滋味,有衣服的赶紧把衣服胡乱套上,脚底下也越发的加紧,就盼着到了锦阳城热汤热水的好好吃一顿去去寒,再有个干爽的床铺与厚厚的被子,狠狠地睡上一觉。
没想到,走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从路边的草亭里走出两个官差,把车队给拦住了。
就有伙计赶紧上前询问。那官差斜眼看着他:“你们是南边来的商队?哪一家啊?”
“蒋家,江南蒋家,专门做布匹买卖的那个!”
“没听过,有这家吗?”
“好像没有吧,不记得有姓蒋的。”
两个官差打哑谜一样说了几句,那个斜眼看人的就道:“你们啊,进不得锦阳城!”
那伙计急了,走了这么远的路,受了这么多的罪,怎么还不让往城里去呢?
另一个官差就道:“你是伙计吧?换个能主事的来说话吧。”
小伙计不敢耽搁,一溜小跑去报了主家。蒋茂林也急了,这么多货都运过来了,难道出了什么变故不成?当下也坐不住了,带着个小厮,一起过来了。
那两个官差早回了草亭子里等着了,还拢着火,桌案上摆着酒壶酒杯,显然,这俩人是时不时来上两杯驱寒气的。见蒋茂林带着人过来,也不托大,站起来等着,还拱了拱手。蒋茂林忙还了一礼,问道:“二位官爷说不能进锦阳城?不知是什么缘故?”
“这个嘛——”那官差拖了长声,跟来的小厮上前一步,从袖口里掏出个大荷包来,鼓囊囊的塞到那官差手里:“官爷辛苦了,也打点儿薄酒驱驱寒气。”
捏了捏手里的荷包,恩,够重,回身拿了盖了大红官印的公文出来:“上头吩咐了,除了几家官商,其余人等都要在城外驻扎。”
蒋茂林接过公文细细看了,果然不错。暗叹了口气,都到了现在这一步,还能怎么样呢?只能人家怎么说,自家怎么做了。
“还请官爷指点一句,我们这些人该往哪里安置呢?”那小厮极有眼色的问着。
这官差收了钱自是痛快:“你们顺着右边的岔道一直走,两刻钟就到了。”
不管心里如何不满,蒋茂林也只能带着人往岔道里头走,经过这事,众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点打击,气氛越发沉闷起来。
等到到了营地,才发现这是简单平整出来又简单围起来的大块儿平地,看样子,已经有商队住了进去。看着不是自己一家被赶到城外来安置,心里多少舒服了点儿。很快,就有人指引他们到了一块地方,这里就是这几天他们的营地了。
早有身边的人拉过那带路的官差,塞了点钱,把这周围问了清楚。
回去跟蒋茂林学了一回:“……往西边不远就有河,取水也方便。他说这里柴米油盐的日常用度都要咱们自己张罗,还要给他们交点钱——说是有兵士日夜巡视的。后头有搭的棚子可以栓牲口,只是喂食喂水的就得自己来了……”
蒋茂林咬咬牙,这在城外可不是不方便的一点儿半点儿,样样都得自己来。人生地不熟的,这些东西上哪里张罗去?可也不能就这么凑合着,这么多人,总不能安置下来还得啃干粮吧?现在离互市可还有段日子呢。本来想着早点到稳妥些,没想到竟是如此情况。
“这柴火什么的,自己捡的话,现在还有干的吗?都下了一天的雨了。”蒋茂林问道,总得弄点火驱驱寒气,要是在这里得了风寒,岂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那人回道:“刚才那人说,就在营地中间,有个棚子,说是吃的用的都有卖。”
蒋茂林带着几个人带了营地中间,果然有个大棚子,里头竟还摆了桌椅板凳。一字排开三四个炉子,上头都有大锅冒着热气。走进去,竟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出来招呼:“几位新来的?里头坐,先喝碗热汤,驱驱寒气。”
蒋茂林大感兴趣,这一天天不亮就开始折腾,在车上只啃了几块干粮,这会子有热汤自是要喝一碗。
那少年带着他们到一个桌子边坐定,也没问一声,径直端了几碗汤过来。蒋茂林接过一看,里头飘着切得细细的姜丝,“我们还没点呢,你怎么就上这个了?倒是好眼色。”蒋茂林赞了一句。
那少年笑道:“各位远道而来,没什么好招待的,这姜汤是白送的,给各位驱驱寒气。其他的,再说也来得及。”
蒋茂林端起一碗喝了一口,味道辛辣里头还带着点儿甜,看来还加了糖,品了品,这汤显然不是随便糊弄的,用料十足,而且肯定熬了不少功夫。就冲着这份心,就让人心生好感。
一碗汤喝完,身上已经微微发了汗,倒是舒坦不少。
“你们家主人呢?我们倒是要买些东西。”蒋茂林道。
刚才那少年又过来了:“有什么要买的吩咐我就成,这是自家的买卖。只是有些东西卖完了,倒是可以今天先定下,明日我们再带过来。”
蒋茂林奇道:“难道你家竟是你一个孩子出来做生意不成?我这要买的东西可不少,你能做得了主?”
