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唐代葡萄蒸馏酒术
李时珍所认为的葡萄酒味佳酿造方法二就是烧酒法。《本草纲目》卷25载:“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麴酿醋,取人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这显然是一种蒸馏酒技术。唐时真正的烧·17·①②④转引自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第37页。参见岑仲勉《隋唐史》(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48页注。酒法是前面所说的那种慢火所温炊烧的加热灭菌工艺。据李时珍所说,似乎唐时西州葡萄蒸馏酒技术已传入中原。《本草纲目》卷25又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比可蒸烧。(中略)取其清如水,味极浓列,盖酒露也”,别名火酒,“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于焰硝”。
不难看出,《本草纲目》同卷所记蒸馏酒出现的时间,前后矛盾。前面说唐时西州葡萄蒸馏酒技术传入内地,后面讲蒸馏酒技术元时始创。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后一种蒸馏酒是谷物蒸馏酒,并非前面所言的葡萄蒸馏酒。关于谷物蒸馏酒,目前存在唐、宋、元三种起源说法,其中有实物证据的在宋代,有文字记载推元代'17'(p12)。据曹元宇先生考证,唐代新疆一带可能有蒸馏酒,但内地不能确定'18'。也有学者认为唐还没有蒸馏酒,至少不存在谷物蒸馏酒'1'。郭沣溪先生认为蒸馏酒可能出现在北宋末年的宋金之际,比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那口金大定年间的铜蒸锅的年代(1161-1189年,相当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到孝宗淳熙十六年间)要早一百年左右'19'(p38)。结合这些研究成果考察,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葡萄蒸馏技术出现在先,谷物蒸馏酒技术出现于后,后者源于前者;葡萄蒸酒技术至迟在唐初西州已经产生并传入内地,在内地推广到粮食酒酿造中,则不早于宋初。
有人会问,我国蒸馏技术的应用(如水银的获取)历史悠久,并且关内又早于西域,因此,蒸馏酒的酿造似乎当源于内地,唐西州首出葡萄蒸馏酒岂不令人生疑这种怀疑不无道理,但是笔者强调的是,蒸馏技术应用于酒的酿造中,首先是葡萄酒,接后再推广到粮食酒,蒸馏酒技术与蒸馏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并不矛盾。
五、唐代葡萄酿酒中的冷热处理和降酸
唐人谷物酿酒技术已出现了诸如对酒醅加热处理和使用石灰来降低酸度的作法。
酒醅加热处理包括煮酒(高温沸点灭菌)和烧酒(慢火低温炊烧)'11'。如前所述,唐人葡萄酒酿造已采用了加热处理措施,葡萄汁经过蒸煮后加曲酿造实际上就是葡萄酒酿造中热处理方法的运用。葡萄酒加热酿造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葡萄汁“在发酵期间氧化作用是最严重的”,“比酒更敏感和防止更困难”,所以,“加热葡萄汁破坏氧化醺比二氧化硫更为有效”,“加热葡萄汁在一些情况下使酒比传统酿造具有较深颜色”,尤其当葡萄在生长和成熟中已有缺陷,“为改善新酒的颜色和风味,某些加热酿造技术可认为是有效的办法”'2'(p229)。当然,加热酿造方法也有其缺点,一些来自加热酿造的酒“显示出蔬菜气味或杂醇油气味,失去新鲜感,带苦味而且澄清困难”'2'(p210)。唐代加灰脱酸法可能也应用于葡萄酒的酿造中。
加灰法,指在酿酒发酵过程中的最后一天,往酒醪中加入适量的石灰,降低酒醪的酸度'1'。唐张'族鳥'《龙筋风髓判》卷4良酝条云:“会期日酒酸,良酝署令杜纲添之以灰,御史弹纲,纲款,好酒例安灰,其味加,不伏科。”葡萄美酒是唐名酒之一,如《唐国史补》卷下所记当时全国名酒中就有河东的“乾和葡萄”,当采取加灰脱酸法。葡萄酒酿造工艺通常缺少不了脱酸过程,“碳酸钙仅用于轻度降酸以及未经发酵的葡萄汁。”'2''p99'唐人酿葡萄酒时,可能也有在葡萄汁发酵前加灰的。唐代葡萄酿酒中还应用了冷处理法,另有专文'2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葡萄酒原料种类和范围的扩大,唐内地不仅利用鲜葡萄和葡萄干酿酒,不仅引进了适宜于酿酒的马乳葡萄,还将葡萄酒技术应用于内地野生的小葡萄'2'(p314)和山葡萄,如前引《唐本草》所载。
