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10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簟保且蛭褡诨实壅饩浠埃崴淙恢皇谴觧v真人手里赎买了几座空城,但还是被封为广阳郡王。

宋金事起,忠臣良将勇赴国难,为了表彰这些功劳卓著的大臣,朝廷再次破例封王。得封王爵者有四人,清河郡王徐绍、广安郡王何灌、汾阳郡王折彦质、东莞郡王徐卫。以异姓封王,大宋朝来说,那是莫大的荣耀。

此四人,俱是威震天下,功劳足以留名青史,当之无愧。但徐六等人为难的地方在于,郡王已经是一品,而折郡王这次功劳是明摆着的,不重赏说不过去。议来议去,宰执大臣们有两个意见。

要么,将折彦质封为一字并肩王,位在诸臣之上,以彰显他功盖当代的特殊地位;要么,不封折彦质,将功劳摊在他折家子弟身上,大力提拔一番。徐六将这两种意见都落实在书面上,打算报给皇帝,让他定夺,以免得罪人。

至于淮西军,大臣都有意见。倒不是对淮西将士有意见,而是对刘家兄弟有看法。想刘光国有什么了不得的军功么?没有,可有家硬是窜到了太尉,没办法,皇亲国戚啊。想当初,徐卫这些大将,不知在尸山血海里滚了几滚,累积了多少军功,才作到这武功的最高阶,两相比较,还真不如生个有福的nv儿。

刘光国已经是太尉,这回怎么封?也封个郡王么?封倒是容易,让皇帝发道诏命就是,可问题在于,人家折彦质徐卫这些人,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才得来的郡王爵位,刘光国要是后来居上,大帅们肯定有意见。而且这事还不能报给皇帝定夺,有刘皇后在,保准给批个郡王下来。

徐六最后拍板,把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都jiāo到刘光国,晋升他为淮南宣抚使,所部淮西军改编为神武左军,专mn负责收复山东。要知道,宋代官员的头衔,一般有阶官,爵位,和差遣。其中差遣是实职,也就是表明你具体干什么工作。让刘光国升任淮南宣抚使,等于是让你到上级部mn主持工作,但是行政级别不变。

中书的决议出来以后,上报到皇帝跟前,只等赵谨发下圣命来。可久等右等,不见回音,倒是把徐卫的奏报给等来了。

此前,折彦质已经向朝廷报告了有友军在河北配合作战一事。当时,大家都猜测是徐卫干的,只终归是猜测,没有真凭实据。现在徐卫的奏本一到,果然不出众人所料,还真就是他。

此次徐卫动员十万大军,和南方军团一样,也是兵分三路。只是战功显得“寒酸”一些。说寒酸,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徐卫自己比。这些年以来,朝中大臣已经习惯了听到徐卫奏报大捷的消息,正如朝中有人评价徐卫一样,“边帅武功之盛,百年未有”,说的就是徐九。

往常徐卫一出手,那绝对是不同凡响,少说也得消灭个几万敌人,收复几十个县。但这回,十万西军出动,愣是没有收复一个州县。但这不等于说西军此次徒劳无功,相反,中原能够顺利收复,离不开西军的支持

这回徐郡王兵分三路,一路由鄜延大帅徐洪率领,进攻金国的西三州;一路由徐九本人节制,向河东首府太原进攻。这两路西军,就牵制住了nv真人的jīng锐主力,使其无法chōu身应付中原战局,有力保障了中原战场。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西军的第三路。这一路,兵力不多,只八千jīng骑,越过太行山,直chā河北平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河北重镇大名府,将中原金军的后勤基地一锅端掉


第七百八十一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后勤补给一完,河南金军基本就歇菜了。但还没完,这支奇兵又一股脑地扫到黄河北岸,与紫金山的金军隔河相望,这一来,河南金军简直就是绝望了虽说收复中原,西军没出一兵一卒,但就凭这一点,盖世功劳,也该有西军一份

理是这个理,但问题又来了。徐卫功大,世人皆知,如果单纯以收复土地城池,歼灭金军数量来论,紫金虎的战功不在折郡王之下。只是,折仲古指挥的战役,虽说收复失地不多,歼灭敌人相对较少,但意义却重大得多。比如当年兀术打到长江北岸,太上皇赵桓脚底板抹油溜了,是折郡王留守镇江,打退金人,保全了江南。纵使他没有歼灭多少金军,但你能说他功劳不大么?

