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第6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为吴王的朱元璋这时给江河神灵奉献了祭礼,后来又祭祀了上帝。吴元年(1367年)阴历的最后一个月在祭祀上帝时,朱元璋恳求神明昭示祭祀之日是晴明还是阴霾之天,以便据以看他配不配做全帝国的统治者。他说,大臣们都竭力劝进,让他即天子位,他只得勉强同意。祀天之日选在新年初四。
朱元璋——现在称为洪武帝——登极的礼仪预先拟定了细节,并记载于洪武朝的实录中。它们包含这些活动的几个阶段,意在给统治者树立威严高大的形象。皇帝的态度据说是叫学者们不要泥于古代模式,其措施应该因时制宜。可是,学者们在拟定登极礼仪时总是走繁文缛礼的路子。
登极大典于1368年1月23日举行。①礼仪的开始是由皇帝在郊区的祭坛分别向天地献祭。登极的文告上达给神明,然后宣布王朝的国号为大明。皇帝接着登上宝座。李善长率领着百官和国宾敬献正式的贺辞,接着是皇帝率亲随前往太庙献上表文和玉玺,追尊他的前四代祖先。②穿着皇帝长袍和帽子的皇帝现在前往他新的禁城内的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经过精心安排,形式非常隆重。
登极典礼把皇帝的两种身份在一次正式仪式中结合了起来。皇帝是皇族的头目,他凭着这一出生的权利要统治皇族到亿万世。因此,他要去为此目的而特别建造的太庙给祖先们上祭和表示孝道。他同时又是官僚政制的头目和对天地而言的帝国的代表。这个典礼可以让官员和皇帝象征性地体现出他们各自的关系。象征帝权合法性的这些方面在登极文告中自始至终均细心地记录在卷,登极以后又往东亚诸邻邦发送这道文告;这份皇帝的诏书说: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即安徽〕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郡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四日'1368年1月23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50000442_0121_0①在这篇文告中,皇帝首先被刻画为全体人民的最高祭司,由他祭告万物创造者的天和地。第二,他被加冕为地上的世俗君王。第三,他是按照最高尚的人的方式来崇祀他的祖先的孝子。第四,最后一点,即他是人民生计来源的护卫者,因为他祭告了农业之神。
在这篇文告及其相伴随的礼仪中我们可看到这样的证据,即是自觉地利用合法化的象征以提高新统治者的地位。礼仪必须搞得这么隆重,部分原因是要抵销那些尚忠于大都的元蒙政权的人们的疑虑。这样做的效果远远不是立竿见影的。比如,朝鲜人就有10多年之久继续认为元朝是中央王国的合法统治者。
皇帝登上宝座以后,他封他的妻子为皇后,封他的长子朱标(1355—1392年)为皇太子。②朱标还很年轻,所以已经给他选派了几个最好的儒家学者做他的老师和顾问。其中最著名的是浙江金华的饱学的儒家学者宋濂(l310—1381年),他是在1360年参加朱元璋的队伍的。③皇帝不惜用很高代价来使太子受教育和培养他为人之君,因此他即位不久就派了他最重要的伙伴们来监管太子的称之为东宫的王府的家务。徐达、李善长和常遇春被任命为教师。这只是名义上的任命,因为徐达和常遇春那时正在北方搞军事活动,即准备对大都的蒙古人发动进攻。但是,这表明皇帝很重视让太子能得到诱导,至少在象征性的意义上是这样的。