综上所述,最早(约在西汉)传入内地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包括分离发酵法和混合发酵法),到唐时继承曲糵而来的传统葡萄酒酿造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加曲葡萄酒,并出现了红曲葡萄酒。唐代酿酒技术中对酒醅加热处理和使用石灰来降低酸度的作法也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得到了应用,葡萄酒酿造中还采用了冷处理措施。唐代葡萄酒酿造技术中还出现了蒸馏法(至少是萌芽),可能是宋以后谷物蒸馏酒技术的滥觞。紧随葡萄酒酿造技术(尤其运用曲糵的传统葡萄酒酿造技术)进步而来的是唐代葡萄酒原料种类和范围的扩大,鲜葡萄和葡萄干、末,优良品种葡萄和野生葡萄,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葡萄酒产地的扩展和酿造技术的进步,使唐代葡萄酒无论从产量、品种上,还是质量上都较前有所突破,处于同期果酒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王赛时,唐代酒业初探'J',中国史研究,1995(1)
'2'E·卑诺,葡萄酒科学与工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
'3'余华清,略论秦汉时期的园辅业'J',历史研究,1993(3)
'4'薛宗正,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J',西域研究,1996(4)
'5'《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A'卷113葡萄部
'6'尚衍斌,桂栖鹏,元代西域葡萄和葡萄酒的生产及其输入内地述论'J',农业考古,1996(3)
'7'张萍,陆三强,唐代长安酒业'J',中国史研究,1993(3)
'8'余华清,张廷皓,汉代酿酒业探讨'J',历史研究,1980(5)
'9'历代小说笔记选(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0'吴云,冀宇,唐太宗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1'费正刚等,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2'杜景华,中国酒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3'王谟,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4'万国光,中国的酒'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顾学颉,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向春阶等,酒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8'曹元宇,烧酒史料的搜集和分析'J',华学通报,1979(2)
'19'郭沣溪,中国饮酒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20'陈习刚,唐代冰镇葡萄酒和葡萄冻酒'J',湖北大学学报,2000(27)专辑
'21'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1995
注:有些异体字用''框起来表示。(网友:水支注)
作者:陈习刚(1967-),男,湖北浠水人,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硕士。
细说唐朝饮食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我国菜肴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菜肴的烹饪方法明显增多,制法更精,品种相当丰富,风味多种多样,产生出大量的名菜佳肴。
这一时期的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中档为一般官吏日用菜,低档为市民普遍用菜。高档菜如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所列的58种菜肴,以及唐玄宗时奸相李林甫家所用甘露羹、唐懿宗同昌公主所食“消灵炙”、唐玄宗请安禄山所食野猪、唐玄宗时虢国夫人家厨邓连所制灵沙、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嗜好的“鹅鸭炙”、安禄山向唐玄宗所献鹿尾酱、唐文宗时的宦官仇士良家所用“赤明香”、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同食的驼蹄羹、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所用李公羹。中档菜有隋代流传下来的鱼干脍、咄嗟脍、浑羊殁忽、金齑玉脍,以及白沙龙、炙、串脯、生羊脍、飞鸾脍、红虬脯、汤丸、寒具、肉、昆味、撺双丞、葫芦鸡、黄金鸡、族味、鲵鱼炙、剔缕鸡、羊臂、热洛河、菊香齑、芦服、含凤、石首含肚、清风饭、无心炙等。低档菜是一些大众食品,有千金圆、乌雌鸡汤、黄耆羊肉、醋芹、杂糕、百岁羹、鸭脚羹、酉羹、杏酪、羊酪、黄儿、黑儿、黄粱饭、青精饭、雕胡饭、庾家粽子、防风粥、神仙粥、麦饭、槐叶冷淘、松花饼、长生面、面茧、五福饼、消灾饼、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