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英宗遇害前二十八年,元王朝最忠实的属国伊儿汗国也有一位致力于改革的汗王登上宝座,这便是伊儿汗国第七任可汗合赞汗。他所推行的的伊斯兰化大改革,将衰乱的伊儿汗国带向了繁荣富强。而在推行改革之初,合赞汗用了两年时间大肆杀戮反对改革和妨碍君主权力的宗王,大臣,甚至在“一月间凡杀宗王五人,叛将三十八人。” 手段要比英宗狠辣,树立的敌人也不比英宗少,但因为用人得当,身边掌握军权的将军们都是忠心耿耿、赞同改革之人,使得改革顺利推行,他所统治的伊儿汗国也成为了“蒙古统治的最优秀的典范” 。
一枚铁钉尚且能毁掉一个王朝,何况是心怀二志,手握重兵的人呢?
英宗和拜住及其新政的夭亡,儒臣们无不有极大的痛惜,曾无奈而悲愤的慨叹:“呜呼,以先帝之刚明英断,丞相之公平秉直,使天假以年……则其规举施设将大有可观者。自古忠臣义士,欲除奸邪,率为小人所构,宁非天耶?!宁非天耶?!”
然而笔者在即将结束英宗这一章时,虽然也惋惜少年天子的壮志未酬,青年宰相的赍志以殁,但也隐隐的为他们感到一丝庆幸。
所谓寿则多辱,活得长,做错事的机会多,后世的评价便会每况愈下。魏惠王本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但因为活得长,昏招跌出。最后到晚年丧城失地,无限凄凉,前半生的辉煌也没人提了。唐玄宗一手开创开元盛世,但因为活得长,怠于政事,宠信奸佞,酿成安史之乱,前半生的功业反而不如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被人称道。
难道英宗若活得长,也会干出什么大错事么?
应该会,甚至可说是一定。
在他生命结束前五个月,他亲手结束了另一个皇帝的生命——宋恭帝赵显。
赵显投降后,被北迁大都。世祖忽必烈封他为“瀛国公”,安置于大都居住。但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发生了中山人薛保住聚众数千人起事欲救出文天祥的事件。为了避免小皇帝被人利用,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将赵显送到吐蕃萨迦寺学习佛法。
赵显继承了赵宋皇族善于学习的基因,在高原苦寒之地竟然很快掌握了藏语、藏文,并对佛法有了精深的研究,翻译了《四明入证论》、《百法明门论》等经典,还成为萨迦寺的“本波讲师”,也就是主持讲经的老师。藏人对这位皇族高僧很尊重,称之为“蛮子合尊”。合尊是对于出家为僧的皇室子孙的尊称。
到至治三年时,赵显已经五十二岁了,他原本可以在雪域高原得享天年。可就在这年四月,英宗下诏将他处死。
赵显被杀的原因,一般都是因为“文字狱”,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首诗表达了他还念故国家乡的情怀,被英宗看到,认为有不臣之心,于是痛下杀手。
宋朝初年,南唐后主李煜写了一首《虞美人》,其中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被看做不臣之语,于是被宋太宗赐死。宋朝末代皇帝也死于一首诗,可谓因缘巧合。
但是,“黄金台”是大都八景之一,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说“此宋幼主在京师所作也” 。此时赵显已经离开大都数十年,一篇旧作会让英宗起杀心吗?