1368年初春,常遇春和徐达率军进入山东以巩固北方的领土。皇帝的幼年朋友汤和(1326—1395年)①和另一个安徽老乡廖永忠(1323—1375年)②,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已经率水军从宁波开往福建,此时奉命折回宁波,以监督这次北伐战争中的海上供应线。1368年3月1日,常遇春拿下了山东西北运河岸上的东昌(今聊城),两个星期以后徐达又拿下了山东中部的乐安(今广饶)。在往后的两个月中,整个山东都归明军所掌握,5月10日在山东建立了行中书省。江苏北部的学者汪广洋(1380年死)曾举元朝进士,他于1355年参加了朱元璋的队伍,这时他从江西调来,短暂地受理山东行省方面的职务。③在此期间,常遇春和徐达又进军河南,在4月16日攻下了汴梁(今开封)。到了5月8日,河南已告平定,因此皇帝准备视察开封,以便制定最后制服北方的计划。
4月11日,皇帝从应天(南京)出发,留李善长和学者刘基(1311—1375年)看守京师。刘基是皇帝第一批学者顾问中的一个,他在1360年和宋濂及其他重要文人一起投奔了朱元璋的营垒。④他在这个时候官任儒学提举,同时兼任东宫顾问。他是浙江人,在元代任过职,直到他认为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注定要垮台时为止。从他1360年进入朱元璋幕府时起,他作为学者顾问、预言者和谋略家,是成绩卓著的。从刘基那个时代直到本世纪,他的业迹在民间著作中被夸张地神化了。
经过了26天的旅程,皇帝于6月6日到达汴梁。他把汴梁改名为开封,又召集他的将领徐达、常遇春和冯宗异(约1300—1395年)开会商讨战略。冯宗异后名冯胜(人们常用这后来的名字),本籍安徽定远,在1355年参加了朱元璋部队。①他在平定河南和于5月13日拿下潼关的战斗中是徐达和常遇春的助手。6月9日,皇帝宣布设行中书省于开封,并以山西太原人杨宪主管其事(杨宪后来在1370年被处死)。徐达和皇帝一起花了三天时间来检查北伐计划。作战方案完全是皇帝制定的;他在开封一直逗留到8月11日。与此同时,他命令浙江、江西和江南诸城市备粮300万担来支持这次讨伐蒙古人的战争。8月6日当皇帝准备返回南京时,徐达在开封最后见了他一面。皇帝对于大都城破之日如何对待大都人民的问题作了指示。徐达于8月15日离开开封,率军北上。
8月18日,彰德(今河南北部的安阳)向徐达的军队投降了;这是向北进军大都的第一个大胜利。徐达沿着这条路线稳步前进:8月21日他攻占了河北南部的邯郸,三天以后又在山东西北运河岸上的临清与其他部队会师。常遇春已先期抵达更往北的运河线上的德州,并于8月27日占领了它。徐达已经开始沿运河运送给养和士卒,并在第二天到达德州。抵达大都前的主要中间目标是通州城,它位于大都的正东,在通向元朝京师的运河线上。徐达随身带了数百条给养船于9月7日来到通州,使元大都的守将不得不应战守城。守军被击败,元朝统治者妥懽贴睦尔即日逃离大都,希望在上都(开平,或多伦,在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离宫避难。9月10日通州失守,徐达的军队直逼元朝的京城。他们在9月14日开抵大都,开始堵塞齐化门外的护城河,并攀登城墙而上。大都迅速陷落,并易名为北平(即北方已经平定之意);这个名称一直保持到永乐帝在50年后把它正式定为帝国的首都时为止。
当北伐正在进行时,在南方进行的军事活动使明朝的力量扩大到了广西。福建也在这时被李文忠(1339—1384年)——朱元璋的外甥和养子①——所平定;汤和先前的战斗为李文忠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应天(皇帝已给它更名为南京)和开封(现时被称为北京),皇帝着手整顿道教和佛教组织。在他登极的第一个月内,他就建立了两个宗教管理机构。这就是善世院和玄教院,每院由一名有学问的僧人或道士掌管。9月18日,他新封原来的天师张正常(1335—1378年)为大真人。②皇帝显然不喜欢一个宗教的领袖拥有超过天子的名号,现在这个封号实际上是把他贬损了。他坚持认为,“天师”的名字意指“上天的师傅”,所以这个称号被认为是目无君长的。
据认为,实际上有一个时期有人曾经想把开封当做北方的京都,所以关于明代的建都于何处的问题一直争论了20年。③1368年他第二次出巡到此地,于9月26日离开南京,10月7日到达开封。他在此地一直呆到11月11日,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