那少年就道:“我家叔叔去余叔——就是这里带兵的,到他的帐里说话去了,恐怕还得过一阵子回来。咱们这里的东西统共就剩几样,您跟我说一样的。”
原来还和当官的熟识,怪道能把东西卖到营里来呢。蒋茂林抬起头来接着问:“那你们还有什么啊?都说说吧,能用得上的就买了。”不买也不行啊,就这么独一份儿。
那少年就笑眯了眼睛,“这下雨天的,您想是要点儿木柴烤烤火吧?咱这里还有七八捆,绝对是干的,一点儿没受潮;厚被子也还有两条;今日的菜蔬野味都卖完了,您要是想要,说出来咱明儿给您带来;这还有些面,还有些骨头汤、鸡汤的,您几位晚饭要不要在这里吃?”一溜儿的话嘎嘣脆,显然是说熟了的。
蒋茂林就道:“就依你说的吧,柴火和被子都留下。对了,你这里还有多少姜汤?我那还不少人呢。面有多少?够晚上吃吗?”
那少年想了想:“面大概还够二三十人的,姜汤您尽管叫人来喝,一样不收钱,只当咱结个善缘。要是想在这吃饭可得快着点儿——咱还有半个时辰就要家去了。”
蒋茂林就派人回去叫人来吃饭——面条大概少点儿,但是有热汤就着干粮吃也算不错。转头又跟那少年定了明日多带些菜蔬野味过来。
那少年一一应了,还拿出纸笔来记了下来,吹了吹,又把纸折好塞到怀里,转身去通炉子煮面。正忙活着,走进个十八九岁娃娃脸青年来:“大柱,这时辰还有人来?”
那少年应了一声:“可不是,这不,要吃面呢。安叔你就回来了?我还想着余叔定不会轻易放你回来呢。”
那青年摆摆手:“他是下雨闷得慌,非拉着我喝酒,这哪儿成啊?回头还得赶车回去呢。”
杜安转身走到蒋茂林跟前,略行了个礼:“倒是怠慢了客人,您请少坐,面就上来。”
蒋茂林倒也不托大,略回身避开,还个半礼:“还没谢过你这白送的姜汤,老板倒是实在客气了。”
杜安就道:“不值什么,天儿冷,别闹风寒了。大老远出门在外的也不容易,您且稍等。”
转身与大柱自去忙碌了。
第四十六章 。。。
等杜安带着大柱回到青牛村的时候,天已是黑了。杜安先把车赶到里正家门口,放下大柱。大柱正与杜安滔滔不绝的说着明日要带哪些东西去,哪家都定了什么之类的。杜安一停,他才发现已是到了家门口,他一边利落的跳下车,一边道:“安叔,明儿别忘了咱早点儿去啊。”
杜安手里长长的鞭子甩了甩,响亮的“啪啪”两声,“知道了,比我还啰嗦了!早点儿歇着!”
杜安盯着大柱进了门才放心,正想着赶车往回走,没成想院门一响,大柱又钻了出来,后头还跟着里正。杜安这车上只挂着一盏气死风灯,光亮只照得见眼前一块儿地方,倒是看不出里正脸色如何。杜安忙跳下车来,跟里正问了好,又疑惑的望向大柱:不会是因为今天回来的太晚了,里正生气了吧?
里正却不跟杜安客气:“要搭你个顺风车,去接俺家二小子。”说着自顾爬到车上。大柱冲着他安叔吐吐舌头,也跟着爬上去。杜安也不多话,连忙架起车往回赶。
今天一天因为下雨是又湿又冷,晚上因为面都卖了出去,杜安只给大柱留了一碗,自己是饿着肚子的,这会子也是实在没力气与人说话,只是闷头赶路。接近家门口,就见前头的门房里点着灯,昏黄的灯光透过窗纸,杜安心里就暖了起来:天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