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他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起义军合作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起义军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兵。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生存,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就当时形势而论,吴三桂投向清朝虽然是势所必然,但是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行,仍然有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几十年来,明清两个政权一直处于严重的军事敌对状态,因此,不独那些战败降清的军政要员,如洪承畴、祖大寿等为士林所不齿,就是那些主张停战议和的大员,如杨嗣昌、陈新甲等也为此饱受唾骂,现在吴三桂却要去步这些人的后尘,会不会因此而给李自成政权制造一个动员各阶层人士讨伐自己的机会呢?其次,由于两个政权长期仇杀,吴三桂军队中的仇满情绪也相当强烈的,此刻,吴三桂在政治上倒向清朝,是否会引起部队的哗变?还有,皇太极在世时,曾多次劝吴三桂投降,但都被吴三桂拒绝,在此穷蹙无路的情况下,贸然求救,清朝会不会答应,会不会烧香引鬼而使吴三桂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

吴三桂与清军入关(2)

为此,吴三桂先在三月底和李自成起义军决裂之后,制造了他和清兵联合入犯的假军情,以试探包括李自成政权在内的各阶层的反应,其后,又到处散发传单,大造复辟舆论,宣扬“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并煽动在京的士绅官僚为崇祯帝服丧。在他确知前者并未引起各界人士的恶感而后者却得到了大部分亡明朝官僚士绅甚至部分儒生的同情或支持后,四月初十左右,吴三桂才开始实施他的联清击李计划。

吴三桂致多尔衮的第一封求援信,表现了他最初对联清击李这一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在此信中,吴三桂屡称明朝为“我国”、“我朝”,称清朝为“北朝”。也就是说,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在消灭农民起义军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清朝出兵的酬谢和报答。在清军进关路线问题上,吴三桂要求清兵“直入中协、西协”,而他本人却“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即是说,只允许清兵从喜峰口、龙井关、墙子岭、密云等处进入明境。这些地方,既是以往历次清兵进入内地之旧路,又是目前李自成大军驻扎之处。

按照这一规定,不但可以保护自身安全,防止清军乘机行其假途灭虢之计,而且还可以促使清军与李自成起义军主力进行火并,吴三桂则可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吴三桂最初实行的联清击李的政策。因为当时山海关形势虽然紧张,但李自成大军尚未东行,吴三桂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对清仍心存疑惧。但是,就在吴三桂派出的使者携带书信刚刚出发时,李、吴军事对峙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吴三桂于四月初连败降将唐通、白广恩之后,李自成开始注意到山海关方面局势的严重性,便对吴三桂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万人东援并运大炮出城,两天以后,又“发数万骑东行”。

这些消息,当在十日前后传至山海关。李自成大军东来,山海关将作为主要战场。这样,清军即使从中协、西协等处入境,也难以扭转吴三桂即将覆亡的命运。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自山海关进关转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关进兵,以与即将到来的农民军作正面的交锋。据《沈馆录》卷七载:吴三桂使者转达了他的紧急请求:“贼锋东指,列郡瓦解,唯山海关独存,而兵弱力单,势难抵挡。今闻大王业已出兵,若及此时促兵来救,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清军主帅多尔衮,接受了吴三桂的请兵,“即遣学士詹霸、来衮往锦州,谕汉军赍红衣炮,向山海关进发”。次日,多尔衮所率的全部军队也转向山海关进发。

长期以来,山海关一直是清军入关作战的重要障碍,此次多尔衮率师入境,最初行军路线也仍是走密云、蓟州。此时,吴三桂却主动献关,这对清军来说可谓天赐良机。所以一接到吴三桂的来信,多尔衮便立即决定全部军队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捐前嫌,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为了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清、吴之间的联合阵线就这样初步形成。

山海关东门城楼在吴三桂派出求援使者不久,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在他看来,不但自己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而且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属,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吴三桂不是在大兵东向途中卷甲归降,也一定会在战争中被轻而易举地消灭。对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的现实可能性,则更是连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军出发之时,他还携带了崇祯帝的两个儿子和吴襄随行,把政治上招降吴三桂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这种轻敌麻痺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所利用。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城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兵。

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行抵关门之时,发现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知道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这时,吴军已与农民军在石河战斗了一天。李自成未能在清军到达之前攻下山海关,已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清军的到达,更使清、吴联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李军。这样一来,尽管两军尚未交锋,但战争的胜负已经大致决定了。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抵达关门附近的当夜,便开始进行紧张的战斗部署,“夜半移阵,骈阗之声,四面皆至”。清军统帅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出于这一目的,次日黎明,清军进迫关门前五里许,“即顿兵不进”,“驻兵欢喜岭,高张旗帜以待”。此时,由于连日以来农民军所发动的强大攻势,山海关已危在旦夕,吴军内部也出现了瓦解的迹象。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吴三桂得知了清军到达的消息,马上“遣使往请,九王犹未之信,请之者再三,九王始信,而犹未及行”。吴三桂初次遣使往请,多尔衮顿兵不进,固然是因为不明吴三桂之真意和城中之虚实,是一种军事上的持重。而在“请之者再三”、亦即了解了上述情况后,仍然观望,则显系借机逼迫吴三桂作出更大的让步。

吴三桂与清军入关(3)

果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清、吴之间“往返八次”之后,吴三桂又向清军作出了新的让步,剃发归顺清皇朝并割让包括北京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给清朝。与此同时,吴三桂也提出了“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作为允许清兵入关的条件,并得到了清军主帅多尔衮的同意。这样,一方面是吴三桂在政治上降清,另一方面清朝又允许其拥立明朝故太子。尽管这一约定的两个方面是直接矛盾的,但却是清、吴联合中的新突破,对于击败李自成农民军起了重要的作用。

清军入城后的当天下午,清、吴联军和李自成为数甚少的农民军交战于山海关外。四月二十二日爆发了决定命运的、惨烈的石河大战,根据清、吴双方的约定,首先由吴三桂率领所部和李自成大军作正面交锋,当战斗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清军突然从阵后绕出并向李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李自成事先对清军入关毫无所知,加上连日作战,李军士气已处于再而衰的境地,虽然拼命搏战,最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