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天下-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后退。
“杨大人,此时天寒地冻,大非川积雪数尺,你可有胆去?”李昌国嘴角上翘挪揄一句。
这话是在骂杨国忠是酒囊饭袋,经不不起折腾。
“噗!”
太子李亨一个没忍住,居然笑出声来了。
李林甫脸上掠过一抹微笑,旋即恢复正常,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心中暗自嘀咕,这个李昌国,骂人还不带脏字,有趣。
“真是酒囊饭袋!”陈玄礼却是心直嘴快,一语道破玄机。
要是影射的话,杨国忠虽然难堪,面子上还好过,陈玄礼道破无异于狠狠抽他的脸,一张脸涨得成紫酱色,却是敢怒不敢言,瞪了李昌国一眼。
李昌国双眼一翻,目光如同利剑,一派肃杀之意,杨国忠心中一凛,不敢与李昌国对视,不由自主的低下头,。
“杨钊,你忠心为国,朕心甚慰。然,你不究实情,误听误信,实是大罪!”李隆基脸一板,冲杨国忠数落起来。
李隆基对杨国忠很信任,可是,再信任也不能乱说话,李昌国背上的伤痕就是最有力的明证,李隆基也不能不有所决断了。
“陛下,杨钊妄言,臣请治罪!”陈玄礼兀自不放过杨国忠。
李隆基原本想斥责杨国忠几句就行了,陈玄礼这一说话,让他颇有些为难,眉头拧着。
“父皇,儿臣以为龙武大将军言之有理。大军征战在外,朝中若有诋毁之言,会寒将士之心。父皇欲灭吐蕃,须得将士用命,还请父皇明察。”李昌国有解太子李亨危难的情份在,李亨当然要为李昌国说话。
再说了,杨国忠与他不对路,他们的对决是迟早的事,此时既还李昌国一个人情,更能落井下石,何乐而不为呢?
“嗯!”李隆基眉头一挑,眼中精光闪烁。
李亨所言有理,要想灭吐蕃,就得将士用命。尤其是李昌国要用命才成,李昌国之勇不在秦琼、尉迟恭之下,更兼足智多谋,很会谋划,他不用命,要灭吐蕃就难了。
“丞相以为呢?”李隆基冲李林甫问道。
“陛下,臣以杨大人忠心国事这是好的。然,寒将士之心却是大为不妥。”李林甫一如既往的整死人不偿命的口吻。
“杨钊,你妄言,罚俸半年!”李隆基立时有了决断。
罚俸半年,对于家大业大的杨国忠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然而,这是他第一次受罚,郁闷得有吐血的冲动。(未完待续)
第十章 算计杨国忠
第十章 算计杨国忠
“陛下,臣失仪,请治罪,!”
陈玄礼见杨国忠受了处罚,赶紧请罪,实则是就坡下驴。
“罢了!”
果然,李隆基挥挥手,没有处罚陈玄礼。
以陈玄礼的劳苦功高,这点事李隆基还不会处置他。
李隆基叫高力士派人把短案换过,再度叫众人坐下来,笑道:“李昌国,河湟大捷的经过朕已经知晓了,平定吐蕃一事,你们有甚谋划?”
大非川到手了,整个唐朝陷入了争议之中,那就是要不要平了吐蕃。
以唐人的心情,谁个不想平吐蕃?唐人是一百二十个想平吐蕃。
问题是,积石山难以越过,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华夏还未有大军越过积石山之事,就是秦皇汉武也没有做到,要想灭吐蕃,其难度可想而知。
李隆基他们也为此事而苦恼,不知道商议过多少回了,一直没有好办法,李昌国有谋划,他们早就想知道了,无不是睁大了眼睛,盯着李昌国。
就是杨国忠也不例外,一双眼睛睁得老大,盯着李昌国,很想知道这是什么谋划。
“要是容易成功的话,我就向陛下进言,我来统兵,平了吐蕃,就是一场大功,省得整日里给人瞧不起,笑话总是靠女人裙带而居高位,。”杨国忠不住转念头,打起了小算盘。
正转念头间,只见李昌国有意无意的盯了他一眼,那感觉就象利剑刺来似的,杨国忠暗自一凛。
“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若有丝毫泄露,必将前功尽弃。”李昌国并没有直接说谋划。
“这不消说得!如此谋划。一定要保密,不得有丝毫泄露!若有人泄露,不管他是谁,朕要灭他九族!”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此言。
眼中精光一闪。在众人脸上一扫,道:“你们都听清了。不得有只言片语泄露!”
