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风1276-第8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曲射嘛,倒是有种攻城臼炮,粗炮身、短炮管,看上去就像个大痰盂,发射多采用斜四十五度,用弯曲的弹道将开花弹射进城堡里面,专门轰击坚固设防的堡垒。
  可那玩意既沉重,攻城效率又不如十二斤重炮,汉军根本就没有装备,而是采用了简单实用的三斤炮、六斤炮、十二斤炮标准化炮兵体系,毕竟对于一支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来说,武器标准化、通用化才是经济上可接受的。
  所以当蒙古军下马上山,凭借有利地形玩起阵地战,汉军倒有点儿像狮子咬刺猬,无从下口。
  嗖——
  李世贵正在咋咋呼呼的指挥攻坚英雄连,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的蒙古武士,抽冷子射出一支铁叶三棱箭,速度快得好似流星赶月。直奔他咽喉而来。
  我操!李世贵身子一矮,脖子一缩,那支箭堪堪射到他的钢盔上,只听得叮当一声响,就偏到左边去了然后斜斜的插入土中,再看李世贵的头盔,上面锃光瓦亮的,只留下一道浅浅的划痕。
  共析钢整体锻压成型,淬火处理,钢盔的最低击穿动能超过两百焦耳,顽羊角弓射出的铁叶三棱箭,在它坚固的防线面前,也只能黯然败退。
  蒙古兵放箭时,汉军士兵也放了几枪,无奈那家伙只怕也是个把都鲁、哲别的角色,动作敏捷得惊人,身形在大石头后面一闪即逝,然后无论汉军怎么叫骂,只做了个缩头乌龟。
  钢盔被利箭命中,饶是李世贵胆大包天也吓出了身白毛汗,钢盔内衬的鹿皮吸收了大部分的震动,但敌人全力射出的一箭,固然不能洞穿钢盔。蕴含的力道也震得李世贵头晕眼花。
  心脏怦怦乱跳了几下,转瞬间定下心神,他指着大石头破口大骂:“妈拉个巴子,扔手榴弹,炸他狗*养的!”
  是的,躲在大石头后面枪打不着,炮炸不到,手榴弹你总躲不过去了吧?
  三名士兵猫着腰窜了出去,大石头距离这边还有五十米的距离,而大汉没有二十世纪的军用高爆炸药,采用高含硝黑火药制作的手榴弹偏重了点。六百克的重量,投掷距离也就三十米上下,所以士兵们必须先冲击二十米的距离。
  就在三名士兵冲到了投掷距离内,双手一扬之时,那名狡猾的蒙古武士又从大石头后面探出半边身子,速度快得惊人的射出一箭。
  根本没有防备的投手,正处于高举手榴弹投掷的姿势,待要避让就为时已晚,只见箭矢呼啸着射入了一名士兵的咽喉,他投出的手榴弹还在空中飞行,自己就双手抓着喉头,慢慢的瘫软下去……
  毫无疑问,连续三枚手榴弹爆炸,将躲在石头后面的蒙古武士炸成了碎肉,但击毙一个敌人尚且大费周章,还出现了牺牲,令李世贵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继续攻击前进,终于遇上了“老实”的俄罗斯人,这群胸膛上毛乎乎的家伙只穿着熊皮坎肩,看上去跟野熊差不多,举着长柄战斧、重剑、连枷,吼叫着扑向汉军。
  呼~长出了一口气,李世贵这下子放心了,汉军的火力优势足以应付任何正面冲锋。
  憋太久的士兵们,在李世贵指挥下很快排成了密集阵型,然后是步兵操典上最正规最完美的三段击,瓢泼般的弹雨中,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俄罗斯蛮族,就惊讶的看着自己毛茸茸胸脯上的小小圆洞,满眼不甘心的倒了下去。
  “对嘛,像这样还差不多!”李世贵满意点了点头,然后带着兵专找俄罗斯仆从军,那些傻头傻脑的蛮族也特别愿意满足他,总是呐喊着冲上来,于是被排枪齐射无情的轰杀至渣。
  正在得意处,无意中抬头一看,最初并驾齐驱的血战淮扬连已经连续击破蒙古军的几重防线。跑前面几百米去了。
  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了熟悉的身影:第一军侦察参谋杜元华。
  杜元华指挥士兵们以班为单位用排枪封锁敌人,一旦露头就同时开枪把他射成马蜂窝,掩护投掷手前进,要是敌人一直缩在山石后面,或者山体背阴面,就让他们见识见识手榴弹的威力,与此同时还有另外的几个班作为左右翼的掩护,防备敌人的突击……
  原来如此!李世贵有样学样,很快应付蒙古武士就变得轻松加愉快了,攻坚英雄连的进展快了许多。
  汉军长期以来无论训练还是实战,都主要是平原地区正面决战,这也是十三世纪战争形式的主流。
  忽必烈要玩非主流,一开始还能令汉军在不熟悉的前提下产生些许失误,但只要逐渐适应了作战方式,凭借火力优势汉军很快就扳回了局面。
  不过随着蒙古军且战且退,山地海拔的逐渐升高,位于步兵两翼的汉军骑兵,行动就越来越困难:
  不同于敌人装备的蒙古马耐寒耐粗饲耐高海拔,汉军的阿拉伯马身高腿长爆发力强,却是在海平原以上两百米内生长繁育的,不适应高海拔,它们呼吸着越来越稀薄的空气,于激烈的战斗中体力大幅度下降,不停的打着响鼻,嘴角吐出白泡子。
  山坡台地上,羊毛大纛之下,忽必烈笑了,他要等的就是此刻!
