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舍我其谁:胡适-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用工具主义的真谛来进一步说明“实用”或“实践”的意义:
在以逻辑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之下,行为或实践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实用所意指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认知的过程……认知帮我们达到一个控制得宜、更佳的情况,至于其结果如何,或者其工具性如何,则不是它的问题。
杜威说,对一般人而言,科学理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在应用或“实用”上的效果。但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这应用或“实用”所意味的就是实验;实验的成功,证明了理论的正确。为了澄清这种对实用主义最常见的误解,杜威一生在不同的场合里不厌其烦地作了解释。他在晚年所写的《逻辑:研究的方法论》(Logic:The Theory of Inquiry)里有一段说得最清楚:
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通则的应用——例如电力、化学工程师的技术以及医疗科学(如果我们可以用这个名词的话)的方法——之所以让人刮目相看,主要就是因为其实用的效果。把疟蚊孳生的沼泽的积水抽掉,大家都会举手赞成,因为这样作可以祛除疟疾。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验证理论所作的实验。'53'
换句话说,胡适对实用主义的“实用”的误解,不只在于像一般人一样,只看效果;他最根本的谬误在于把这“实用”的效果诠释成实用主义的真谛,而浑然不知从杜威的角度来看,“实用”是涵蕴在认知以及检证的过程里。由于误用,胡适套用“实用主义”的名词来描述墨子的哲学方法,这个做法本身已经是名词的滥用。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胡适才称赞墨子“实用主义”的方法,在接下去的一节分析墨子的逻辑“三表法”的时候,却又转过来揭穿其实墨子只是一个半吊子的“实用主义者”:
墨子虽然总是强调实际的结果,总是批判儒家好谈抽象的名与理,而不顾其在实际人生所产生的效果,然而,他自己所想建立的,也是一个普世皆准的系统,一个经由实用主义的方法去测试、建立起来的真理系统,来作为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国家规范的指导……所以,虽然墨子的方法强调实际的结果,它的目标是在建立一个普世皆准的行为法则的系统。'54'
我们还记得胡适在《先秦名学史》的《导言》里振振有词地说,先秦非儒家诸子的哲学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可以用来接枝近代西方哲学与科学的沃壤。他的理由是:“他们所强调的是经验,而不是教条、不是唯理主义。”然而,等到他进一步分析墨子的逻辑的时候,却得出了孔子、墨子原来是一丘之貉,都是妄想建立一个普世皆准的行为法则系统的结论。在哥大写论文时的胡适有所不知,如果墨子哲学方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普世皆准的行为法则的系统”,他就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没有一个实用主义者,会只是在方法上是实用主义者,而在目标上是康德或黑格尔主义者。这就在在证明了胡适当时根本不懂实用主义,完全是用误解实用主义的人的观点来看实用主义,望文生义,把“实用”诠释成“实际的结果”。我们不必再征引杜威,只要用胡适回到中国好好读了杜威的书以后所写的《三论问题与主义》里的话,就可以以明日的胡适的矛来攻昨日的胡适的盾:“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55'
最最匪夷所思的,是胡适一定要在《先秦名学史》里套用杜威的概念,恐怕连他自己都会觉得牵强附会,却还是硬要削足适履地拿来运用。比如,胡适用《易经》来分析孔子的逻辑的时候,说《易经》有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辞”的作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解释说:“在于指出卦象或爻象的吉凶。”他接着引申说:
象所表示的,是“天下之赜”的形容物宜。辞所表示的,是“天下之动”的会通吉凶。象是静的,辞是动的……动而“得”,便是吉;动而“失”,便是凶;动而有“小疵”,便是悔咎。“动”有这样重要,所以须有那些“辞”来表示各种“意象”动作时的种种趋向,使人可以趋吉避凶,趋善去恶。能这样指导,便可鼓舞人生的行为……辞的作用,积极一方面,可以“鼓天下之动”;消极一方面,可以“禁民为非”。'56'
胡适在此处对“辞”的解释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他在《先秦名学史》里也作了类似的诠释。他说,“辞”的定义就是:某事的趋向会带来某种结果的判断,也就是说,是吉是凶的判断。例如:“谦,亨,君子有终”,就是“谦冲会带来成功”的判断。孔子又说:“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再:“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于是胡适说:
正因为吉凶基于行为的好坏,这种依因果来预测人事趋向的判断,就成为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去作正确、成功的行为……所以孔子说:“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然而,在《先秦名学史》里,他偏偏要再更上一层楼:
因此,这些判断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基本上是实用的……孔子说:“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这是《易经》里的辞。它们是行为的准则。它们极类似于有人所说的“实践的判断”(judgments of practice)。'57'
胡适在这里所说的“有人”,其实就是杜威;而其出处,也就是他所精读的《实验逻辑论文集》。问题是,杜威说得非常清楚,他所谓的“实践的判断”是去对一个尚未完成的情境作了解,然后再决定举措的判断。杜威提出“实践的判断”的用意在于打破传统哲学里把“理论”与“实践”弄得泾渭分明的二分法。因此,杜威所谓的“实践的判断”其实包含的范围极广,价值的判断、科学的判断,都属于他所说的“实践的判断”。如此说来,“实践的判断”必须遵循所有杜威强调的思考方式或步骤。“实践的判断”所面对的问题是:在一个尚未完成,一个不明确的情境之下,一个人在思索他该怎么作、如何作的过程中所下的判断。这个作判断的过程,毋庸置疑的,必须要经由假设、评断与证明的过程。'58'
胡适一定也很明白他在此处套用杜威的“实践的判断”,有附会、滥用的嫌疑。因此,他特别作了强词夺理的解释:
有人也许会提醒我们说,孔子在此处所说的判断属于占卜的范畴;那是一本教人如何趋吉避凶的占卜书。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对于一个虽然古老但并不迷信的民族来说,作为占卜用的《易经》,跟我们这个时代说明科学定律的书相比,其作用其实是完全相同的。一本现代讨论医学的书,跟《易经》里所说的判断,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前者告诉读者如何去观察各种疾病的症状,如何去避免,如何去治疗等等。同样地,《易经》也根据其时代的知识,告诉读者从他行为的趋向去判断他可能得到的后果,以便帮助他趋善去恶。孔子所处时代和欧斯特瓦德(Wilhelm Ostwald)'18531932,德国化学家,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及皮尔生(Karl Pearson)'18571936,英国科学家'所处时代的不同点,并不在于后者可以不需要行为准则的书;而在于其行为的准则,是建立在由科学实验得以及证明的精确的知识之上。相对的,古人的知识则只是民俗和先验的哲理。因此,孔子在《易经》里对判断'辞'的来源作了这样的说明:“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因此,从判断本身而言,《易经》的判断跟现代科学定律书里的判断并没有什么不同,其不同点,就在它是用唯理主义、先验的哲理去追溯这些判断的起源。'59'
当时的胡适还没了解的地方,正是这最后一句对实验主义来说,是形同异端的话:“它是用唯理主义、先验的哲理去追溯这些判断的起源。”这先验的理论就是杜威,以及回国以后终于开了窍的胡适一辈子所挞伐的对象。杜威对先验理论的批判,我们已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