“遵旨!”陈玄礼他们忙领旨。
“李昌国。你可以说了。”李隆基很是急切,催促起来。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李昌国并没有说话,而是端起茶盅慢慢喝茶,却是不言不语,目光有意无意的瞄着杨国忠。
“李昌国,你说呀!”李隆基脸一沉,大声催促。
“陛下。非臣不说,而是臣以为眼下不能说。”李昌国把话挑明了,道:“适才,杨大人说臣冒功,如此偏听偏信之人。嘴巴很不牢靠,若是泄露了消息,万事皆休!”
李昌国决心把杨国忠排除在外。
其原因有三个:一是杨国忠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若他知道了这谋划,很可能另有盘算,说不定就泄密了。
同样是奸臣,李林甫比起杨国忠来就好得多,只要不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李林甫又能“动循恪令”,也就是依法办事。
而杨国忠就不同了,出了名的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吐蕃在长安肯定有奸细,一旦杨国忠被吐蕃收买,这消息必然泄露。
二是借机试探李隆基,看看杨国忠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杨国忠适才中伤李昌国,李昌国必要反击。而眼下就是良机,在众之人中,除了李隆基信任杨国忠外,陈玄礼、太子李亨、李林甫都对杨国忠没好感,太子李亨和李林甫视其为死对头。
此时对付杨国忠,他们必然要助力,这就是一个“联合阵线”,为何不用呢?
要消除安史之乱,要一步一步的来,罪魁祸首们要一个一个的除掉,就先从杨国忠开始。
果然,李昌国的话音一落,陈玄礼马上就附和道:“杨大人误听误信,兴许会中了吐蕃奸细的诡计,此事不得不虑。”
陈玄礼心直嘴快,直接道破,杨国忠一张脸刷的一下就红了,蹭的一下站起来,就要反驳,却听陈玄礼接着道:“杨大人不谙军机,此事不知为宜。”
杨国忠眼下很得李隆基信任,却与后来的权倾天下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未干预军机,以此为籍口把他排除在外再好不过了。
李隆基有心让杨国忠预闻此事,陈玄礼这一反对,让他有些为难。陈玄礼说得没错,杨国忠不谙军机,知与不知没多大的区别。
“父皇,儿臣以为,平定吐蕃,千古壮举,秦皇汉武未之成矣,必要万无一失。”李亨早就对杨国忠看不顺眼,两人暗中较着劲了,此时不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杨国忠眼中如欲喷出火来。
如此大事,若他得闻,他的地位就会凭空提升很多。若是不得预闻,那么,他的信任就打了折扣,他恼怒无已,狠狠剜了李昌国一眼,却是换来李昌国如剑的目光回刺,。
在座之人中,就剩下李林甫没有表态了,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李林甫一如既往的表现,不动声色,端起茶盅呷得几口,淡淡笑道:“杨国大人才干非凡,是大唐的栋梁,如此军机倒也能知闻……”
杨国忠暗舒一口气,对李林甫不乏感激之意。
杨国忠能有今日,靠的是杨贵妃的裙带,然而,若无李林甫的提拔与指点,也没有他的今天。一旦得势,这小子就暗自盘算,要取代李林甫,早就对李林甫的相位构成了威胁,李林甫早就在找机会要收拾他,却是一直没有机会,眼下这等良机,李林甫会错过?
“平定吐蕃,千古壮举,谋划一定要密!”李林甫老奸巨猾,点到为止,不再往下说。
其意已明,杨国忠刚刚升起的感激之情荡然无存,暗中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收拾李昌国、陈玄礼、太子李亨和李林甫。
如何决断,就在李隆基了,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眉头紧拧,沉吟不语。
李昌国他们坦然而座,杨国忠却是如坐针毡。紧张万分,他的前途就在李隆基的一念间。若是李隆基留下他,那么,说明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若是不留下他,他的地位就成了大问题。
“杨钊。你忠心为国,朕心甚慰。然。你未习兵事。知预并无助力,还是不要知晓的好。”李隆基尽可能把话说得温和些,让杨国忠好受些。
杨国忠听着李隆基的温和话语,如同被雷霆劈中了,他千方百计讨李隆基欢喜,送宝送礼,到头来却不如李昌国重要。
马屁精固然能让人欢喜,可是,与真正的功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李隆基虽然大不如以前,毕竟还没糊涂,志吞四夷的雄心壮志还在,思来索去,还是决定偏向李昌国。
“臣告退!”杨国忠长吸一口气。尽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