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两都之争的胜负已经成了秃头上的虱子,他自然乐得做一个定策功臣,做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就在秃满迭儿赔光了上都最后的本钱,仓皇逃回辽东的时候。齐王月鲁帖木儿和不花帖木儿的大军兵临上都城下。
内无防守之军,外无救援之师。上都的天顺政权已经穷途末路。倒剌沙素手无策,梁王王禅更是偷偷的溜出城去,逃之夭夭(很快便被抓获)。倒是辽王脱脱显示出了血性,率不多的部队出城迎战,但众寡悬殊,很快便兵败战死。
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剩下的路,只能是投降了。
十月月十三日,倒剌沙肉袒出降,献出皇帝御玺,随后便被拘押起来。上都重臣梁王王禅、知枢密院事马某沙、撒的迷失、诸王也先帖木儿等自然也无一幸免,被一体拘押。天顺帝的母亲,泰定帝皇后八不罕被流放。
混乱了两个月,上都政权终于土崩瓦解。
然而,作为天顺政权的名义首脑,天顺帝阿速吉八却是不知所终,落得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实在太过奇怪,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就这么凭空消失了。而作为胜利一方的文宗、燕帖木儿却也没有四处搜查追捕。对于其他要犯,文宗曾专门诏谕天下:“诸王王禅及秃满迭儿、阿剌不花、秃坚等,兵败而逃,有能擒获者,授五品官;同党之人,若能去逆效顺,擒王禅等来归者,免本罪,依上授官;家奴获之者,得备宿卫;敢有隐匿者,事觉,与犯人同罪”, 却偏偏没提天顺帝。
因此可以断定,所谓“不知所踪”也许只是个借口,在那种情形下,小孩子天顺帝无论如何不可能逃得出去,至于下场,只能是被杀害。而史无明载,则可能是文宗不愿承担杀害叔叔的恶名,故意隐去了。
不过,《元史通俗演义》的作者蔡东藩到位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猜测,他认为杀害天顺帝的凶手,应该是倒剌沙:“上都沦陷,天顺帝不知所终,著书人依史叙录,原不能凭空捏造,构一死证。但奉宝出降者为倒剌沙,则幼主之死,出自倒剌沙之手,应无疑义。”
蔡氏以谁出降谁嫌疑最大为辞,看起来有些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如果是倒剌沙所为,文宗正好可以明确布告天下,既洗刷了自己的恶名,又加重了最大政敌的罪名,但他没有这么做,这可证明,倒剌沙的弑主之罪,并不成立。
当然,即使阿速吉八真的奇迹般的逃出生天,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政治人物,他没有再出现,也可算作死了。
真金太子的长子甘麻剌一系,风光一阵之后,还是败给了二子答剌马八剌一系,永远的离开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正文】



上都政权覆灭,但两都之战并没有完全落幕。
在倒剌沙兵分四路攻打大都的同时,忠于泰定帝的陕西行省、陕西行御史台也在调集兵马三面出击,猛攻山西、河南,为天顺帝争夺地盘。
与倒剌沙的屡战屡败不同,陕西军队却是捷报频传。
九月中旬,陕西北路军从大庆关(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攻破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 ;占领晋宁(今山西临汾) ;兵锋进至潞州(今山西长治);
中路攻入潼关,进据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破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西) ;进逼汴梁(今河南开封) ;
十月中旬,南路军攻取武关(在陕西丹凤东南) ;向南攻占邓州(今属河南)、襄阳(今属湖北)。
可是,主干已经死亡,枝叶再茂盛也于事无补。随着上都投降,文宗传谕罢兵。陕西各路部队得知自己扶保的朝廷已不复存在,斗志全消,纷纷解体溃散。
十月二十六日,原本率军攻打冀宁(今山西太原)的湘宁王八剌失里被知枢密院事也速答儿在马邑(今山西朔县)擒获。

