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自己的缺点做出情感评价的能力,加深厌恶自己的缺点。
如果俩人相爱很深,就不要担心自己的心上人会迷恋上另一个人。对相互爱情缺乏信心的人,在这种场合才会醋意大作。相爱越深,信任越多。自己的心上人不仅可以同别的姑娘跳舞,挽她的手,视情况还可送她回家,姑娘不应为此担忧。相互属于对方感越强烈(按我们赋予这个概念的内涵),对相爱的任一方来说,在生活道德上遇到的另一新人的美,它更多地具有全人类的性质。这种美令人喜悦,令人激动,令人迷恋。
当然道德义务不限于信任,还表现为积极干预,为维护人的真正美进行斗争。人应得到爱情,但可能有失误,可能有迷惘。这里所说的斗争,不是说让不爱我的人以爱相酬,而是指要使对我以爱相酬但有着缺点的人提高心灵美的问题。要求以爱相酬,是违反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因为这有损于自尊心。关于这个重要问题,我将在后面阐述。可是,相爱的人为提高彼此的心灵美、加强道德修养所作的斗争,则是爱情的人道主义的最高表现。有一种人,他只爱对方的优点,而不理睬缺点,甚至也不让对方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是地道的利己主义。在生活中还有相反的情况:一旦心爱的人做了什么不体面的事,爱情立即烟消云散,相互冷淡起来。这种情况可说是道德审美关系中的一种只顾自己的表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说明没有真正的爱情。心爱的人对我的缺点抱漠不关心态度,会使我感到严重受辱,他伤害了我的自尊心,这使我不能不怀疑他所以需要我的爱,只是为了满足他的性欲而已。相反,如果我看到他为我的缺点感到忧虑和关切,我就高兴,因为他对我并非漠不关心。这才是情深意笃的真正爱情。
男女在婚前的精神心理关系越丰富,相互信任越深,这种干预也就越积极,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心上人变得更美,更有道德;使他们的道德和智力发展朝着水平高并有着坚强毅力的一方取齐。因此,在一个家庭里,起主导作用的人不一定是教育水平最高的人,而是能做道德楷模的人,这不是偶然的。在精神心理、个人和隐秘的相互关系中,道德高尚的人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越能推动社会意识迅速发展。
如果男女青年的关系是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审美关系基础之上的,他们就会逐步地了解彼此的生活观点和信念,以及对违反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所抱的态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后进者,不用对方指出或劝说,自己便会认识到他在哪些方面落后了,如果忠于爱情,他就会努力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无瑕。在这方面,我们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使之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迅速成长,日趋成熟,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切都取决于人,取决于他们为追求高尚的生活在思想上所作的准备如何,而这种思想准备是他们于少年和青年早期在学校里开始获得的。
一个人对心爱的人所负的义务感,取决于他对社会舆论的尊重程度,以及他对自己所负的社会义务有多少认识。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自私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他们自己不幸,也使别人不幸。利己主义者不会给别人以幸福,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幸福不过是占有什么珍品,不过是“主宰”别人的精神世界。对他们来说,宇宙就是从此开始,并到此完结。他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更不必说帮助别人克服它,因为他没有道德尊严,什么都以个人得失为准则。在男女的精神心理关系中,如同在社会生活中一样,利己主义者是危险分子。男性利己主义者较之女性利己主义者更为危险。因为他除了个人的缺点外,还有许多旧的思想残余,他把女人视做可以占有的物。同利己主义这种旧的残余作斗争,是维护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的纯洁性与道德高尚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在学生童年与少年时期,我们要教育他们每个人用社会的观点,用先进的道德观点观察自己,特别要观察自己对人的态度。
在婚姻中所表现出来的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更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不是从田野上走过”这句谚语是富哲理的。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常表现出真实的道德面貌。很遗憾,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外面的表现好似一个维护崇高理想的战士,可是在家里却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是一个专制暴君。有些人,按其道德发展水平来说,根本不具备结婚条件,他们娶妻或出嫁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他们带着那么多的道德缺陷和轻浮行为闯入了对方的生活里,简直是一种罪过。
因为从法律条文上没有,也不可能规定如何判断一个人在道德上是否已做好结婚准备,所以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一个人来说,结婚不仅要承担法律的、物质的和经济的义务,而特别重要的是,在建设共产主义时期,精神义务被提到了首位。不仅对建立家庭的人来说,在他们的生活里是否充满精神财富要取决于家庭关系的性质,就是对全社会来说,也是这样。因为随着我们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的家庭的道德心理作用,也在不断地增长。
有的年轻夫妻抱怨说,婚后头几个月的生活使他们大失所望,“爱情的诗篇”已从身边消失。造成这种不和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相同的:爱情之所以越来越淡薄,甚至完全消失,就因为他们是爱情至上者,太看重了爱情,把它摆到了他们未来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的第一位。
他们曾指望爱情会给他们带来取之不尽的幸福,使他们能尽情地享受肉体快乐和精神乐趣。当他们发现幸福并不像他们当初想象的那样令人心醉和取之不尽,对性关系的要求也不如婚前那样强烈的时候,便大吃一惊。
他们忘记了爱情之火,姑且让我做这种形象的比喻,“经常需要添加好燃料”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如果缺少这种燃料,爱情之火就会熄灭,冒出浓烟,不仅污染自己的家庭,也使别人遭殃。换句话说,这种爱情的内容太贫乏,在爱情中没有精神心理的一致作为基础,爱情只局限于肉体结合,这种关系的精神覆盖物太单薄,致使两人的关系变成了习以为常的赤裸裸的性关系。在这种毫无遮掩的关系下,日常生活中的纠纷和不和都暴露出来了。那些为真正的爱情不屑一顾的细微小事,也被看成是严重的大事。也许有人认为,他们夫妻关系日益变得冷淡的原因是住房条件太差或丈夫在工作中不称心如意。其实恰恰相反,困难只能使恩爱夫妻的关系更趋紧密,只有缺乏真正的精神一致,才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看过了头。
当然,保证物质上的需要是使精神生活丰富的极重要条件。但是,要克服暂时的生活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牢不可破的程度,取决于年轻夫妻赋予“相互属于对方”这个概念以什么样的内涵。如果说,性欲是促使他们相互接近的惟一动因,那么他们赋予这个概念的内涵就过于贫乏和片面了。他们会把向异性致意、微笑或同异性一对一地交谈看作是背叛行为,于是就醋意大作,争吵不休,直至去法院控告。很难说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道德审美需求。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动机、对道德理想的忠诚等这些极美好的东西,全被不信任、怀疑给玷污了。
在婚后怎样保持真正的爱情呢?怎样使婚前恋爱时特有的那种纯洁的富有诗意的关系贯串于夫妻生活的始终,而不只是保留于最初的几周和几天呢?这些问题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关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本身(怎样保持?怎样使?)就已经强调婚后的道德审美关系取决于人的意志。从道德教育这一概念的广义来说,存在的严重缺点是,青年男女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多是仅仅凭个人的生活经验。可是要知道,在这方面利用和发展人类创造的道德经验,是极端重要的。
生活本身的经验已回答上述问题。如果说,丰富的思想,多方面的社会、智力和审美需求,是婚前在思想和心理上取得一致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在婚后,这些需求的重要性更是成倍地增长。在婚前建立的相互属于对方的关系,是一种道德义务,到了婚后,它就变成了一种要求:要求双方在道德情操、智力和审美力方面不断提高自己,使之日臻完美;要求夫妻展开一种独特的竞赛。一个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所需要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