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也有个别设在城墙外面。在明长城的东端,北起角山、南到海岸之间的山海关,就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所筑的山海卫城。
墙台在长城之上,每隔约300米设一座,突出墙外,台面与城墙顶部相平,建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避风挡雨。
烟墩也称烽火台,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明朝对烟墩的使用做过一些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敌兵百余人,举放一烟一炮;五百人,举放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举放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举放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举放五烟五炮。这样,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迅速知道敌兵的大概数量。
长城烟墩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关于明代长城的修筑还有一个传说。在修嘉峪关时,兵部官员与工程主管之间心存私怨,兵部官员就企图伺机报复,规定工程主管上报工程预算,对所用材料及工资,既不准多报,也不准追加,完工来验收时,如果违犯了规定就要重罚。正在工程主管为难之际,一个老工匠经过周密的估算,拟订出一个工程计划,让主管报了上去。等到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时,所有的材料和工费都恰好用完,只多出一块砖;还是特意留下准备兵部来人验收时送给他们作为礼物的。兵部知道后,自然也就不再派人来验收了,而这一块砖就作为永久纪念物,放在城楼上了。
“土木堡之变”
元末明初;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和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经过长期发展,势力逐渐增强,其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各部之后,妄图进一步吞并中原。而当时,瓦剌部表面上还是臣服明朝的,每年派贡使到北京进贡,实际上是借此机会,索要财物,如果贪欲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借口制造事端。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了2000人以贡使名义抵达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为了多领赏物,瓦剌使者冒称有贡使3000人。掌管朝廷大权的宦官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让礼部按实际人数给与赏赐,并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王振这一系列举动激怒了也先,也先借口明朝违背诺言,兵分三路向明朝进军,东路攻辽东,西路攻甘州,中路攻大同、宣府。也先亲率中路大军,步步紧逼,明朝边塞城堡纷纷陷落。守大同的明军被瓦剌军打得大败;参将吴浩、宁侯宋涣、武进伯朱冕相继为国捐躯。
战报传到北京。司礼监太监王振听了心情为之一振,他认为,为英宗和自己扬威的机会终于来到了。王振立马把也先入侵的消息禀报了英宗,并且鼓动英宗,应该效法祖宗,亲自率兵去迎战也先。23岁的明英宗年轻气盛,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劝阻,令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率兵50万人亲征,匆匆忙忙从北京出发。由于准备仓促,大军出发没几天,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军中闹起饥荒,许多士兵饿倒在路边;再加上连日风雨,道路泥泞难行;士气极为低落。随驾官员尚书邝野、王佐见势不妙,力主班师。王振大怒,当着英宗的面严斥他们,罚他们在风雨中跪在路边的荒草丛里“冷静”思过。
英宗一行抵达大同时,前方传来了与也先交战的明朝先头部队全军覆没的消息。王振害怕了,决定班师回京。王振的老家在蔚州(今河北蔚县);为了光宗耀祖,在家乡父老面前显示其威风;王振决定带英宗率部队到自己家乡走一趟。也先像但走了40里,王振又忽然想起,当下正是庄稼成熟的季节,大批人马踩坏了庄稼就太不合算了,便又仓促下令,改道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初,英宗一行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
英宗到土木堡时,有人劝英宗趁天还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再休息,也可以在城中坚守。王振却以装运辎重的车子还没到为由,硬要大队人马在土木堡驻扎。土木堡根本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人马赶了几天的路,口渴舌燥,土木堡又没有水源;离土木堡15里的地方有条河,也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多深,也没找到水。
也先的大军第二天就追到土木堡,将土木堡重重包围。明军无险可守;水源又不足,士兵饥渴难耐,战斗力丧失殆尽。
也先虽然把英宗困在土木堡,但其所率部众才约2万人,不知明军兵马数量,所以也不敢贸然进攻。便耍一花招,打探明军虚实。第三天,也先假意讲和,瓦剌部队佯装后退。王振下令移营取水,当数以万计的明军到离土木堡15里的河中取水时,也先率军发起猛烈进攻;明军一下子乱了阵脚。也先指挥瓦剌的精锐骑兵横冲直撞,明军兵败如山倒。英宗束手就擒。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首辅曹鼐、户部尚书王佐、侍郎王永和等66名大臣战死,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显忠祠——土木堡死难将士纪念祠王振也被禁军将领樊忠一锤结果了性命(一说为乱军打死)。瓦剌军不仅缴获了明军大批衣甲、器械、辎重,还在沿途掠杀百姓数十万,并很快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土木之变”。经过这一场战斗,明王朝元气大伤;成为明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瓦剌首领也先从此更加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
如何处置明英宗,瓦剌内部也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应该杀掉,也先的一个弟弟伯颜帖木儿力排众议,力主不杀,如果明朝来迎,便送他回去,也可留下万世美名;同时也可以把英宗作为砝码,骗开明朝更多的城池,赚取更多的钱财。也先采纳了他的建议,把英宗朱祁镇交给他照看。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慌乱,朝廷上下哗然。英宗朱祁镇名义上的母亲孙太后为了救英宗,把宫中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搜罗起来,用八匹马驮着,送到也先营中,想赎回英宗。结果也先仍然不肯释放英宗。
在朝廷内部,就何去何从展开激烈争论。有人主张迁都南方,以躲灾难;也有人坚决反对再把都城迁回南方。兵部侍郎于谦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当务之急是迅速召集各路勤王兵马,死守京城!”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在孙太后的主持下,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任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总领百官,主持国家大事。不久,为了彻底断绝也先利用朱祁镇要挟明朝的念头,大臣们又向孙太后建议,干脆立朱祁钰为帝。这时,朱祁镇也从也先营中秘密托人捎话,要朱祁钰继承帝位,以维持皇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
土木堡战败后;于谦任兵部尚书。于谦积极调集军队,加强城防,大大加强了北京的防御力量。10月;也先又率兵进攻北京,于谦奋起迎敌,打败也先。于谦又积极备战,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另将京师三大营改为“团营”,统一指挥,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了。次年也先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
“庚戌之变”
嘉靖十二年(1543年)蒙古达延汗死后,其子孙们相互争斗,蒙古又重新陷入割据状态。达延汗的三子阿勒坦汗势力日盛,成为蒙古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原称其为俺答汗。
俺答像蒙古地区基本上是游牧经济,其他物资匮乏,他们需要用畜牧产品换取中原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以前各朝蒙古霸主,都积极要求明廷允许互市贸易。达延汗后期,蒙古各部不时南下,抢掠财物,俘虏人口,明廷便决定中止与蒙古的和平贸易关系。俺答汗害怕了,多次表示愿意臣服明廷,要求明赐予封爵,允许每年向明廷进贡,并请求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嘉靖皇帝和首辅严嵩担心“土木之变”重演,严词拒绝了俺答的通贡互市的要求;甚至悬赏购买俺答汗的首级。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再次派出使者与明谈判。大同巡抚龙大有却将来使逮捕,请示朝廷后将俺答汗的使臣斩首示众。
明廷的态度和做法激怒了俺答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集合10余万蒙古骑兵南下,进犯大同、