还有种说法,是有占卜师向英宗提出西方有僧人反叛,英宗派人调查,发现在吐蕃有很多人跟随了蛮子合尊赵显,于是将他处死 。在至治三年三月,确实有西番参卜郎(今四川理塘北)诸族叛乱,英宗敕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发兵讨伐,正好可以印证这一说法。
不过,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英宗进行了元朝第一起,也是唯一的一起文字狱,并用赵显祭了刀。
文字狱对于文化以及世道人心的损害无需笔者多言。英宗如果能够活下去,并最终完成改革,虽然会让元朝稳定富强,但会不会如清朝的皇帝一样,大兴文字狱,残害文人,摧毁文化?从他杀赵显一事来看,答案并不乐观。
思大有为的英宗,如果成为喜欢寻章摘句,罗织罪名的皇帝,即使他能够开创如“康乾盛世”那样的时代,笔者也难以感到欣喜。
因为那样的话,也许包罗万象,胸怀宽广的元朝将不复存在,张养浩、马致远、萨都剌、贯云石、王实甫等等璀璨的名字,也许仅仅是罹难于文字之祸的牺牲者。
史册之中的英宗是一位中道崩殂的英主,但纵观他三年的帝王生涯,优点和缺点一样醒目,天若假年,他会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委实难以定论。如要笔者对他有所评价,也只能抱歉的说一句:“欲称英主却又休”了。
【正文】
宫廷之争的极致——两都之战与三帝更位
每个王朝都有兴盛和衰落,而由盛转衰的转折之处,却各不相同。有的王朝伴随着一场尸山血海的战争而走向衰落,如唐,有的王朝则是在庸君的统治之下,于不知不觉间衰象毕现,如明、清。而元王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则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的史家指出,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元王朝便已经走进了衰落期;有的史家将衰落的开始定为元成宗铁穆耳去世后;有的史家则将英宗遇弑作为元朝进入衰落期的标志。
元成宗善于守成,在位期间国家安定,虽然西南动乱,但并不影响国家整体,以他的时代作为衰落期,并不合适;成宗去世后,虽然武宗、仁宗各行其是,弄得国家大政有激烈的变化,但国势并未衰退。
那么,英宗死后,捡到政变果实的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是否该作为“衰落时代的开创者”呢?
相对于仁宗、英宗的锐意改革,以漠北镇戎宗王入继大统的泰定帝确实趋于保守,没有将改革再进一步。但他基本上保留了仁、英两朝的改革成果,在朝政推行上,如同成宗一般,以“惟和”为重,尽量保持稳定。避免了因为英宗遇弑而出现的剧烈动荡,结束了武、仁、英三朝绵延不息的派系斗争。其执政期“天下无事,号称治平” 。
他原本可以如成宗一般留下一个尚可的局面交给后人,然而,在他去世后,一度平息的宫廷斗争以最激烈的方式——内战重新爆发,元王朝陷入到开国以来最严重的内讧,以至于数月之间两都大战,“三帝更位”。从此权臣把持朝政十余年之久,元王朝不可逆转的进入到了衰落期。
泰定帝的责任,恐怕仅仅在于死得太早和死的不是地方。
也孙铁木儿是成宗大哥晋王甘麻剌的长子,是英宗的叔叔。他的岁数可算是个千古之谜。按照《元史》记载,他生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那么到英宗遇害时的至治三年(1323年),就应该已经四十七岁了。但他做了五年皇帝之后,去世时却被记载“寿三十六”。《元史》错漏很多,年纪记载出问题不足为奇,但在日后的《元史本证》以及《新元史》中,也没有提出修改,实在是匪夷所思。如果按照其出生年为至元十三年的话,他去世时应该是五十二岁,但他的长子,皇太子阿速吉八其时却只有八岁,也就是四十四岁时才生了儿子,属于超级晚育,在当时的条件来说不现实。如以去世时三十六岁来论,二十八岁生儿子,虽然不算早,倒更符合情理。
而另外,也孙铁木儿的父亲甘麻剌是于大德六年(1302年)去世的,年寿四十岁,那么推论其生年应为中统三年(1262年),至元十三年生也孙铁木儿时是十五岁,以当时的情况也算合理。而如果也孙铁木儿去世时是三十六岁,那么他出生时便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其时甘麻剌三十岁,三十岁才生长子,也算是晚育了,不过也说得过去。
这个问题无法确切考证,只能放在一边,以惯用的说法且认为英宗死时,也孙铁木儿三十一岁。
他自幼跟随父亲镇守漠北,父亲去世后袭晋王爵位。甘麻剌在成宗继位时曾试图争位,但得不到皇族和重臣的支持,只能安心做个王爷。也孙铁木儿吸取父亲的教训,从未表现出对皇位的觊觎,及至成宗去世,也没有积极运作谋取皇位,甘心拥戴答剌马八剌一系的武宗、仁宗。
可到了英宗继位,也孙铁木儿敏锐的感受到中央局势的波谲云诡,非常隐晦的做了一些部属,派自己的心腹倒剌沙之子哈散入京跟随丞相拜住,并成为皇宫宿卫,专门负责“常侦伺朝廷事机”。铁失等人的逆谋,也孙铁木儿事先便得到了消息,待到铁失派人通知弑君之后会拥立自己为帝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回京继位的准备。
但作为皇帝的叔叔,作为真金太子的长房长孙,也孙铁木儿可不愿意将自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