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国内乱后,英国人在1919年从波斯出兵,打着“维持秩序和地方稳定”的名义,将希瓦汗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苏俄红军匆匆退回外高加索地区后,共和军的坦克涌进了这座十几万人的要塞城市。
“琛纳先生,我们完全支持你们脱离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建立一个dúlì的穆S林国家,实现民族自决的dúlì主张。在共和军驱逐了英国殖民者之后,印度的命运将由各省民众自行选择,我们只是作为一个解放者而进军南亚,我们尊重印度人民的选择。”在马雷车站的一列装甲列车里,共和军中亚战区最高指挥官蒋承越为首的一个中方代表团正与英印方面dúlì各派的代表及阿富汗扎西尔国王的代表进行会谈。
琛纳是英印地区穆S林领袖,在把苏军逐回乌拉尔河以西之后,共和军下一步的目标已经明确指向了脆弱的英印地区。
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印度国内的dúlì运动逐渐高涨,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采取了非暴力的不合作形式,号召印度人不替殖民者做任何事。自中英宣战以来,英国方面宣布英王属下的所有自治领地包括印度都自动成为交战国,印度人也被卷入到战争之中。
英国人此举激怒了印度,随后印度国大党喊出“英国撤出印度,给予印度以dúlì地位”的口号,以此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拒绝了这个决议,从而导致了印度国内大规模的sāo乱。在英军的镇Y压下,国大党的很多高级成员包括甘地等被殖民当局逮捕,印度国大党也被宣布为非法。
随着共和军在马来半岛的节节胜利,一部分印度dúlì人士开始寻求共和中国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要保障与英军作战时的后勤,共和军要修筑一条从马雷通往阿拉伯海的铁路,但共和国方面需要切实将这条铁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保障这条铁路钱的安全,我们需要割让英印地区与波斯王国接壤的宽度约四十公里的边境地带,做为补偿,英印地区所有普什图族部落将会割让给阿富汗王国,而克什米尔区所有的穆S林地区将会并入新成立的穆S林国家。”
这是共和军出兵印度斯坦的条件之一,在蒋承越的威逼利诱下,三方终于同意签订《马雷协议》,使得共和国获得了一条通往阿位伯海的走廊。
这条陆地走廊在今后引起了共和国与波斯王国之间的两次战争,这是后话,现在共和军一边修筑铁路,一边缓慢地向英印地方施加着压力。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共和军在印度斯坦和波斯北部最大只能投入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即使如此,也给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一面调集驻印度和波斯英军北上抵抗,一方面不断向伦敦方面求援。
英国国内一方面在抽调驻中东和北非的英军赶往波斯和印度,一方面也在加紧从国内征如军队。
在新加坡,共和国新建的“北海”号等三艘航空舰被补充到了海峡舰队,与此同时,“祁连山号”和“秦岭号”战列舰也被补充到了海峡舰队之中,早已经急不可待的魏子浩终于又有了与英国人的印度洋舰队一决高下的资本。
魏子浩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利用手上的两艘航空舰为海峡舰队训练训练出三个联队的飞行员,所以新式的北海号航空舰在加入海峡舰队后,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战斗能力。
在“祁连山号”战列舰加入海峡舰队的第三天,魏上将就带领海峡舰队的主力离开了樟宜基地,前往巴达维亚,进行了一次海上作战训练。
天渐渐黑了下来,舰队在暗淡的海面上急驰,在夜幕的映照下,如一群游动的鲸鱼划过海面。在“祁连山号”的舰队司令部内,魏子浩正召集他手下的参谋们在讨论着作战计划。
现在的共和海军早已经明确了航空舰为主要的海上打击力量,主力舰队在出动时,都是以航空舰为主组成特混编队,但为了不挤占航空舰上的航空指挥部,一般舰队司令部还是会设在防御力很强的战列舰上。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英国人的Z舰队,这支舰队目前一直以锡兰港为基地,以保护印度洋航线的安全。能否消灭Z舰队,对于我们是否能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是最关键的一点。”魏子浩在舱室里来回走动着,“目前我们有两个方案,一是走马六甲海峡,这样敌人肯定会得到消息,有所准备。我们现在不怕与英国人进行海上决战,但问题是我担心英国人会躲开我们的攻击。如果不能消灭他们,我们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就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另一个方案是走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隐蔽地接近敌人的基地,不过舰队长时间离开港口,肯定会引起英国人的怀疑,很难达到奇袭的目的。”
吴玉玺坐在海图前面,拿尺子在上面比划了几下,这才抬起头来说道:“司令,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
魏子浩站到了海图前面:“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
吴玉玺拿着铅笔在海图上指点着说道:“英国海军在达尔文港还有部分残余舰艇,我们是不是先对这里发起一次攻击,做出准备进攻澳洲的假象,将英国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澳洲方面,然后第二次出港时,英国人会认为我们会继续对这里发动攻击。”他在苏门答腊南部比划了一下,“实际上我们再由此转向锡兰,英国人的jǐng惕xìng会降低很多。”
“嗯,可以试试,大家先以这个方案,拟定一个详细的方案出来。”舰队参谋长对这个方案显得十分支持。
魏子浩随之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十、托维的选择
1939年3月15rì,共和海军以海峡舰队主力组成的第3特混舰队出现在出现在距锡兰岛东南约450海里的海面。
最新服役的“北海号”航空舰是共和海军1936年度开工建造的四艘“天津级”航空舰的3号舰,此级航空舰是在“江苏级”的基础上增强了防御,同时增加了机库和飞行甲板的面积,标准排水量增加到了35600吨,而且舰载机的数量也增加了一个中队的战斗攻击机,达到了126架。
与共和国其它军舰不同的是,这一级军舰在设计之时,就在舰桥的顶部设计安装了专用的雷达探测和接收天线。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目标的无线电探测装置,它利用无线电发shè装置定向发shè出探测电磁波,然后通过天线接收物体反shè的回波,从而达到发现目标并测定其方位、运动方向和速度的目的。
很难说清究竟谁是第一部雷达的发明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英国、美国、德国和共和中国都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16年,马可尼和富兰克林开始研究无线电信号的反shè。1917年,罗伯特·沃特森·瓦特成功设计出雷暴定位装置,由此宣告了雷达的诞生。1924年,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了机械扫描电视,1925年伯烈特与杜武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达,把从电离层反shè回来的无线电短脉冲显示在yīn极shè线管上。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shè机发shè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1935年法国的古顿研制出用磁控管产生16厘米波长的电磁波,可以在雾天或黑夜发现其他船只,这是人类雷达和平利用的开始。
共和中国和德国在雷达方面的研究也基本上与各国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和国在早期雷达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与德国的军方进行着合作,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共和军方面的特别拨款,人员方面是以德国技术人员为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共和国方面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无线电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国内有三个专门的无线电研究所,其所属的六家无线电设备制造公司约有两千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几乎垄断了国内包括收音机在内的无线电设备的生产和销售。
由于有军方的资金支持,国内在雷达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时基础薄弱,但总算也站在了这个时代的前列。在1937年,海军方面就开始了在军舰上装备雷达的试验,在1939年初,就开始在所有的大型军舰上大规模装备这种无线探测装置。尽管受时代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些使用电子管的无线电装备无一例外都是体积庞大,cāo作复杂,而且极易发生故障,但总算是初步具备了在超视距的条件下发现和攻击目标的能力。
俄国人在中亚的惨败使得在印度和波斯地区的英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共和军对海峡舰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