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月从建康出发,大军行进三月,至到开皇八年的九月才到达京城,皇帝亲自驾临骊山,慰劳凯旋而归的壮士,在太庙按古礼举行献俘仪式,杨勇身为太子,站在最前面,后面是杨广,高颍,贺若弼,韩擒虎等有功将士。
陈叔宝及陈国诸王侯乘着牛车,手捧图籍,户册等次序排列,在铁甲骑士的簇拥下,一一来到杨坚面前,杨坚命李德林先是宣读诏书慰劳,接着又令内史宣读诏书对其相责,责备陈国君臣不能互相辅佐,以至陈国灭亡。
陈叔宝和群臣都是十分恐惧,无言以答,眼下大隋皇帝一言就可以让他们生,一言也可以让他们死,令他们意外的是杨坚显得非常大度,责备完后,马上下令陈叔宝可以位同三卿,并赏赐了宅院,各种物质以供陈叔宝享用,由于陈叔宝的子嗣众多,杨坚还担心日后这些人无以为生,赏赐了城外大片肥沃的农田作为他们日后的用度。
为了赏赐归来的有功将士,皇帝下令在广阳门宴请众人,从广阳门外一直到南郭城的道路两旁都堆满了赏赐所用的布帛,铜钱和酒肉等物。
贺若弼被封爵为宋公,加上柱国,赐布帛八千段,韩擒虎同样加上柱国,赐布帛八千段,加爵位寿光县公,而高颍也因军功受赏,加上柱国,晋爵为齐公。
杨广被任命为太尉,杨俊的江南大行台被废除,只是杨坚依然给予杨俊扬州总管之职,总辖四十四州军事,镇守广陵,而杨勇已是太子,赏无可赏,皇帝赐下布帛万匹、宫女数十、赐予辂车、乘马、衮冕之服、玄圭、白壁。
对于这些赏赐,杨勇自然不会在乎,在乎的是杨坚对杨素一案的反应,只是好象杨坚对杨素已经忘记,既没有追究杨素之意,也没有下旨对杨约、杨玄感、杨玄奖、刘仁恩、薛冑这些人处理。
……(本卷结束) ……
第四卷 天子家事
第一章大旱
第二章米价
第三章 仁寿
西市出来,一行人默然不语的走在朱雀大街上,眼下中大旱,却丝毫没有影响京城的繁华,朱雀大街两旁的店铺人来人往,如果从朱雀大街转向东市,还可以从那里看到不少金发碧眼的西域人。
可正是这种改变给现在京城带来更大地危机。若没有纺织厂这十余年来大规模发展,京城人口起码要减少二三成,尤其可怕的是这增加的二三成人口粮食全部要靠购买,若是丰年,只会让京城商业更加繁荣,一旦遇到这种百年不遇的大旱,京城粮食压力之重可想而知。若不尽快想法解决,旱灾持续下去。真不知道会不会在京城引起动乱。
一路上。杨勇都在苦苦思索,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京仓中虽然还有不少粮。只是要满足百官和禁军所食,不可轻动,只能从处界调入,只是如何调入却是一个难题?
前面一阵木鱼声和诵经声传来,杨勇抬头一看,不知不觉众人已回到皇城,前面正围着人山人海,木鱼声和诵经声正是从皇城前的玉阶处传来。
数百名和尚正盘膝坐在大殿前的玉阶上,砰,砰的敲打着木鱼,口中还诵朗着各种经文,他们是皇帝亲自从大兴寺延请过来求雨地高僧,这些和尚求雨已经持续了十余天了,只是天空中一滴雨也没有落下。
虽然如此,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依然对这些和尚寄予了厚望,开皇六年时,关中曾有一次大旱,皇帝赦请佛教沙门三百人于正殿祈雨,三日之后,大雨倾盆而下,将关中的干旱化解。
那次求雨的成功,不但加深了皇帝对佛教的笃信,许多文武百官也加入到崇信佛教当中,如今这次大旱,朝庭和百姓依然把希望放在那些和尚身上,皇帝本人开头也带着文武百官淋浴斋戒,同求了三天。
虽然杨勇对和尚能求到雨深表怀疑,开皇六年这些和尚要么走狗屎运,要么是有人精通天文,故意选快要下雨的前几天作法,如果和尚们真能呼风唤雨,又如何会贪恋民间之财,在求雨成功后,皇帝给其送去白米二十车,后来还暗示皇帝不够,又让皇帝送了五百石才作罢。在满朝文武都相信的情况下,杨勇当然不会傻到去反对,对这些和尚的行为也只能视而不见。
只是每日出
,看到这些和尚心中未免不爽,杨勇脸上一片无奈,向身后的吕沐霖,章仇太翼等人道:“算了,暂不回府,本宫想到司农少卿处拜访一下。”
司农少卿为正四品,掌管全国仓禀,如今地司农少卿是崔仲方,仍是秦王杨俊地妻兄,听到太子来访,连忙大开中门迎接,带着全家跪地大礼参拜:“微臣参见太子殿下!”
