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惊雷逐鹿-第7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在西域塞外圈上一块地,还能保住不被他人抢去,那就铁定是你自己的地了。 如果交一笔‘照磨’银子,西北幕府还可以发给正式公凭执照,即时承认土地的归属所有,就是打官司都不怕了;如果你自己个拳棍厉害,真有两手把式,又吃得起那份餐风露宿的苦,至不济还可以拉一帮人去贩卖奴隶啊,只要不是我中土人民,随便你买卖,官府几乎都不过问。 ”

“哇——”一众食客都听愣了,在帝国买卖奴隶虽然并不是不可以,但也不是可以公然贩卖地事情。 虽然皇帝自己家经常干的一件事情,就是将涉入‘逆谋’‘叛乱’的犯官家属和亲族,抄家夷族犹不解恨,以至全部贬为奴隶,男的世世*公,女的世世娼妓,彻底钉死其贱民身分;甚至这样都还不能解恨的话,犯官女眷还有被贬为下三滥中下三滥的营妓,充当边军或者京军士兵轮流发泄的工具。 但除了皇帝这样干之外,帝国之内要是公然贩卖人口买卖奴隶,还是会被有司查缉问罪,也会遭到一些士人谴责。 因此,无论是奴隶买卖的双方还是中人牙子,多半都会串通起来假造卖身契,借口卖家与转卖人口之间是‘至亲’关系,谎称因为灾荒饥谨自顾不暇等原因,卖儿卖女卖老婆卖外甥卖侄儿,卖到好人家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等等,反正都要披上一层‘救济’的合法外衣,以逃避官府问罪,至于是不是真有那么一层‘亲戚’关系,看在银子地份上,谁关心这个呢?自然是有真也有假了,这事就是升斗小民也心知肚明。 而西北这边居然在堂而皇之地买卖奴隶,对这些见识不多地小老百姓而言。 显然还是相当震撼。

“买卖奴隶,官府也不管么?”有人问道,声音都变了。

“我们西北,”摊主有股莫名地自豪,“听说官奴至少有几十万精壮——如果不是云南等处修路开矿,死了十几二十万,现在怕不还有一百几十万?嗯。 这还不算那些个老实本份,干活卖力。 已经积功赎买了奴籍的二十几万男女丁口——这些已经算是平民了。 奴隶当中,精壮男丁是劳力,老弱妇孺做杂活轻活,一个都别想轻闲。 大庄园大牧场的私奴,据说也有一百好几十万,什么地方的都有,什么朝鲜人、倭人、吕宋人、琉球人、女真人、鞑靼人、阿罗斯人、和兰人、斯班尼亚人、波图加人、佛朗机人。 有官卖的,也有贩奴商队从别处掠来贩卖的。 官私奴隶,西北目前以南洋地安南人最多,蒙古鞑靼、西域诸蛮、吐蕃诸蛮、云南诸蛮次之,其他地方再次之。 战俘之外,历次谋反叛乱的,也多被卖为奴隶。 ”

摊主这一番话,令得一众西迁移民。 从骨子里头感觉出冷来,忙忙下筷子吃肉喝酒,加上江风寒冷,也再没有什么心思猜拳乐和了。

倒是心情一直有些郁闷地霍裁缝,听了老表一席话,心思活泛了些——如果真的如这老表说的那样。 未尝不是一条发达的路子。 千里奔波不为财,那又为的哪般?或者,在这异乡落户,也不是太坏吧?

吃吃喝喝,酒足饭饱,各自算了平伙份子钱,霍裁缝临走的时候,又跟西江老表摊主讨了几个竹筒小米饭,切上几节卤水肥肠肠,浇上一勺热辣汤。 舀上一匙辣米油。 加上一点葱花和酱油,捎带给家里老少享用。 却只要七个“元亨铜元”,惠而不费,惹得其他食客也有样学样,一下子就抢光了摊主准备的一大箩筐地竹筒小米饭。

看着一众围炉大嚼的食客陆陆续续散了大半,暂时没有什么新客人招呼的西江老表摊主,便躲到背风处吸口旱烟消乏。

“怎么样,今天能拿通政司多少银子?”

