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模范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并用各种方式援助他们。(6)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宣传和劝说,以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引导他们投身抗日斗争,并自愿向游击武装提供物资。(7)努力分化为日本人服务的帮会。(8)不要帮助帮会成长,尤其在根据地或游击区。(9)在敌占区,帮助推动帮会从自卫斗争向抗日运动的方向发展。最后,刘指出迷信有时也能转为好事。有些秘密帮会相信,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准是他们的保护神和明朝缔造者朱元璋的后代。这些秘密帮会和当地八路军之间的关系就特别好。简言之,刘说,“在华北的许多地区,乡村里的抗日统一战线主要依赖于我们与帮会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处理得如何”。①因此,共产党势力进入敌后,首先并不依靠民族主义、社会经济计划或意识形态。事实上,对拥有兵权的人来说,以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根本没有意识形态而以中国乡村为生,是很方便的,下面一段对孙殿英的描述说得很清楚:孙的一位副官对我说,“我们要有一支军队的原因是每个人都要吃饭”,意思是说,他们打不打仗无关紧要。从这场战争开始到结束,孙在共产党人与中央政府之间周旋,甚至有一段时间还投向日本人……当战争爆发时,他招集旧部与日本打仗。中央政府任命他的部队为新五军,总部设在河南林县……由于与秘密帮会有联络,他到处都有关系,因此经商办事都不在话下。虽然林县是个偏僻的小地方,但即便来自上海的商品也能买来享用。①中共到处都把军事和政治控制视为优先于一切其他工作的基本条件。巩固区、半巩固区与游击区之间的差别标志着这种控制程度的不同。早期的形势可以描绘为“开放的”,这就是说社会中的个人与团体可以有多种选择,中共无法阻止他们尝试。在这种环境下,统一战线认识到党相对软弱,于是主要依靠劝说、妥协、渗透和教育。
另一极端是“封闭的”形势,其中中共的力量已足以限制选择,并使选择的动机和代价向产生所要求的行为方向发展。对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必要时党可能施加强制性的制裁,甚至使用暴力。当这种控制取得成功并深化时,某种政治革命就发生了,尽管在社会和经济结构上还没有任何变化。党及其追随者正从传统的农村权力占有者手中夺取权力,但控制权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不平坦的过程,受地形、当地社会及存在竞争或敌对势力的影响。即使在最成功的晋察冀根据地,进展也是困难的。群众并不会自发地团结到共产党一边。彭真写道:“在建立根据地时,中农、贫农和其他劳苦群众的政治和组织的自立能力并未真正显示出来……在这些农民确实经过一些斗争(开始主要是自上而下发动的),逐渐真正觉悟起来之后,才胆敢反抗了。” 1941年末,他终于可以说:“关于这一地区的阶级关系,我们在军事上与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基本群众已经站过来了,并占了优势。但在经济上,地主资产阶级仍然明显地占有优势。”①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多次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某些地区是否存在某种条件,使它们比其他地区更易接受共产党人的渗透、组织和控制。尤其是,贫穷、剥削和社会混乱的环境是否比更富裕、社会更协调的地区更能为共产党的活动创造有利条件?答案似乎是,“共产党人在中国取得成功或权力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在任何地区与任何时候,共产党势力的扩张,和其他社会现象相比,似乎更与共产党在附近地区的'长期'存在有关”。②事实上毛、刘和其他领导人从不接受下列观点,即特定的社会与经济条件使某些地区适合建立根据地,而其他地区则否。反之,毛相信,原则上根据地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只要党有机会在那里坚持活动。例如,1938年5月,他坚持根据地不仅可以在交通比较困难的地域建立,也可以在平原建立。③当这些领导人提到地方条件(租佃、高利贷等)时,他们是在提供可在其他地区灵活运用的具体例证,并不是表明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建立根据地。虽然租佃率在华北许多地区相当低——因此减租政策的吸引力也有限——但共产党领导人争辩说,还有其他的问题、其他的剥削形式可以代替。这就需要当地的干部分析他们所在地区的社会与经济条件,根据一般的指示精神去着手工作。一个特定地区的条件是否使农民受更多剥削,生活更为悲惨,或者生活大致如前,甚至稍有改善,这样的问题并不使共产党领导人或地方干部感兴趣。他们深信,乡村中每个地方都不乏悲惨与不公,足以激起革命性的变革。
