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庭冷落的生活?
李明峰给他们的是从二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虽然比二人以前的官职有所降低,但是毕竟也算地方大员,两人的就任也算是欣然。而且两人都认为李明峰将来必定会更进一步,他俩将来也会跟着水涨船高,甚至再度成为朝中重臣也不是不可能的。
焦佑瀛应道:“还请总督大人放心,我二人对这套事务还是有些经验的,绝对出不了岔子。”
李明峰点了点头,表示对两人的信任,道:“您二位被罢官,恐怕两位先生的门生故旧也会受到波及,我就听说至少有上百人因为两位先生而罢官。这些人也都是人才,咱们直隶现在缺少人手,还请两位大人给那些人写封信,邀请其中有德有能又开明的人到直隶来任职。知府以下官员全凭两位任命,四品以上的,报于我知晓并且考察之后可以任命!”
杜翰闻言,面带激动的道:“多谢大人!大人之恩,杜某今生都无法报答!”
焦佑瀛也连忙表示了感谢。
杜翰对就任布政使一职倒没什么反应,但是李明峰给他的这个“人事权”却让他激动不已。辛酉政变之后,杜翰、焦佑瀛被罢免,他们的亲属、门生、嫡系下属都因此遭到牵连,大部分被免职,小部分被降职。
杜翰对自己被免职倒没什么太大的抵触,谁让自己在政变中失败了呢。但是那些亲朋好友、门生故吏因为自己而受牵连,却让他愧疚不已。这次李明峰放权让杜、焦招揽人手到直隶任职,可以说是给他二人一个弥补愧疚的机会。
当然,李明峰也有自己的打算。自从中高层文官被驱逐出直隶三府之后,很多政务都陷于停顿状态,李明峰急需人手来补充空下来的职位。只不过,李明峰对新任的官员有两点要求。
第一,这些新来的官员必须和朝廷不合。只有这样李明峰才能对他们放心。第二,当然就是需要这些人有比较丰富的从政经验,否则怎么管理政务?
这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杜翰、焦佑瀛派系的官员完全符合李明峰的两大条件。他们因为被朝廷罢免,肯定会嫉恨朝廷,即便不恨朝廷,他们也会恨两宫太后和两大议政王。而且这些官员都是为官很久的,对处理政务很熟悉。
李明峰将杜翰、焦佑瀛的整个党派都绑到了“常胜军战车”之上,一旦常胜军覆灭,他们的所有亲朋好友、门生故吏,甚至还包括他二人在内都会跟着完蛋。在此形势之下,杜焦二人又岂能不给老李尽心尽力的卖命?
安排完后方的事务,李明峰又准备安排出兵事宜。
当老李刚刚拿起了军令之时,刘铭传却先出言问道:“天津五千人马,保定三千,顺德两千,也就是说,咱们这次只能出兵两万人。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新兵,初上战场,这样的战力…。。”
刘铭传语气中充满了忧虑,即便以他这样的悍勇,也不得不为常胜军担心。两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新兵,去迎战五万拼死一搏的敌军,即使能胜,恐怕也是惨胜。
李明峰似笑非笑的道:“怎么?你怕了?”
刘铭传闻言,顿时语带激动的辩驳到:“谁说我怕了!我刘铭传这辈子啥都怕,就不怕打仗!只不过我是担心咱们出的兵力少,容易吃亏!”
“那一万新兵,已经训练四五个月了,除了没上过战场,其余的啥都不差。”李明峰安慰道:“你放心,最担心常胜军吃亏的不是你,是总督大人我!我怎么可能让常胜军受到损伤?”
看到刘铭传不好意思再度反驳,李明峰继续发令道:“明日午时,大校场点兵!兵进德州!”