背后说话的人,西江老表知道是另外一个比较说得来的摊担主,他头也不回,伸手亮了一下,低声说道:“还用我说吗?就这个数啦。 一个个都看着呢。 通政司的银子,谁也别想多拿。 常例银子一个月只有一次;今天比较抢手的,我这发现了三个,报上去,估摸着能落下一分银子来;再加上给大商社报信的银子,归总一起,最多也就三分银子。 娘地,等我攒够银子,非开一个大店面不可。 ”

这些在码头上讨生活的小摊担,其实都是通政司发展的眼线。 通政司的背后其实是内务安全署,当然象西江老表这样的线人是不清楚其中内幕的。 他们只是拿着通政司每个月给地常例银子,每天与食客搭话闲聊,在有意无意当中,散布和透露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或者按照通政司的指令,特别注意一些街谈巷议或者一些人而已,如果有些比较特别的人或者事,报上去能得到认可的话,可以额外多拿到一些脚力银子,仅此而已——他们另外也还有外快,比如给一些商社通个风报个信什么的,多少总有几十几百铜元不落空的。 但这些,都只是小摊贩们沿街摆卖的副业而已,外地的匆匆过客,根本意识不到这点。

西江老表在这厢吞云吐雾,巴嗒完几口旱烟,过了把烟瘾,又赶忙回去招呼食客,虽然这时已经过了饭点,但也说不定还有零散的贩夫走卒要走来‘打平伙’,围炉开吃地。

话说甘露二年,从江南中原往西北迁徙地移民很有不少,当不少人还在迁徙途中备尝艰辛之时,另外一些先行迁徙到西北幕府治下的移民,却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农家耕作,四季辛苦,开春下肥犁地,夏秋收割,到了冬天,其实也不得闲,比如新近迁徙到西北延绥一带的少量移民,他们就得在这黄土地上打水窖,目的是为了抗旱——这是蒙逊长史发现、总结,并在西北河陇一带大力推广开来的民间草野智慧,这并不需要诸葛个个孔明亮地七巧智慧玲珑心。 只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推广实施的心胸心魄。

本来,延绥一带,战乱之后,地广人稀,已经被堪舆署划定为畜牧狩猎区,也是平虏军年度野战操演的‘大训’之地,大部分地区禁伐禁耕。 一般是不准许安置新迁移民落籍的。 因此,能安置在猎区的新迁移民也只有两种:不是猎民。 就是牧民,人数也很少,安置于延绥一带的还主要还是平虏军中因伤或者老病退役地老兵,每一户也都分到几千上万亩的土地庄园,成了地道地新科地主。

当然,猎民和牧民在狩猎放牧之外,也要吃粮食。 少量驻守的守备佥兵也要吃粮食,兵法云:‘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所以延绥原来的军屯、民屯乃至官私田地,除了瘠薄缺水之地全都抛荒之外,但凡原来水肥丰沃的熟地,也大都保留了下来,主要由当地落户的猎民、牧民。 驱使一些恭顺服从的奴隶耕作放牧。 常驻当地的守备军团负有弹压奴隶作乱之责,因此按二十税一地规矩,抽取庄园的粮食收成,作为军粮收储,由长史府相关衙署代收并就地转拨给当地驻军粮仓;猎民、牧民手里的余粮当然也可以作价卖给长史府,毕竟每年大训。 大军云集,从他处调拨粮秣总是很累人的,就地买粮,加上可由当地落籍的猎民、牧民代军储粮,亦可省去官方很多人工费用,长史府又何乐而不为呢?

延绥原本比较干旱缺水,现在人烟稀少,用水的问题也就不那么尖锐了,但是水窖仍然重要,人畜饮水、耕作用水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水窖储水。 这个地方。 就是夏收雨水。 冬贮积雪,年年窖塌。 年年打窖,抗旱打窖也就是必需的农活。 官府修的水利河渠只能惠及沿岸能够通达地地区,而水窖就灵活方便得多了。

这‘打窖’得有窖把式指导,最好是用到‘三合土’防渗漏,但造价未免高了些,因此民间多半还是旧法打水窖的多。

‘打窖’现在当然都是驱使奴隶劳作,毕竟打窖的时候塌方,把主人家自己给压着,就划不来了。 谁都知道,这水窖每年都会塌方,若是在打窖的时候塌方,那可就是大埋活人,九死一生的祸事了。

譬如新安置的张家庄园,这是甘露元年新迁入地一户湖广移民,因为他家老六儿子因罪充军西北,在塞外与鞑靼人作战时战死,其妻其子自有西北幕府的抚恤荫庇和慰问赏赐不提,又因其战功卓越而特授其家父母兄弟总共一千亩的肥沃熟地,并举家迁来延绥,这样的‘猎户’人家,拥有千亩肥沃土地,还算不算是‘猎户’真不太好说。

张家正在挖掘打造的水窖忽然塌了——这与张家老六的战功没有一点关系——总之,地动山摇一般的震动,让张家所有的新科奴隶主和奴隶都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奴隶麻着胆儿,爬在窖口沿上大喊,可惜窖下却是无声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