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丘要遵守四种更高层次的道德,即:
波罗提木叉根本道德之典,比丘要遵守的各种各样的戒条。
有关心智训练方面的戒律indriyasamvira si1a。
有关纯洁生活之道的戒律ajivaparisuddhi si1a。
有关利用生活必需品的戒律一paccayasanisita sila。
此四种戒律被共称为净戒(silavisuddhi),是涅槃之道上七个清净阶段的第一步。
当一个人出家,并受大戒(upsampda),他被叫做比丘。在英语中没有一个能准确表达巴利语bhikkhu意思的同义词,乞讨僧可以被认为是意思最为贴近的翻译。但这不是指乞讨之人,而是指依供养为生者。
比丘没有誓言可言,他自愿成为比丘,甘愿以梵行为生。在任何时候,他都可自由脱离僧团。
除若干小小戒之外,一个比丘必须坚守二百二十条戒。有关彻底断除淫欲、偷盗、宰杀、末证言证(错误地以为自己有神通)的四大戒必须严格地遵守。如果他违犯了其中任何一条,则他就成为一个败落者(parajika),并自动终止了比丘资格。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作为沙弥(samanera)而重新加入僧团。他若犯了其它过失,则必须根据情节的轻重弥补。
比丘的显著特点是:清净、戒淫、甘愿贫穷,谦虚、朴质、无私的奉献,自律、忍唇、慈悲和无害。
换句话说,抛弃世间快乐和欲望的比丘,他的生活是唯一获证圣果的有效方法。但出家本身并不是目的。
[注]
(1)《法句经》,第183偈。
(2)《经集》,第三品,第一经,《出家经》。v406。
(3)《法句经》,第142偈。
??
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
/小。说+
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当如是了知;莫贪著世利,专注于远离。
——《法句经》
三摩地
打好了坚实的道德基础,求道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禅定修习,对自己的意识加以控制和培训,这是清净之道的第二个阶段。
三摩地就是制心一处,意识高度集中于一物之上,彻底断除其它任何一物。
根据佛教,因个人的根性不同,共有四十三摩地业处。他们是:
1、十遍处(kasinas)(1)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
2、十不净(asubha)即尸体的十种相(2):膨胀相(uddhumataka),青瘀相(vinilaka),脓烂相(vipubbaka),断坏相(vicchiddaka),食残相(vikkhayitaka),散乱相(vikkhittaka),斩斫离散相(hatavikkhittaka),血涂相(ohitaka),虫聚相(pulavaka),骸骨相(atthika)。
3、十随念(anussati)佛随念(buddhanussati),法随念(dhammanussati),僧随念(sanghanussati),戒随念(silanussati),舍随念(caganussati),天随念(devatanussati),寂止随念(upasamanussati),死随念(marananussati),身随念(kayagatasati),阿那阿波那(出入息念)(anapanasati)。
4.四无量或四梵住(brahmavihara)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5.一想一食厌想(ahare patikkulasanna)。
6.四差别(catudhatuvavatthana)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四大之差别。
7.四无色界禅那即: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识无边处(vinnanancayatana),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
不同根机之人的相应禅法
根据经典,十不净和身至念(如三十二个部位)为多贪众生宜修法门,因为这些趋于产生对身的厌恶,由此而对感官的迷恋生起反作用。
绝大多数众生适宜修行四无量和四种色法订。
佛随念以及其它适合于信仰虔诚之众生。寂止随念和死随念,食厌想,四大差别,适合于理智性众生修习。其余法门,主要有佛随念,慈爱观,至身念和死随念适应于一切众生,无论其根性怎样。
根性(行carita)有六。它们是:
1.贪性ragacarita.
2.嗔性dosacarita.
3.痴性mohacarita.
4.信性saddhacarita.
5.觉性buddhicarita.
6.散乱性vitakkacarita。
性是指个人内在之本性。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它得以显露。由于众生业力多种多样,人们的根性有所不同。习惯性的行为会构成人们特别的根性。
有些人多贪,而有些人却被嗔患、恼怒主宰。绝大多数人属于这两个范畴。也有人缺乏智慧,多少有点愚痴。与愚痴相似者就是那些心意浮荡不安,无法着意聚心一处之人。有的人生性就很特别的虔诚,而有些人智慧高深。
把其中一性与其它任何一性相方成,则得三十六种根性之人。再加上多疑之人(ditthicarita),共有六十四种。
不同根性和种类的众生形式多样地采纳或修习这些禅法。
在修习三摩地之前,一个合格的修道者应首先谨慎考虑禅定法门。在古代,弟子一般得到导师的指点,根据他们个人的根性,选择法门。但是,现在如果找不到胜任的老师,求学者必须自我判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
当选好了法门后,他应该隐退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尽量不要有任何干扰。森林、山洞、或任何一偏僻孤远之地最为适宜。因为在这些地方,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最不会受到扰乱。
应该明白的是,寂静来自于我们心内。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置好,即使是安静的森林也不会是我们理想之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得以安宁,即使是繁华的闹市也是适意之处。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助缘,帮助我们平静我们的意识。
接着,求道者要决定最为适宜的时间,这样使他自己和外界环境成为最佳的修习状态。
一般来说,早晨起床,意识清爽活跃,或如果不是精疲力尽,睡觉之前也是禅修的最好时间。但是无论选择何时,每天坚持那一时间应是十分明智的。这样,我们的心将进入修习状态。
禅坐的姿势对意识的集中也是一强大的助缘。
东方人通常结跏趺坐,身体挺直,把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上。这是圆满坐。如果这样很困难的话,肯定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则可以采纳单盘方式,即简单地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左脚放在右腿上。
当以此三角形态的姿势坐好后,整个身体就得到了良好的平衡。
右手应该放在左手之上,脖子伸直,鼻子和肚脐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舌头应贴在上颚。有些人喜欢闭上眼睛,不见所有不必要的灯光和外界景物。
闭上眼睛虽然有一些好处,但是,这并不值得推荐。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人昏沉,意识失去控制,毫无目的地外求。当此心猿意马时,身体失去挺直,不知不觉之中,张开了嘴,口涎流淌下来,止不住地前后俯仰。
佛陀禅坐时,一般微闭双眼,观看鼻端,把视线收在二四英尺远之处。
若有人觉得盘着腿坐禅很困难,他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或其它东西上,只要高度足够使双脚放在地上就可以了。
求道者禅坐时的姿势并不怎么重要,只要身体舒适、放松。
精进致心一处。应该在一开始时就努力制止不善之念。
《经集》中的《精进经》说,他也许有可能受到魔王十军的攻击。它们是:贪欲(kama),胆怯(arati),饥饿(khuppipasa),执著(tanha),迟钝(thinamiddha),害怕(bhaya),疑虑(vicikiccha),散乱顽固(makkha;thambha),获取,赞叹,荣誉,伪名(labja;siloka;sakkara;micchayasa),以及标榜自己,毁损他人(attuamsanaparavambhana)。
在这些情形下,佛陀教授的如下修习方法将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与伤害之念相对,常存善念,即:嗔恨之中常思慈爱。
2.常念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即:嗔恚有时以谋杀而告终。
3.无所在乎地不予理睬,不加注意。
4.追寻导引不善之法升起的原因。在此反省过程中,逐渐忘记它们。
5.直接利用物质方面的力量。
正如一个身强力壮之人制伏一体弱多病之人,同样的,一个人应当以身体上的力量战胜不善之念。“咬紧牙关,舌尖紧贴上颚,”佛陀教诲我们说,“出家人应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抑制、摄制其意识。这样牙齿紧咬,舌根绷紧,意念一处,那些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