杨勇将崔仲方扶起:“亲戚之间不必多礼,本宫今日来的匆忙,倒是打扰了。”
“不敢,不敢,殿下请!”
崔仲方平时多有到东宫走动,对杨勇的来意倒是猜到几分,将杨勇等人请到正厅坐下,并命人送上茶水之后才道:“殿下来此,可是关心官仓中地储粮?”
“正是,不瞒崔卿,本宫今日到西市看过,京城米价一日过于一日,已有百姓只能吃夹杂着豆渣,米糠的粗粮,不知官仓可还充足?”
“殿下放下,微臣受理仓禀之事,自知责任重大,官仓中的储粮目前尚存百万石以上,足够三月所用。”崔仲方微笑道。
“哦,够三月所食。”杨勇点了点头,他本以为经过数月大旱,中间又有几次放粮,官粮可能也支撑不了多久,没想到还存有上百万石之多,这也可以看到大隋的富足:“如果本宫再奏请皇上,将官仓中的一半粮食供应市场,不知可行否?”
崔仲方脸色一变:“太子,此举万万不可?”
杨勇奇怪的道:“为何,即使拿出官粮中的一半,朝庭尚可以支应一个半月,一个半月之后,外运的粮食早已补上了。”
崔仲方小心翼翼的看了看章仇太翼,吕沐霖等人一眼,闭嘴不说,杨勇笑道:“无妨,这些都是本宫心腹之人。”
崔仲方脸上闪出一丝神秘之色,将声音压低:“是,殿下,那本官就说了,殿下可是以为京城粮价大涨,当真有多缺粮?”
杨勇大讶:“不缺粮?这怎么说,关中大旱不假,京城又如何会不缺粮?”
“殿下有所不知,我大隋连续数年风调雨顺,许多百姓家中存粮足够数年之用,今年才刚刚旱了半年,若是无人捣鬼,京城的粮食即使再缺,也不会在一个月连番几番。”
众人都听得一愣,还有人敢在这当口和朝庭过不去不成,吕沐霖插嘴道:“崔大人,这话可有什么证据?”
“这需要什么证据,殿下可记得,就在半月前,官仓中拿出数十万石粮食抛向米市,只是数天就被人买走,米价下过数日,马上涨得比以前还高,现在官粮虽然还有百万石之多,可是不要说拿出一半,就是全部拿出来,一旦趟开供应,不出数天就会卖光,既然如此,拿出这一半官粮又有何用?”
“这些奸商,某家去砸了他们的米铺子。”麦铁杖听得恼火。
崔仲方鄙夷了看了麦铁杖一眼,虽然说商人一直地位低下,让人看不起,但真正的大商人哪个不是和朝中官员有千丝万绦的联系,否则根本做不大就会被人吞了,那些米铺低价收米,高价卖出,本来就天经地义,若是没有理由,太子也不能说砸就砸。
“好了,既然如此,此事爱卿先不要与人说出去,本宫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
“是,臣遵令。”崔仲方恭敬的道。
从崔仲方家中出来,麦铁杖对那些黑心屯米的奸商仍然咒骂不语,吕沐霖轻轻催马靠近杨勇,低声道:“殿下,你莫非忘了,还有一个地方有大量粮食?”
杨勇听得一振:“哪里?”
吕沐霖轻轻的吐出两个字:“岐山!”
杨勇怔了一下,马上摇头:“不行,不能从那里调粮,眼见仁寿宫再过数月就要落成,若是从那里调粮,势必会让仁寿宫的工程拖延,父皇不会同意。”
吕沐霖见杨勇否决,苦劝道:“殿下,是宫殿事大,还是京城百姓生死事大,皇上一向爱民如子,若知道京城百姓如此之苦,恐怕马上就会同意停建仁寿宫,殿下若不试一下,又怎知皇上会不同意?”
第四章 血汗工厂
山的仁寿宫已经开建二年,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