  大不里士城墙上,楚风的瞳孔猛的一缩,朝羊毛大纛抬眼看去,两位世界征服者的目光在空中无意中相撞,绽起一长串的火花
655章 骑战
  大不里士城东北的沙巴兰山之巅。海拔高度达到了四千八百米,乃是高加索山脉南缘之主峰,山势巍峨直入云霄。
  大汉与蒙古交兵的主战场便在沙巴兰山脚下的缓坡台地,虽是缓坡,可大不里士城海拔就有千余米,随着蒙古军节节败退、汉军步步进逼,主战场的海拔高度也就逐步上移到了一千五百米左右。
  这个高度说高不算高,和珠穆朗玛峰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说低也绝对不低了,泰山玉皇顶的海拔也就一千五百多米。
  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类,大约会在二千五百到四千米的高度出现高原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现在汉军作战的高度离出现高原反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将士们也就是觉得战斗中体力比平时下降得快,剧烈运动之后略有心慌气短罢了——只要没有心脏病、没有血管瘤,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可骑兵所乘的战马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汉军使用的阿拉伯马有身高腿长、血热速度快的优点,但它产自低海拔地区,对高海拔极不适应,在这方面可远远赶不上行走茶马古道云贵高原的川滇马、青藏高原的藏马、以及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马。
  骑兵的体重加上鞍鞯、盔甲、骑枪、战刀等装备,全重超过两百斤,本已吃力的战马还要在大负载的情况下来回奔驰。情况就变得非常不妙了。
  于是第一军、金刚军负责遮护两翼的骑兵们发现,胯下的战马呼哧呼哧打着响鼻,不断掀动的嘴唇吐出黏稠的白泡子,阿拉伯马尖削的小耳朵烦躁不安的转来转去,大而灵动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偏在此时,蒙古军中牛角号呜嘟呜嘟连续响了几声,许多精锐武士斜刺里杀出,骚扰汉军两翼。
  汉军步骑炮配合的方略,就是以炮兵施展远程打击,步兵作为中坚主力,而骑兵则需要掩护前两者的侧翼,避免敌骑突入步兵阵中。
  所以发现蒙古军实施中央死守两翼袭扰的战术,汉军骑兵也就针锋相对的顶了上去人人平端着骑枪,骑兵们组成一长排一长排的阵列,每两道阵列之间相隔二十步的距离。
  冲锋的蒙古军抵达五百米距离,骑兵营配属的牵引式三斤炮就给了他们迎头痛击,霰弹的威力很是让敌人头疼,经典的凿穿阵型那锋利的矛头也被削平了些许,从尖锐变得圆钝。
  蒙古军顶着霰弹的杀伤进抵三百米,汉军骑兵第一排平端的骑枪开火了,就像一长串鞭炮在两三秒钟内迅速炸响,密集的枪声互相交迭,音波在空气中碰撞激荡,以致于足够远处大马士革城头的人们听来,就是嗡的一声大响。
  而枪口绽放的火焰,和紧接着喷出的硝烟,就像一片白色的烟雾中突然迸发了连片的火海。又如同仲夏夜银河群星的闪烁。
  骑枪的枪管比步枪短,有效射程也从四百米下降到三百米,但它的威力可不小,事实上由于枪管短,弹头在空中飞行的弹道,也就比标准步枪更加紊乱,这导致穿甲能力和准确性的略微下降,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可怕的后果:
  弹头翻滚!
  定型生产前的多次试验表明,骑枪发射的子弹在接近最大有效射程的阶段,也就是两百米到三百米之间,弹头的螺旋稳定性大幅下降,那么它在射入人体之后就不能保证笔直向前的穿透,而是在人体内偏转、翻滚,尽情的释放动能,同时将肌肉、骨骼和内脏,搅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