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自己执政的成绩得到皇帝诏书的肯定之后,吕惠卿亦终于在告病七天之后,半推半就地复出视事了。至少在短时间内,吕惠卿利用这样的手段,重新巩固了自己摇摇欲坠的权力,再一次确立了自己在政事堂的领导地位。
*
吕惠卿重返政事堂视事的当晚,石府。
“这实堪称胜负手。”石越一面喝着酒,一面感慨地说道,“我早知吕吉甫没这么容易被打倒,但却料不到他将时机、分寸掌握这么好。”
“同样是告病,有高下之别。王介甫之告病,几同于威胁;吕吉甫告病,却能让人觉得他真是受尽了委屈。”潘照临笑道,“时间亦不长不短,若是拖得太长了,难免使人生厌;若是太短,却不免让人觉得他太心急恋栈。不过,福建子不过是扳回一局,大厦将倾,不是用权谋智算便可以支撑的。”
“且走着瞧吧。”石越亦笑道:“智缘能不能说服王安石复出,尚未可知。皇上已经先布了高遵裕这颗棋子,高遵惠这着棋能不能下出去,还要看康时这案子如何结案。我看,这两天总要有结论了。皇上一定要赶在太后大寿之前结案的,这样若是不合心意,亦方便借机赦免减罪。不过……”
“公子担心福建子从中做梗?”潘照临轻啜了一口酒,笑道:“吕惠卿若是意气用事,要与公子死斗到底,倒也有可能大做文章——若换司马光,几乎便是免不了的。但是福建子却未必,他不是不知道皇上的心意,违逆圣意的事,我量他亦不敢常做。我若是他,定要做个顺水人情,卖公子一个人情,与公子做桩交易……”
“交易?”石越哑然失笑,道:“他能相信我会收手?”
“两军交战,亦要交换俘虏,何况现在是三方交战?”潘照临淡淡道,“他现在知道公子亦能左右朝局了,相比而言,文彦博、司马光,他能指望他们妥协?要让公子与文、马死心塌地一起对付他,还是争取缓和与公子的关系,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文、马,吕惠卿不是顽固不化之徒,只要他以为能令公子相信,他的地位依然稳固,那么妥协便是可能的。纵使是他料到公子不肯收手,但他亦知道与公子交战,是可以互换俘虏的,那他岂肯不加利用?”
石越沉吟不语,只是轻轻把玩着手中的酒杯。
却听潘照临又说道:“范纯仁还是不肯做刑部尚书,皇上看来是要死心了。但御史中丞却未必便是他的囊中之物。我若是福建子,现在头一桩要做的,便是向益州安插亲信,一面设法阻挠王安石复出,一面在益州布局,然后悄悄改变立场,到时若有万一,便好将黑锅栽到益州路大小官员的头上。这个时候,御史台就是必争之地。范纯仁坚拒刑部尚书,多半亦是想到了这里——益州真要出事,便是大案,到时候弹劾官员,审理案情,都是御史台的份内之事。吕惠卿用利完安惇,又将他排挤出朝中到地方做知州、提刑使,现在御史台中,亲附吕惠卿者如舒亶辈虽然也有不少,但这些人都不够资格做到御史中丞。安惇与公子是死敌,与文、马亦是水火不容,所以,二人虽然有怨,但吕惠卿这时候,多半还是要引他为援。公子等着看,吕惠卿一定会设法影响御史中丞的任命。不过,说到底,这毕竟还是亡羊补牢之计——安惇不过一中山狼,谁知道到时候他会不会对吕惠卿落井下石?在此之前,吕惠卿惟一能永除后患的机会,便是快点找一个好一点的经略使。只要连打几个胜仗,便可稳住皇上的心;若能将西南夷快点镇压下去,就是釜底抽薪了。他吕吉甫,多大的过错也能遮掩过去了。”
“我怕那时候,益州已经遍地都是陈胜、吴广了。”石越苦笑道,“况且,他吕惠卿又知道谁能打仗,谁不能打仗?经略使亦不是政事堂的事,说到底,还是枢府的事。”
“所以他才要与公子交换战俘。”潘照临笑道,“他要急见事功,不依赖西军却依赖谁?朝中大臣,谁对西军最有影响力?谁最有‘知将’之名?”
