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斯佩看来,“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性能远远超过了“俾斯麦”级
。
火力方面,“德意志”级配备了九门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舰炮,十六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以及十二门一百三十毫米速射炮(其中副炮与速射炮为德国海军的标准,而没有采用帝国海军的标准);而“俾斯麦”级只有八门三百八十二毫米主炮,十二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与十六门一百零五毫米速射炮。
防护方面,“德意志”级完全达到了快速战列舰的标准,且采用了重点防护设计。“俾斯麦”级战列舰则仍然只有“条约型战列舰”的标准,且采用的是全面防护设计,其重点区域的防护强度远远不够。
速度方面,“德意志”级的最高航速达到了三十节,在轻载试航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三十一节。“俾斯麦”级的最高航速只有二十九节,且其适航能力较差,在遇到恶劣海况的时候,其最高航速甚至难以超过二十七节。
当然,德国海军对内宣传中,全面强调了“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性能,而没有提到“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出身”。
即便不看各项性能参数,仅从战舰的外形上就能看出,“德意志”级几乎就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翻版。结果,这也成为了“德意志”级战列舰仅建造了二艘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德意志”级开工的时候,帝国海军的“省”级战列舰也开工了。毫无疑问,“德意志”级的战斗力比“省”级差了很多。
后来,在斯佩的努力下,德国海军再次向帝国海军购买了设计图纸与建造技术。
这就是正在建造的“柏林”级战列舰,而其设计蓝图正是帝国海军的“省”级战列舰。当然,在出售“省”级战列舰的建造技术时,帝国海军已经开始建造“省”级乙型战列舰,“海军元帅”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也接近尾声了。
无论如何,斯佩对“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性能还是相当满意的。
就算在那次不太成功的突围战斗中,“德意志”号与“日耳曼”号遭到了英国战列舰的围攻,都受了重伤,但是二艘战列舰的生存能力经受住了考验,并且在返回意大利港口之后,利用维修的机会再次加强了防护。
最重要的是,在“柏林”级服役前,“德意志”级是德国海军最先进的战列舰。
相对而言,斯佩对意大利海军的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就不是很看重了。虽然“维内托”级战列舰的设计指标非常高,按照意大利海军的宣传,“维内托”级是最强大的条约型战列舰,且性能不比第一代快速战列舰差,但是在实战中,“维内托”级的表现相当糟糕,即便没有多少证据,斯佩也不得不相信,“维内托”级的设计指标几乎都没有达到,其实际性能肯定远不如宣传的性能。
当然,从内心来讲,斯佩最佩服的还是帝国海军。
虽然绝大部分德国海军将领都认为,如果没有德国海军成功牵制住了英国海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帝国海军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在北大西洋上打开局面,更不可能迫使英国投降。但是斯佩看得很清楚,在击败英国,特别是对付英国海军的战斗中,德国海军确实只起到了牵制作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表现。
不说别的,几年下来,德国海军取得的最佳战果就是击沉了“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而在这几年之中,帝国海军不但打垮了英国海军,还在海战中击沉了二十多艘英国战列舰。
从客观的角度看,支撑其北大西洋战区的不是德国海军,而是帝国海军第四舰队。
正是如此,斯佩做梦都想获得一次建功立业,证明德国海军战斗力的机会。也正是在他的推动下,雷德尔做出了出兵加勒比海,与帝国海军一同对付美国舰队的决定。至于意大利海军为什么要来插一腿,斯佩就不太理解了。
因为德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欧洲霸主,而意大利要想维护其国家利益,就必须搭上德国战车,所以在组建联合舰队的时候,意大利海军并没有与德国海军争夺指挥权,斯佩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联合舰队司令官。
得知第四舰队已经北上之后,斯佩对此次作战行动更是信心满满。