但是,共产党并没有能在各处都成功地创立根据地,也不经常能保持曾建立的根据地。最成功的根据地确实位于较为贫穷的地区:山区、沼泽地以及其他边远地区——总之,在传统的匪区,像传奇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和他的弟兄们所占的那些地区。原因也相同。这些周边地区远离居民点和国家控制,常跨越省界,比靠近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人口稠密的平原更安全,有更好的机会可以不受干扰地工作。①简言之,要一个特定根据地取得成功,地理因素(甚至不妨说军事地理因素)可能比社会和经济结构更重要。
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军事政治控制与人民支持的结合,两者表现在互相连锁的直到村一级的组织结构中(至少在巩固的根据地是这样)。首先是控制,但共产党人在控制上的做法与他们的对手不一样。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变革随控制的扩大和加深分阶段进行,交互作用。从观念上讲,在党自信有能力取得成功前,不应进行改革。反之,每一次变革都应进一步加强党和“基本群众”的控制。因此,只要处理得当,每一次变革都既加强了党的控制也加强了群众的支持,并为下次变革铺平道路。
当要求进行一项特定的改革(一次选举、一次生产运动、一次斗争会)时,人们通常知道这是指巩固区,或许还有半巩固区,但不涉及太“开放”的游击区。而且,即便是在巩固的根据地,许多政策也并非立刻全部执行,代替的做法是先在精心准备的“示范区”推行这些政策,在那里深入的预备工作和集中的人力使政策可能取得成功。当众羞辱一个特别臭名昭彰的地主并剥夺他的部分或全部财产的场面,对别处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其他尚未如此痛苦地被挑选出来的地主则被“劝说”进行合作,尤其是保证他们的财产不会被没收,而且他们可以继续收取地租与利息(虽然要减租减息)。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大胆确定自己的阶级地位,克服根深蒂固的宿命主义、消极屈从以及社会调和——总之,要行动。每一次行动都使下一次行动更容易,并且断绝了退路。一个佃户由于害怕报复或者为了保持社会融洽,可能一时偷偷地付给地主原先未减的租金。但是,一旦他在斗争会上大声训斥了这个地主之后,他或许再也没有退路了。
有些农民生平第一次开始思考自身——经常是迟疑地或勉强地——为自己本身的权利做政治和社会的行动者,而不是受他人驱使的被动的行为对象。党的目标是一种受指导的但也是自愿的参与,党称之为“民主”。阿历克斯·德·托克威尔阐明了一个普遍的原则,他这样写道:“冤情只要看上去还无力解除,就一直耐心地忍受着;一旦消除冤情的可能性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它便显得无法忍受。”①彭真描述了那些过去谋划交付全部地租的佃户现在怎样开始向地主清算,并拒绝缴纳任何地租或要求赔偿。有的农民在街上故意撞犯地主。“总之,一切都翻过来了……这种情形在我们接到中央“七七”三周年指示,颁布了“双十纲领”以后(1940年中期)便开始纠正,使双方的斗争约束在一定的范围内。”50000446_0747_0①在控制权正在建立时;有三种关系会发生争论,可以着手组织和动员。(1)地主与佃户的关系,集中在地租上;(2)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集中在利息上;(3)政府与被统治者的关系,集中在赋税上。②这些争论被用来加剧阶级斗争,反对“封建分子”。为了更深的渗透和更广的组织,共产党采取一步一步的措施打开当地社会之门,但在每一步上那些正在被组织起来的人们必须看到他们的实际利益,而不担过分的风险,不然他们就不会响应。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