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聊斋之龙女抢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8226;袁枚《续子不语&;#8226;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贩纸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纸厂,厂中人日将落即键户,戒勿他出,曰山中多异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启户玩月,瑟缩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启开而出。行不数十步,忽见群猴数十,奔泣而来,择一大树而上,茅亦上远窥。旋见一蛇,从林际出,身入栱柱,两目灼灼,体甲皆如鱼鳞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声如铁甲。然至树下,乃植其尾,旋转作舞状。每尾有小窍,窍中出涎如弹射树上。猴有中者,者叫号堕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惧,归,自是昏夜不敢出。”
  九尾龟:
  传说中的神龟。径尺余,有九尾。
  明&;#8226;陆粲《庚编&;#8226;九尾龟》:“海宁百姓王屠与其子出行,遇渔父持巨龟,径可尺余,买归,击著柱下,将羹之,邻居有江右商人见之,告邸翁,欲以钱赎焉。商曰:‘此九尾龟,神物也。’皆验之,商因踏龟背,其尾两旁露出小尾各四。便持钱乞王,王不肯,遂烹作羹,父子共啖。是夕,大水自海中来,平地三尺,逮水退,翁往视王某,但见衣衾再床,父子皆不知去向。人咸云:为水府摄去杀却也。”
  九婴:
  传说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
  《淮南子&;#8226;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三足乌:
  1。亦称“踆乌”、“阳乌”。神话传说中神鸟名。居于日中,有三足。其说始见于汉。《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
  2。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
  3。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有三,即青鸟。《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4。省称“三足”,亦称“三趾”。传说中祥瑞之鸟。国有道则现。其说始见于汉。《东观汉记&;#8226;章帝纪》:“三足乌集沛国,白鹿、白兔、九尾狐见。”
  三足鳖:
  亦称“三足能(nai,音同“奈”)”。传说中的异鳖,三足。其说始见于先秦。又传人食之则体化而亡。
  《庚巳集》:“太仓民家,得三足鳖,命妇烹,食毕入卧,少顷,形化为血水,止存发耳。邻人疑其妇谋害,讼之官。时知县黄廷宣鞠问不决,乃取三足鳖,令妇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狱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狱。”
  三角兽: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8226;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大风:
  传说中一种凶恶得鸷鸟。尧时为害于民,被羿射杀于青丘之泽。因其大,振翼则起风,故又说为风伯。其说始见于汉。
  山hui(右为“反犬”,左为“军”,音同“灰”):
  亦称“hui子”。传说中怪兽名。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山膏:
  传说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
  王母使者:
  省称“王母”。传说中鸟名。为西王母所使,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其说始见于唐。
  唐&;#8226;段成式《酉阳杂俎&;#8226;羽篇》:“王母使者。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王馀鱼:
  亦称“吴馀脍”、“吴王脍馀”、“脍残”。传说中鱼名。其形如常鱼身之一面。相传越王勾践(或云吴王阖闾,又传吴王孙樌)脍鱼未尽,弃其残半于水中,遂为此鱼。
  《异闻记》:“东城池有王馀鱼,池决,鱼不得去,将死。或以镜照之,鱼看影,谓其有双,于是比目而去。”
  天狗:
  传说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说始见于秦。
  《山海经&;#8226;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天狐:
  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
  《玄中记&;#8226;说狐》:“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天鹿:
  一说“天禄”。传说中奇异之兽名。其形似鹿而一角。为祥瑞之物。汉代有石雕像。
  《宋书&;#8226;符瑞志下》:“天鹿者,纯灵之兽也。无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
  天鸡:
  传说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汉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8226;任昉《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夫诸:
  传说中异兽名。状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现为水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中山经》:“敖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元仙:
  传说中异兽名。形似鹿而五、六头。
  明&;#8226;邝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羁縻州,似鹿而两头,食香草。其行如飞……亦有五、六头者,是名元仙,敬之终吉,射之悔亡。”
  木客鸟:
  传说中鸟名。状如鹊。俗云木客所化。其说始见于汉。
  《异物志》:“木客鸟,大如鹊,数千百头为群,飞集有度,不与众鸟相厕,人俗云‘木客’。”
  五足兽:
  传说中异兽名。状如狮,有五足,为解形民之手所化。其说始见于晋。
  晋&;#8226;王嘉《拾遗记&;#8226;晋时事》:“因樨国献五足兽,状如狮子;玉钱千緍,其形如环,环重十两,上有‘天寿永吉’之字。问其使者五足兽是何变化,对曰: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于南海,左手飞于东山,右手飞于西泽,自脐以下,两足孤立。至暮,头还于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落玄州上,化为五足兽,则一指为一足也。”
  日及:
  传说中异牛名。生于西域大月氏国,其肉割掉而复生。其说始见于晋。
  《玄中记》:“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疮愈。汉人入国,示之以为异珍。”
  毛龙:
  传说中龙之一种。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说始见于晋。
  晋&;#8226;王嘉《拾遗记&;#8226;虞舜》:“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龙、鱼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故置牶龙之官;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至禹导川,乘此龙。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纳。”
  王母使者:
  省称“王母”。传说中鸟名。为西王母所使,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其说始见于唐。
  唐&;#8226;段成式《酉阳杂俎&;#8226;羽篇》:“王母使者。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
  这个好像就是传说中的青鸟吧?王母的使者
  化蛇:
  传说中异蛇名。人面、豺身、鸟翼。其现为大水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