在他看来,第四舰队就足以打垮美军的第23舰队与第24队,到时候德意舰队只需要去打扫战场,并且趁机捞几个战果。
当然,斯佩最先得到的,就是在实战中击沉一艘战列舰。
对任何一名海军将领来说,能够亲自指挥舰队击沉一艘敌人的战列舰,这都是无上的荣誉!(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正文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三十六章 乌合舰队(第二更)
更新时间:2009…9…26 10:23:42 本章字数:3870
斯佩的信心完全不相匹配的是德意舰队的实际战斗力
不可否认,德意舰队的阵容相当强大,战舰数量众多,可是决定作战能力的不仅仅是舰队的规模与战舰的数量。
从实力上看,德意舰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相对而言,二艘“德意志”战列舰并不算落后,虽然在主炮数量,防护能力等方面不如“蒙大拿”级,综合生存能力也差了很远,但是具有与“蒙大拿”级拼命的资本,不会完全被动挨打。只是,德国海军不是帝国海军,其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配备的仅仅只是由帝国海军提供设计与相关技术,德国兵工厂生产的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与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并没有配备复合穿甲弹。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
按照帝国海军的评估结果,别说“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就算是“省”级战列舰,也只有在配备了复合穿甲弹之后,才有可能在海战中战胜“蒙大拿”级战列舰。另外,“省”级乙型战列舰在使用复合穿甲弹的情况下,对“蒙大拿”级战列舰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显然,没有配备复合穿甲弹的“德意志”级战列舰只能与“蒙大拿”级拼刺刀。
在少了三门主炮,装甲厚度严重不如对手,综合能力严重欠缺的情况下,“德意志”级战列舰的综合战斗力恐怕还不到“蒙大拿”级的一半。而综合战斗力相差百分之十五,就足以决定胜负了,更何况差了百分之五十?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在设计的时候,“俾斯麦”级并没有考虑到远距离交战的问题,虽然其观瞄设备相当先进,而且后来还获得了帝国海军提供的雷达,其远战能力一直比英国海军的同期战列舰强,但是“俾斯麦”级在远战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根本不可能通过后期改进进行弥补。
比如,其主炮的结构就没有太大的改进余地。
虽然德国海军也根据远战地需要。开发出了三百八十二毫米口径地重型穿甲弹。但是因为主炮地结构问题。其远程穿甲能力仅比标准穿甲弹提高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根本没有多大地改善。另外。“俾斯麦”级战列舰没有配备弹道计算机。在使用远程穿甲弹地时候需要重新计算炮击参数。对炮手素质地要求非常高。而德国海军地训练强度一直提不上去。战斗伤亡率也不是很低。导致在使用重型穿甲弹地时候炮击命中率降低了至少一半以上。结果。很多时候炮手宁愿使用标准穿甲弹。也不用重型穿甲弹。
当然。德国地火炮技术是非常先进地。
实战证明。“俾斯麦”级战列舰配备地舰炮在近距离炮战中。对任何一种战列舰都有致命地威胁。而“蒙大拿”级如同所有地快速战列舰一样。强调了水平防护。而不太重视垂直防护。如此一来。只要交战距离足够近。“俾斯麦”级战列舰地主炮仍然能够轰穿“蒙大拿”级地主装甲带。
相对而言。“俾斯麦”级地防护问题更加严重。
因为采用了老旧地设计观念。要求次要部位都具有抵抗中等口径穿甲弹地能力。所以导致“俾斯麦”级在拥有超过四万吨标准排水量地情况下。其防护性能反而不如差了好几千吨地“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如果考虑到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好地装甲钢冶炼生产技术。那么“俾斯麦”级地防护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另外。“俾斯麦”级地综合生存能力也非常糟糕。
在几年间,“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数次遭到重创,都是因为综合生存能力,或者说舰体设计的问题过于突出,导致关键设备极易遭受损伤,从而导致整艘战舰都失去作战能力。相比而言,帝国海军的“皇帝”级战列舰的综合生存能力都超过了“俾斯麦”级,在实战中往往挨了很多炮都能够继续作战。
可以说,德国海军这四艘战列舰确实没有什么好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