又比如这次北伐,打的是金军二流部队,但人家收复了中原,收复了东京,这是有象征xng意义的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徐卫在西北歼敌再多,复土再广,你能跟人家这保护天子和朝廷相比么?

但话又说回来,南方离了折彦质还能有其他人出来独挡一面,西北离了徐卫那就真不成,二十万虎狼一般的西军,不是谁都能驱使的,骄横不可一世的西军将帅,也不是谁都能节制的。徐六为难的地方就在于,和折仲古一样,徐卫已经是郡王爵位了,而且这厮在诸将帅中,资历算浅的,年纪算轻的,这来怎么封赏?

总不能也封个一字并肩王吧?还别说,宰执大臣里真就有人提议,徐卫功大,是国家的长城,理当封王,也和折郡王一般,一字王。徐六思之再三,没有同意,不是他想避嫌作样子,也不是要挡堂弟的路,而是出于sī心考虑,不希望自家兄弟来出这个头。他提出的方案是,徐卫功劳分给他的部将们,当然,徐家的子弟也可以照顾。只将徐卫的封号换一换,另外把他挂了多年的“副”字去掉,另外给些钱财就行了。

徐六将这事报到皇帝跟前,倒批得痛快,徐卫改封“武威郡王”,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其余一切实职、虚职不变,赐内府奇珍、珠袍、金带、戎器、钱财若干。没两天,韩世忠和岳飞的嘉奖也下来了,完全按照宰相们的方案,韩世忠建节,岳飞晋升三品,分别担任荆湖宣抚使和都统制。

又过一天,折彦质的封赏也下来了。皇帝认为,折仲古功盖当代,有再造河山之伟绩,若不给予殊赏,难以彰显皇恩之浩dng,遂封折彦质为“麟王”,因为折家世镇府州,曾经担任过“麟府路”经略使一职,遂托“麟州”为其封国,号“麟王”,位在诸臣之上。

其实不用特别说明,大宋开国以来,有没有封过异姓大臣为“一字王”?有,但都是死后追封,比如王安石,道君在位时,就追封他为“舒王”。折彦质还在世,就封为一字王,可以说是破天荒了,满朝文武,内外大臣,谁能跟他比?不光折王荣耀无比,包括折家子弟在内,人人沾光,个个高升

可这等来等去,刘家两兄弟的封赏迟迟不见皇帝表态,只将淮西李显忠晋升。徐六不用想也猜得到,八成是刘皇后对此不满意,皇帝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徐良也是,明知皇帝为难,却见天在赵谨跟前催促这事。

后来赵官家实在顶不住,单独召见徐六,遮遮掩掩地透l出,想封刘光国为郡王,刘光世为太尉,刘光远为节度使的想法。徐六问,这是为什么呢?皇帝答说,此番北伐,刘光国为副统帅,功劳不小,所以……

徐六毫不客气地给顶回去,三朝以来,天子敕封的郡王,无一不是功劳盖世的柱国之臣,要么就是统率王师,抵御外侮,立下赫赫战功;要么就是亮辅良弼,佐天子助成中兴大业,如此,封王可服人心。试问刘太尉何德何能,敢作此奢望?

刘光世为西军环庆帅,西军诸帅中,最高不过节度使,刘光世又凭什么作太尉?至于刘光远,当初战败之责没有追究,已是开恩,如今还想节度使?有这个道理么?

皇帝无言以对,徐良更表示,就算皇帝下了诏,宰相这里也绝对不会通过。赵谨没有办法,他其实也知道,刘光国不够资格封王,但皇后再三恳求,实在不好拒绝。但徐良态度如此坚决,估计是真没戏了。

徐良以为,皇帝这回碰了钉子,应该不再提这事。谁曾想,没过两天,皇帝又把他召去,旧事重提。以他对皇帝的了解,如果不是刘皇后bī得太急,赵官家不会如此。如果再硬顶回去,不是难事,他是独相,总揽朝政,他不点头,这事就得黄。但皇帝毕竟是皇帝,当年仁宗皇帝想封一位宠妃之父为节度使,被包拯犯颜直谏,唾沫星子溅了一脸,最后只当作罢。但当时包拯是谏官,这事言臣作可以,宰相却不成。但就这么封刘光国为郡王,又实在心中不甘,况且人心也不服,思之再三,徐良作了一个让步,刘光国不是要升任淮南宣抚使么?淮南宣抚司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收复山东,如果刘光国把这件事情办成了,那么“郡王”就可以商量。

他这是给皇帝一个台阶下,赵谨估计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