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去年,帝国就开始小规模生产裂化柴油,并且首先应用到了战舰上。
现在,董翔宇与薄文翰正在研究大规模生产的工艺,主要就是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催化剂,并且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除了裂化柴油之外,薄文翰还在推进裂化汽油的生产技术,并且在年初的时候试制了一批裂化汽油,只是质量不怎么好,而且生产难度更大。
以裂化轻质燃油为基础,魏福莱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燃机。
第一种内燃机就是应用到战舰上的柴油发电机。而魏福莱现在主要在进行二项研究,一是内燃机的小型化,使其能够应用到车辆等比战舰小得多的平台上,并且成为主要动力。二是提高内燃机的单位重量功率,以提高内燃机的性能。
让白佑彬惊讶的是,以内燃机为基础,张祥云设计出了一种能够飞行的机器。
并不是以往的热气球与氢气球,而是比重比空气大,依靠气动力飞行的机器,即飞机。当然,设计还没有完全完成,试制工作也在准备之中。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需要功率更大,重量更轻的内燃机。
配合张祥云的工作,田尚云负责开发质量轻,强度高的新材料,其中就有铝合金。
最让白佑彬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依据他们的发明与发现,认为未来的海战模式将与现在的海战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决定海战胜负不的再是火炮,而是能够投掷炸弹与鱼雷的飞机。战列舰也不再是海洋战场上的绝对主力,能够搭载飞机,并且支持飞机作战的战舰才是真正的主力。
显然,以白佑彬的认识,他很难理解这些“学者”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在白佑彬看来,董翔宇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更没有指挥过战斗,又怎么知道海战的发展方向呢?
只是,这些权威学者的意见得到了高度重视。
至少,在以往的二十年中,他们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且事实反复证明,他们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帝国的实力,还改变了整个帝国的面貌。那么,谁会认为他们的建议没有重大的意义呢?
关键是,董翔宇他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的理论。
为此,在《海军十年规划报告》中,董翔宇等人提出了证明其理论的实际操作方法,或者说具体手段。比如,争取在战争结束之前制造出第一架飞机,然后用二年左右的时间使其“军事化”,即具备携带与投掷炸弹的能力,然后在三年之内组建一支试验性质的飞行部队,并且由其来检验飞行部队的作战能力。
如果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明,帝国海军必然发生一次自进入火炮时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革命,从而彻底颠覆以往的海战战术,彻底改变海军的面貌,甚至彻底改变海战的方式。
白佑彬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胆魄,而十年之后,他不又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眼界。
可以说,正是陈锦宽在众人都认为不可能,在众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采纳了董翔宇等人的方案,从而为帝国海军三百年来的第一场技术革命打下了基础。等到十年之后,当所有人回头看此时的帝国海军时,恐怕不会有一个人否认科学家与工程师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不会有一个人否认陈锦宽的远见卓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六章 孤岛血战(第二更)
更新时间:2009…9…16 14:20:41 本章字数:3893
得到陈锦宽的授权之后,白佑彬全程参与了“海军十讨论与修订工作。
在此期间,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上的战争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八月四日,陆战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在第3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登上了瓦胡岛西面的海滩,并且在二日之内巩固了登陆场,建立起了临时码头,并且向岛屿腹地推进了大概三公里。