石越顿时默然。
潘照临又道:“就算公子想要置他于死地,但单以此事而言,他与公子却是利害相同的。所以,高遵惠也罢,康时也罢,公子不必担心。只有田烈武与李浑,虽然皇上有意赦免,但结果如何,还是难以预料。我看吕惠卿这几日间,一定会来找公子。他比谁都盼着益州能打一个胜仗。”
“那我又当如何应对?”石越忽然问道。
“经略使的人选,皇上一直拿不定主意。对公子来说,自然是拖到王介甫复出最好,但是……”
“若真拖到那时节,益州路还不知可不可收拾!”石越摇了摇头,自嘲道:“用益州一路生灵做赌注,我没这种胆量。和吕惠卿各凭手段便罢,经略使的人选,一定要尽早劝皇上定下来。益州路,只怕经不得拖了。智缘能劝得动王介甫也罢,劝不动也罢,只要御史中丞这里赢过吕惠卿,扳倒他亦只是迟早的事。”
“公子也说过,干脆让种种麻烦一并爆发了,再慢慢来收拾。”
“便算是我有妇人之仁罢。用益州一路动荡换吕惠卿下台,我倒宁可他继续呆在政事堂。”石越沉声道:“我要赶吕惠卿下台,是因为我知道益州路的局势,他已经收拾不了。他在政事堂,只能让大宋在益州越陷越深……本末不可以倒置,不能为了扳倒吕惠卿,便不择手段。”
潘照临望着石越,良久,忽然叹了口气。正要说什么,却见侍剑匆匆走过来,禀道:“学士,吕相公求见。”
石越腾地起身,顾视潘照临一眼,笑道:“快请。”
第四章 书生名利浃肌骨(二)
宋朝最贵宰相,真宗以后,即使贵为亲王,班次亦在宰相之下。吕惠卿亲临,石越自然要降阶相迎。二人揖逊谦让着进了客厅,叙了宾主之位。待设了茶,石越便即谢罪道:“相公贵恙,若有赐教,遣一介之吏,叫我过相府受教便是,反倒劳驾屈尊,实是罪过。”
吕惠卿笑道:“我不过顺路而已。路过学士巷,因有几桩事萦绕于心,我素知子明智略过人,老成谋国,故此打扰,还要请子明不吝赐教。”
“岂敢。”
“子明何必过谦?”吕惠卿笑道:“朝野谁不知子明乃国之柱石?”他一顶一顶的高帽盖过来,石越口里谦谢,心里却已在佩服着潘照临的先见之明。一来二去又互相吹抬谦逊几句,却见吕惠卿忽然敛容,忧形于色,叹了口气,道:“居上位者,自古以来,最怕的便是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不瞒子明,这些日子我几乎夜不能寐,朝廷财政依旧捉襟见肘,而益州路……哎!”吕惠卿长叹了口气,道:“我此时亦颇疑为地方官吏所误!”
石越没料到吕惠卿开口提及正事,态度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隐隐竟将责任推到益州路的官员身上,饶是他早知吕惠卿来意,亦不觉愕然。却听吕惠卿又道:“益州路形势不明,但我依然以为熙宁归化之政并无不妥。只是朝廷过于轻敌,地方官讳过欺瞒。如今介甫既已为观风使,当日在文公府上所议之事,便是办了一半。当务之急,却是要速择良将为经略使,征调精兵赴蜀,早日平定西南夷之乱。大军在外,空耗粮饷,非国家之利。平定叛乱,宜早不宜晚。然经略使之人选,一个个皆不合圣意。枢府总天下军事,一个经略使都久悬不决,实是让人……”吕惠卿说到这里,摇了摇头,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又道:“不仅是经略使,渭南兵变一案,亦总是拖着不断——文公三朝名臣,如今实是精力大不如前了。”
石越听他抱怨着枢府的效率,他亦不好说其实枢府也已经进呈了人选,只是皇帝犹豫不决——这是指责皇帝了,因笑道:“选将调兵,毕竟是枢府的事。且将帅关系甚大,谨慎一点,亦是应当的。”
“只怕有人为私意而害国事。”吕惠卿冷冷地讥讽了一句,话锋一转,又道:“国朝之制,虽然两府对掌文武大柄。但兵者,国之大事也,政事堂若全然置身事外,亦是一弊。故官制改革,颇救其弊。一般的军队调动,政事堂固然不当多管,但若是关系重大的战争,无论选将用兵,政事堂都理当要管的。今西南每日驻军空耗国帑,久而无功;枢府调兵选将,又屡战屡败。能否平定西南夷之乱,不仅关系到益州一路之安宁,亦关系到熙宁归化之成败,乃至关系到大宋二十年之气运。我等为大臣者,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岂可因为那是枢府的事,便置之不问?子明亦常说,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若是枢府迟迟定不了让皇上满意的人选,我辈亦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朝廷诸公之中,以子明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