天历元年的十月底,两都之战的硝烟才算散尽。文宗成为了大元朝唯一的皇帝。
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合法政府,那么治疗战争创伤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宗下诏:“命郡县招集被兵流亡之民,贫者赈给之。辽东降军,给行粮遣还。京畿及四方民为兵所掠而奴于人者,令有司追理送还。山北、京东驿被兵者,赈以钞二万一千五百锭。” 
战争结束了,善后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天下大势看似可以稳住了。
但是,事情远远还没结束。
因为文宗再等上皇位时,可是许了愿的:“当明诏天下,以著予退让之意而后可”。而且,在诏告天下的即位诏书中,文宗也明白宣示:“世祖之后,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以公天下之心,以次相传,宗王、贵戚,咸遵祖训。至于晋邸,具有盟书,愿守藩服,而与贼臣铁失、也先帖木儿等潜通阴谋,冒干宝位,使英宗不幸罹于大故。……朕以菲德,宜俟大兄,固让再三。宗戚、将相,百僚、耆老,以为神器不可以久虚,天下不可以无主,周王辽隔朔漠,民庶遑遑,已及三月,诚恳迫切。朕故从其请,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这说明了自己是继承了成、武、仁、英四朝的正统,讨伐泰定帝是尊崇祖训。既然泰定帝是违背祖训“冒干宝位”,那自己就要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一定是要让哥哥来当皇帝的,只不过事情紧迫,哥哥又“辽隔朔漠”,为了天下大计,才不得不当了皇帝,但一定是要再让给哥哥的。
现在,讨伐“晋邸”已经获得成功,漠北与大都的道路已通,那么,也就该“遂朕固让之心”,把周王和世剌请回来当皇帝了。

战争结束后,文宗派大臣哈散及撒迪等到漠北迎周王和世剌返回大都。和世剌是武宗长子,当年仁宗违背誓约,废掉了他的储君之位,他在陕西发动兵变失败,逃到察合台汗国,被察合台汗也先不花收留,在金山一带生活。他身边没有多少军队,如果不是两都之战,恐怕只能终老于异国藩邦了。现在,兄弟摆平了泰定帝一系,千里迢迢请自己回去当皇帝,真是洪福天降,于是在随从和察合台汗王燕只吉台的陪同下,启程返回大都。
此时,那位曾经和元朝交战多次的也先不花已经去世多年,其弟弟怯伯继位六年后也已作古。燕只吉台继承察合台汗国的汗位也有一年多了。他与和世剌关系很好,这次见其成为大元皇帝,便亲自护送。

一路之上,和世剌充分感觉到了众望所归的荣耀。先有“诸王察阿台、沿边元帅朵烈捏、万户买驴等,咸帅师扈行”,后有岭北行省平章政事泼皮,武宁王彻彻秃、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前来迎接,各种礼节无所不至。当他派自己的近臣孛罗先回大都告知自己已经南来的消息时,“两京之民闻帝使者至,欢呼鼓舞曰:‘吾天子实自北来矣!’诸王、旧臣争先迎谒,所至成聚。” 这对于过了十几年苦日子和世剌来说,真是恍若隔世。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末,和世剌一行到达蒙古故都和林,在漠北诸王、大臣簇拥下,和世剌即皇帝位,是为明宗,“忽都笃汗”。犹如当年武宗、仁宗一般,明宗也随即立自己的弟弟文宗为“皇太子”。并且派人回大都,对弟弟传话道:“朕弟曩尝览观书史,迩者得无废乎?听政之暇,宜亲贤士大夫,讲论史籍,以知古今治乱得失。”——弟弟你以前很爱看书,现在没有荒废吧?治理国家之余,还是要多和士大夫们多交流,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这已经完全是皇帝对于臣子的教诲口气了。而让人惊奇的是,明宗的父亲武宗对汉文化没什么造诣,明宗自己很年轻便流落远邦,没有如弟弟文宗一般在江南、中原长大,按说该受汉文化熏陶很少才对,但这番话,完全是一个汉化帝王的语气。
明宗受到什么样的儒家教育,已不可考。不过,在他的近臣中便有孛罗这样的儒化大臣、散曲大家,他受到较深影响,应该无可置疑。

三月,明宗一行到达洁坚察罕之地。燕帖木儿来到行在,向明宗呈献皇帝玉玺。
新任皇帝和“前朝”重臣终于见面了,而看似一切正常的“禅替”,也在这见面中出现了些微妙的变化。
对于这位赌上身家性命为自己和弟弟争夺皇位的重臣,明宗还是心存感激的,除了弟弟已经封赏的“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答剌罕、太平王”等官爵外,还特意授予太师职衔,深加慰劳。同时,明宗还对燕帖木儿言明:“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卿等其以朕意谕之。”——你们放心,弟弟赏拔的大臣,我会一律留用。
而燕帖木儿在经历了一系列血战之后,好不容易将文宗的皇位扶稳,现在又来了一个皇帝,心中的疑虑是不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