进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是自瓜岛争夺战之后,帝国海军陆战队打得最艰难的一次战役。
最初的时候,余辉宏只准备了五个陆战师,并且认为在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陆战队就能打下瓦胡岛,根本不需要第33舰队(当时番号已经变更为第13舰队)的支持,结果却完全在余辉宏的预料之外。
在为期二天的滩头阵地争夺战中,陆战队就伤亡了三千多名官兵。
当时,美军在四十四个小时之内发动了七次大规模反击,投入的反击兵力超过了八万。用前线作战的陆战队官兵的话来说,美军的拼了命的想将上岸的帝国陆战队赶下大海,夺回滩头阵地。
与陆少丰不同,在遇到美军的激烈抵抗之后,余辉宏立即调整了战术。
在经过了二天的激烈争夺之后,首先上岸的第31陆战师被第37陆战师与44陆战师替换了下来。同时,陆战队暂时停止向内陆挺进,转为全面加强滩头阵地的防御,并且在外围构筑了三道防线。
为了加强对登陆部队的支援,余辉宏还提前派出了炮兵部队。
到八月七日的时候,不但第1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参加了战斗,刚刚完成组建的第12舰队也到达了战场,并且在蓝凌波的指挥下参加了炮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随后,第31舰队(临时番号为第14舰队)与“=虎”号破交舰队也赶了过来,担负起了封锁珍珠港,对付美军小型舰艇集群的作战任务。
到九日凌晨。美军又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地反击。
在打退了美军地最后一轮反击之后。被派上战场地三个陆战师已经阵亡了一千七百六十四名官兵。另外还有三千八百五十一人负伤。失踪一百六十三人。当然。美军地伤亡要比帝国海军陆战队多得多。
不说别地。余辉宏派了三个工兵营。用了二天地时间才清扫了战场。
据陆战第五军地统计。美军在前一百个小时地战斗中。一共阵亡官兵七千六百六十八人。另外还有二千余名美军官兵被俘。伤员肯定过万。甚至超过了二万。
巩固了滩头阵地之后。陆战队在九日上午重新发动了进攻。
此时。第34陆战师与第11陆战师都已上岸。第31陆战师也调整好了状态。充当战术预备队。
为了加强进攻,余辉宏还提前调来了五个陆战师。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美军在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仍然会拼命死守瓦胡岛,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
陆战队要面对的不是一座岛屿,而是一座堡垒。
据后来勘察,美军几乎将整个瓦胡岛都建成了防御要塞,不但有完备的地表阵地,还有极端复杂的地下阵地。不说别的,美军挖的地下坑道的总长度就超过了二千五百公里,相当于瓦胡岛周长的一百八十倍。另外,美军还设置了上下三层的地下防御工事,埋得最深的地下要塞距离地表超过了五十米,即便是最浅的,距离地表也有十米。美军还在地下设置了不下五十处物资仓库,以及可以容纳十五万守军的地下军营,完备的地下生活设施。可以说,只要是军队需要的,都能在地下防御工事中找到。所有的地下防御工事都有数道,甚至十多道与外界连接的坑道,另外还设置了大量的隐蔽通风口。
即便说美军把瓦胡岛都掏空了,也一点不过分。
到十七日,陆战队推进到了珍珠港港区外围的时候,阵亡官兵的数字已经增加到了二千四百八十三人,伤残官兵更是达到了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五人。可是,相对于后期的扫荡战斗,这点伤亡就算不了什么了。
二十三日,陆战队占领了珍珠港。
只是,美军在放弃阵地之前,已经破坏了一切能够破坏的基础设施,甚至在码头,库区,以及其他重要地区埋设了大量的地雷,并且将库存的水雷全都抛入了港口里面,使陆战队无法立即利用珍珠港。
直到九月初,在出动了不下二千名工程兵,并且调集了五艘扫雷舰之后,陆战队才基本上清除掉了港区的地雷,以及港口内的水雷。因为美军不断以小股部队的方式偷袭港口内的工程部队,所以在此期间,至少有二百多名工程兵阵亡,上百部大型工程车辆与工程设备被炸
。
九月十一日,第一支运输船队进入了珍珠港。
面对美军的疯狂偷袭,余辉宏采用了极端手段,即彻底“翻新”珍珠港的地面,并且将一且可以坑道都堵死。
在作战部队的掩护下,工程兵担负起了“主攻”任务。
有的时候,工程兵甚至直接运来重达数百公斤,甚至一吨多的大型炮弹,用炮弹直接爆破美军地下坑道的出口。
据陆战队后勤部门的相关记载,在前三支到达珍珠港的船队中,至少有十五艘散装货轮运送的是水泥,而不是作战物资。而这些水泥中,除了一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