第二天,两万常胜军齐集大校场,李明峰登高台点兵。
第一个军令就是任命刘铭传为先锋,率领本部五千马步兵携带少量军械,兵进德州府平原县。平原距离禹城仅八十里,是围攻苏天福的最前线。
李明峰亲自督率大军后续出发,大军由吴长庆部、陈星翰部、韦志俊部一万五千人马组成,携带着火炮,弹药和辎重随后而行。
三日之后,刘铭传大军进入平原,李明峰的主力部队也驻进了德州府。
此时此刻,盘踞在禹城、临邑的苏天福彻底的陷入到了重重围困之中。他的北部宁津、商河两城,驻扎的是刚刚抵达前线的文祥率领的五万八旗军。他的东部高青、济阳、邹平等处驻扎的是僧格林沁的五万蒙古兵,和山东本地协助朝廷作战的团练兵十五万。
苏天福部捻军的西北方就是李明峰占据的德州府和平原县,西南部也就是袁甲三占据的东昌府(今山东聊城)。
捻军是由捻子组成的,所谓“捻”,实际上是淮北地区方言,意思就是一伙子、一股子。最开始的时候,一些小商贩,尤其是贩卖私盐的小商贩聚集在一起,互相做生意,互通消息,以对抗官府的盘剥。
发展到后来,嘉庆、道光年间,农民、走私贩子、手工业者、小商人都根据利益关系或者亲属关系组成了捻子。大股捻子有全族全村的数百人,小股的仅有数人。
这种躲避官府盘剥的小团体在太平盛世还没有危害,但是一到乱世,他们则成了动乱的根源。咸丰元年,长毛造反,短短几年的时间,从广西打到了长江下游,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几省顿时陷入战乱。这些地区政府机构瘫痪,捻子顿时成了当地的主导力量。
捻子本来就有比较严格的体系,这次趁着清军主力南移,大批的捻子揭竿而起,扯旗反清。
捻子十分特殊,虽然统称为“捻军”,但是因为其组织形势就是一个个的小股团体,所以其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结构。经过数年拼杀,一些捻子覆灭了,一些捻子壮大了。咸丰五年,数百股捻子在安徽亳州会盟,推举势力最强大的张乐行为捻军盟主,并组成五旗。
张乐行任捻军盟主,兼任总黄旗旗主。
龚得树任总白旗旗主。
侯士维任总红旗旗主。
韩老万任总蓝旗旗主。
苏天福任总黑旗旗主。
总旗下面设立大旗,大旗下面设立小旗。这些旗实际上都是由一股股的大大小小的捻子组成,互相为“联盟”关系,并非隶属关系。
捻子大部分都是乡间农民,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只肯在当地作战。这就直接导致了捻军虽然名义上众多(多达两三百万),但是实际上一打起仗来,能参战,能调动的却是少之又少。
咸丰七年春,名义上的捻军总盟主张乐行感觉无力独自对抗清廷,所以挥军南下,在正阳关和陈玉成、李秀成会盟。会盟之后,张乐行放弃独自起义的想法,宣布接受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册封,放弃“大汉永王”的封号,接受洪秀全赐予的“成天义”封号。
只不过,张乐行是听封而不听调用。虽然名义上他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但是实际上他的部队不接受改编,也不接受洪秀全的命令,他只答应协助太平军作战。
但是即便这样,捻军内部也不可抑制的发生了分裂。张乐行作为捻军第一人,刚刚被封为“成天义”,在太平天国排位上都进不了前五十名,其他的总旗主受到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很多统兵数万,甚至十数万的旗主的官职只相当于太平军的底层将领,这些旗主岂能诚心归附?
在当时,捻军聚集在安徽中部和江苏北部,是太平天国的北方屏障,有效的阻挡了北京方面赶来的清军。
咸丰七年底,不满天平天国领导的捻军将领纷纷离开,回到淮北、鲁中南和河南作战,准备自己打天下。太平天国北部的捻军只有张乐行的黄旗和龚得树的白旗、苏天福的黑旗留了下来,人马只剩下全军的三成。
又经过多年征战,不满洪秀全的捻军由于互不统属,各自为战,一直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最终逐渐衰弱,有的干脆就被剿灭了。张乐行所部捻军因为和太平军密切配合,倒打了几场胜仗,军队逐渐正规了起来。
咸丰十一年,安庆被破,太平军损失极其惨烈,陈玉成率军数万北渡淮河,进攻山东。张乐行、龚得树、苏天福一直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活动,这次得知陈玉成率军北上,连忙出兵响应,和陈玉成一同组成发捻联军,准备兵发北京,以缓解天京危机。
发捻联军和僧格林沁的蒙古兵在黄河沿线发生对峙之后,淮北军阀苗沛霖、河南军阀袁甲三都暗中送信,表示了投靠之意。
这对陈玉成等人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他们本来是被逼北上的,但求能分担天京压力便可,哪敢妄图攻取北京?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